文 /莫輝燕
慢性心力衰竭(CHF)主要指心臟功能及結構發(fā)生異常所引起的心臟供血不足,本病在臨床心血管內科較為常見[1]。慢性心衰屬于各種心臟疾病發(fā)展的終末期,患者常表現(xiàn)出心臟驟停、呼吸困難等重癥心力衰竭癥狀,且以心肌收縮能力日益減退的老年患者多見,故臨床致殘率及病死率偏高。有報道指出,運動康復訓練能夠有效增強患者身體機能運行,加速血液流動、 緩解心臟供血不足等情況[2]。本研究將運動康復護理干預模式實施于我院慢性心衰老年患者中,深入探討其應用體會,具體內容如下:
本文將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60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甲組男女比例46:34,年齡50~65歲,平均(57.51±3.42)歲;乙組男女比例47:33,年齡51~64歲,平均(57.49±3.46)歲,以上一般資料(P>0.05)。
納入標準[3]: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診斷標準且經影像學檢查確診;均知情同意加入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4]:合并腦、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存在惡性腫瘤者;配合度較差或中途離開研究者。
甲組:護理人員常規(guī)對患者生命體征實施嚴密監(jiān)測,積極開展心理疏導,為其講解慢性心衰疾病相關知識,并提供飲食、日常作息與訓練指導。
乙組:(1)護理人員在運動康復護理實施前對患者開展全面且細致的身體檢查并對相關體征做好詳細記錄,結合檢查情況制定合理的個體化運動康復方案;同時對患者進行疾病、治療方案及藥物等相關知識全面宣教,告知患者實施運動康復護理的意義,使其積極配合護理工作的開展;(2)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護士先指導其開展腿部屈伸、翻身、體位更換等小幅度運動,隨后以循序漸進的形式逐漸加大運動幅度;待患者病情好轉,協(xié)助患者適當下床開展活動,第一步為靜坐,囑患者盡可能將身體靠向椅子背部,持續(xù)時間10min以上最佳,同時適當開展頸部及肩部的運動,具體下床活動時間依據(jù)每位患者恢復情況制定;若患者恢復良好,可適當安排其開展下一步運動(如步行、上下樓梯等);(3)針對運動耐力相對較好的患者,護士指導其合理開展步行及上下樓等活動;運動耐力一般的患者在室內步行500m,1~2次/d;運動耐力相對較差患者,由護士密切監(jiān)測,協(xié)助其開展床邊移步、站立等運動,5~10min,3~5次/d,具體活動結合患者病情變化隨時調整;患者康復期間護士全程關注其身體狀況,一旦存在異常情況需要立即停止運動、合理休息;(4)加強相關運動康復技能的培訓,確?;颊呒捌浼覍俪浞终莆?,使患者通過不斷訓練能夠順利完成洗臉、刷牙等日?;顒樱煌瑫r積極與患者交流,幫其解決問題以減少治療的緊張及恐慌感,提升治療依從性。
(1)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室舒張末內徑(LVEDD)、左室收縮末內徑(LVESD)及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2)患者恢復情況:心衰標志物水平:分別于干預前后抽取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3ml,測定血清標本中N端-前腦利鈉肽(NT-proBNP)含量;測量兩組患者的6min步行距離(6-MVD)及運動貯量[5];(3)自制滿意度調查表,>80分很滿意,60~80分基本滿意,<60分不滿意。
運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21.0行t檢驗和x2檢驗,()表示計量資料,[n(%)]表示計數(shù)資料,P<0.05為差異有意義。
兩組干預前心功能各項指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乙組患者干預后LVEDD、LVESD及LVEF等指標均優(yōu)于甲組(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n=80)
表1 兩組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n=80)
組別 LVEDD(mm) LVESD(mm) LVEF(%)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甲組 70.19±5.26 61.43±5.81 54.86±1.98 49.07±2.65 33.14±3.53 42.69±3.82乙組 70.24±5.38 52.25±4.36 54.72±1.53 47.12±1.29 33.19±3.57 53.91±3.57 t 0.059 11.303 0.500 5.918 0.089 19.194 P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兩組干預前心衰標志物水平、6-MVD及運動貯量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乙組患者干預后NT-proBNP含量、6-MVD及運動貯量均優(yōu)于甲組(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對比(,n=80)
表2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對比(,n=80)
組別NT-proBNP(ng/L) 6-MVD(m) 運動貯量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甲組 689.75±16.79 517.89±10.86 193.95±52.31 381.54±62.51 3.43±0.81 3.91±1.24乙組 685.42±13.53 432.61±11.52 195.42±55.16 427.93±71.62 3.49±0.76 4.83±1.17 t 1.796 48.179 0.173 4.365 0.483 4.827 P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乙組護理滿意度為96.25%,相比甲組76.25%差異顯著(P<0.05),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滿意度比較[n(%)]
慢性心衰患者具體可表現(xiàn)為活動后疲勞、氣促、煩躁,臨床目前針對本病的治療不再只局限于緩解癥狀,而是更注重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促使其生活質量提高以及壽命延長。研究發(fā)現(xiàn),科學護理方式對慢性心衰患者疾病預后及恢復可產生有利影響[6]。既往常規(guī)護理模式主張心衰患者以休息為主,對其運動鍛煉進行限制,盡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這種情況下患者運動能力直線下降,對其后續(xù)恢復產生不利影響[7]。故探索更為科學合理的護理模式十分重要。
近年來,老年人群中慢性心衰的發(fā)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嚴重危害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陳裕芳、黃寧[8],等學者研究指出,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應用運動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改善其心功能、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改善預后。本文結果顯示,乙組患者經過護理干預后,其心功能各項指標、心衰標志物水平均優(yōu)于甲組(P<0.05),原因可能為運動康復鍛煉可對慢性心衰患者骨骼肌血流狀況起到良好改善作用,促進肌肉收縮、加速機體新陳代謝,從而有助于心功能恢復;且康復護士積極開展全面的健康知識宣教,能夠使患者充分認知運動康復鍛煉的優(yōu)勢,從而放松心情積極接受治療,并主動配合相關運動康復護理工作的開展,進一步改善其心功能。本研究中,乙組患者6-MVD明顯長于甲組、且運動貯量大于甲組(P<0.05),充分說明康復護士根據(jù)心衰患者恢復程度及運動耐力為其制定適合當前身體狀況的運動方案,并通過督促患者堅持開展有效運動,可顯著改善機體血流動力學指標,促進心功能優(yōu)化。此外,適當增加運動量、充實患者住院生活,能夠有效疏解其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從而調動患者參與護理的積極性,有助于護理滿意度提高。
綜上所述,針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選擇運動康復護理模式實施干預,不僅能夠有效恢復患者心功能指標,降低心衰標志物水平,還可以促使其6-MVD延長、運動貯量增加,從而有助于機體恢復,全面提升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