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麗
癲癇是一種神經科疾病,其臨床癥狀以痙攣最為典型,患者發(fā)病后會伴隨意識模糊、昏厥以及非正常呼喊等一系列癥狀,其發(fā)病具有暫時性,數(shù)分鐘后即可緩解,但是如果患者并未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病情的反復發(fā)作很有可能會對患者的智力產生影響,且病情控制不合理會進一步提高治療難度。癲癇的根本發(fā)病機制是腦神經元異常放電,藥物是對癲癇疾病進行治療的重要方式,其中以丙戊酸最為常見,治療效果明顯,雖然其可以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并對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有效避免,但是有研究發(fā)現(xiàn),將其和拉莫三嗪藥物聯(lián)合應用,能夠取得更為明顯的治療效果。拉莫三嗪是一種電壓型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其可以抑制電刺激以及戊四氮所引起的驚厥,同時其反復放電可以對病理性谷氨酸釋放起到抑制作用,抗癲癇效果明顯[1]。本文針對LTG聯(lián)合VPA治療各種類型的癲癇患者的臨床效果評價進行分析,具體內容見下文。
納入本院2019年10月-2021年01月的74例癲癇患者并將其分為兩組,各37例。其中參照組包括男性患者20例和女性患者17例,年齡在20歲-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9.41±1.33)歲,病程為7-13個月,平均病程時間為(32.03±3.44)個月;觀察組包括男性患者21例和女性患者16例,年齡在21歲-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9.64±1.20)歲,病程為8-13個月,平均病程時間為(32.52±3.01)個月。兩組基線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本次研究已經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經知曉本次研究;且患者均不存在藥物過敏史;臨床診斷均確診為癲癇;患者有著較高的依從性和耐受性。排除標準:將合并中樞神經系統(tǒng)病變、肝腎功能損傷患者排除;排除伴隨低血糖癥、偏頭痛及低鈣血癥患者;排除神志不清患者及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排除臨床資料不全以及無法配合治療研究患者。
1.3.1 參照組
該組實行單一用藥治療。使用20-30mg/kg丙戊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7022627;規(guī)格:0.2g;生產企業(yè):山東方明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加入0.9%氯化鈉溶液中對患者實行靜脈注射,每天一次,需要按照患者的體重及臨床癥狀對用藥量進行合理調整。
1.3.2 觀察組
該組在參照組基礎上使用拉莫三嗪(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0596;規(guī)格:25mg;生產企業(yè):三金集團湖南三金制藥有限責任公司)進行聯(lián)合治療,初始劑量為每天25毫克,用藥15天之后,將用藥劑量增加為每天50毫克。兩組患者的治療時間均為一個月。
分析兩組患者的發(fā)病時間以及藥物用量,同時對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分析和記錄,主要包括惡心嘔吐、睡眠障礙、皮疹、轉氨酶升高、乏力等[2]。
觀察組的發(fā)病時間、藥物用量較參照組明顯降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的發(fā)病時間及藥物用量對比[n()]
表1 兩組的發(fā)病時間及藥物用量對比[n()]
組別 例數(shù) 發(fā)病時間(d) 藥物用量(U/kg)參照組 37 12.25±3.18 0.61±0.07觀察組 37 6.27±2.15 0.41±0.05 t 9.476 14.142 P 0.000 0.000
參照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7.03%,顯著高于觀察組的8.11%(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
癲癇在臨床中的發(fā)病率較高,其是一種慢性腦部疾病,病程時間較長,嚴重影響著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其發(fā)病機制主要是由于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所引發(fā)的一種中樞神經系統(tǒng)障礙,具有短暫性,臨床以運動、感覺、意識、自主神經、行為功能異常等為主要表現(xiàn)[3]。有研究表示,癲癇的產生和患者自身的腦部疾病、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臨床一般將其分為單純性部分發(fā)作型、全身性發(fā)作型、部分繼發(fā)強直痙攣發(fā)作型和復雜性部分發(fā)作型等。對于癲癇疾病,臨床治療的重點就是通過藥物治療實現(xiàn)對患者病情的控制。單藥治療可以對癲癇進行有效控制,并且有著操作便捷、不良反應少及價格低廉等優(yōu)勢,能夠對藥物之間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不利影響進行有效避免,但是其遠期療效并不明顯[4]。最近幾年,各種新型藥物的普遍應用以及聯(lián)合用藥觀念的提出,癲癇的臨床治療逐漸呈現(xiàn)出由單一用藥向聯(lián)合用藥方向轉變的趨勢。
丙戊酸是對特發(fā)性全面性癲癇進行控制的常見藥物,其是一種廣譜類抗癲癇藥物,強度較高,其能夠有效改善大腦、血漿中丙戊酸濃度,抗癲癇作用明顯。其主要作用機制就是進一步提高γ-氨基丁酸濃度,并對鈉離子及鈣離子內流進行阻滯[5]。其在機體中可以和血漿蛋白進行有機結合,可以減少肝臟對丙戊酸的代謝,對于延長其作用時間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拉莫三嗪是一種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其可以對鈉離子通道和鈣通道產生選擇性作用,能夠對病理性谷氨酸遞質釋放起到抑制作用,同時對于降低活性以及阻止其電位爆發(fā)都是極為有利的,能夠將大腦異常放電降到最低,進而起到抑制癲癇發(fā)作的作用[6]。相比于單一用藥,聯(lián)合用藥的治療效果更為明顯,卡馬西平、苯妥英等藥物會對多種肝藥酶產生作用,能夠提高拉莫三嗪代謝,降低血藥濃度。而對于丙戊酸,其主要是對肝藥酶CYP2C19產生作用,和拉莫三嗪對葡萄糖醛酸結合點進行競爭,可以對拉莫三嗪代謝起到抑制作用,同時還可以降低用藥量以及血藥濃度[7]。所以就藥代動力學層面而言,丙戊酸和拉莫三嗪的聯(lián)合應用,其有著較高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二者聯(lián)用可以清除機體炎癥,提高患者免疫力,并且在聯(lián)合應用的過程中,要在服用丙戊酸之后使用拉莫三嗪進行治療,為了能夠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治療效果,拉莫三嗪要從小劑量用藥開始,之后按照患者病情逐漸增加用藥量,進而實現(xiàn)提高治療效果、改善預后的目標[8]。皮疹的產生和快速加量有著一定關聯(lián),有研究發(fā)現(xiàn),緩慢加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皮疹發(fā)生率,有學者表示,在皮疹消失后可以再次對患者實行小劑量用藥治療[9]?;颊哂盟幒?,其很容易產生轉氨酶升高現(xiàn)象,通常以輕度升高為主要表現(xiàn),但是對于合并肝臟等基礎性疾病患者,其升高幅度較為明顯,尤其是在用藥早期要對其轉氨酶水平進行嚴密監(jiān)測。兩種藥物的聯(lián)合應用,可以使其協(xié)同作用獲得充分展現(xiàn),可以有效改善藥物毒性,對于強化藥物對鈉離子、鈣離子通道的影響,提高藥物療效以及改善患者預后都是非常有利的,能夠減少不良反應,保障用藥安全[10]。通過本次實踐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對比參照組,觀察組的發(fā)病時間及用藥量均明顯降低;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8.11%)低于參照組(27.03%),差異明顯(P<0.05)。這表明對于癲癇患者來說,聯(lián)合用藥的治療效果更為明顯,其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發(fā)病時間和用藥量,對于減少不良反應的產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臨床中有著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通過使用丙戊酸和拉莫三嗪對癲癇患者進行聯(lián)合治療,患者的發(fā)病時間、藥物用量均明顯降低,不良反應減少,這對于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恢復以及改善患者預后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