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摘 要:英語貫穿整個學習生涯,從小學到大學都有涉及,當學生由小學升到中學,在英語學習上不僅要面臨著英語內(nèi)容難度提升問題,還要面臨記憶大量英語詞匯的問題,使學生一時間無法適應英語學習。新課標對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問題格外重視,本文主要從在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的原則,展開探討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策略,從而推動中小學英語教學共同進步。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英語;銜接
英語作為中小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對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工作都有很大作用。小學英語是英語教學起點,初中英語是在小學英語基礎上進行的升華教學。隨著新課程推動下,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問題被重視起來,成為英語教師主要的思考問題,對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做出了許多的改善措施,解決了中小學英語知識脫節(jié)的情況,推動了中小學英語的發(fā)展。
一、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原則
1.遵循循序漸進原則
“以生為本”始終是教學理念,新課標要求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看待英語,設計符合學生需求的英語教案。應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由于學生剛從小學升到初中,對初中的一切是陌生的,面對大量難度系數(shù)高的英語知識,會產(chǎn)生焦慮情緒,尤其是一些英語基礎知識差的學困生。學生需要一段適應期來調(diào)整學習狀態(tài)。而在適應期里英語教師開展英語教學要對學生的英語基礎、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進行掌握,遵守循序漸進原則,將教學由簡到難,教學難度要一點一點提高,并隨時關注學生學習狀態(tài),根據(jù)狀態(tài)及時調(diào)整教學方法,從而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帶領學生走出小升初焦慮情緒,有效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
2.遵循連貫性的原則
要深入了解英語教材才能知道教學重難點,進行有目的地教學。為此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先對教材進行深入理解,對每個單元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深入研究,并將每個單元能相互聯(lián)系的知識進行串聯(lián)。遵循連貫性原則,對英語知識進行融合和拓展,做到預習加復習,提高學生英語知識面,提升學生英語表達能力。
二、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策略
1.找出中小英語教材的差異
中小英語教材內(nèi)容存在差異性,這也是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的主要問題。為此,教師要深入了解中小學英語教材內(nèi)容,從中找出兩版教材的差異,并對相應的內(nèi)容進行整合和補充,避免因教材差異影響學生的學習。除此之外,教師還要調(diào)整初中英語教學進度,先放慢教學腳步,主要先對中小學英語教材中的教學重點進行研究,結(jié)合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能力,展開合理教學。
例如,Could you(? ) it in English?這個句子,很多學生會填speak,因為在小學,學生學習的是speak后面接語言,也就是“speak English”但仔細一看,后面還有一個it,這時學生又會想到say,say也是講、說的意思,但在小學教材中提到say后面接內(nèi)容,但沒有提到it也可以是內(nèi)容,從這簡單地一句完形填空就可以看出中小學英語教材存在語法差異,跟這種相似的還有if句式和can句式。通過分析,可以看出中小英語教材和學習方法是由螺旋式上升到曲線形。為此,教師要準確找出中小英語教材中的不同差異,從而提高英語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
2.豐富教學形式,注重教法過渡
在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內(nèi)容要符合學生要求,在主動豐富教學形式基礎上結(jié)合實際情況,高度重視教學方法,自然過渡,幫助學生能夠快速進入初中英語學習中,帶領學生邁入英語學習新臺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成效。當學生正處于小升初的過渡期,對初中學習環(huán)境很陌生,因此教師在傳授英語知識時要立足具體教學內(nèi)容,可輔助一些現(xiàn)代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童話故事、趣味游戲等教學形式,靈活帶動學生融入初中英語學習環(huán)境,調(diào)動學生英語學習興趣。
例如,在牛津譯林小學三年級英語上冊“Unit 8 Happy New Year!”一課時,上課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Happy New Year》英語兒歌,來活躍課堂氛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聽過這首歌的學生會跟著一起唱,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家過年會做些什么,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教學主題,開展知識教學。在課尾教師可以運用《Bringing In the NEW YEAR》新年快樂繪本,來為學生進行知識拓展,帶領學生閱讀之后提出問題:“文章里主人公一家過年都做了些什么事情?”之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尋找答案,并進行總結(jié)回答“sweeps the old year、spring-happiness、dumplings、haircut、dress for the New Year feast、set off firecrackers、lion dance、lanterns to light its way”通過轉(zhuǎn)換教學形式,由傳統(tǒng)課本教材轉(zhuǎn)換成多媒體教學,用音樂和繪本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與英語綜合實踐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夠發(fā)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英語參與積極性,使學生可以快速適應初中英語學習生活,實現(xiàn)中小學英語學習的無縫對接。
3.尊重學生差異性,展開分層教學
新課程標準下,教育重視學生綜合素質(zhì)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隨著標準不斷推動下,中小英語教學銜接工作逐漸變得個性化,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由于學生受生長環(huán)境、學習能力、掌握情況、英語基礎、性格特點等多種內(nèi)外因素的影響,在英語學習上有很大的差異,表現(xiàn)出來的思維理解能力和知識消化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師尊重學生差異性,轉(zhuǎn)變教學理念,依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進行分層教學,可以將學習能力水平相等的劃分為一個小組,也可以采用一帶一的學習方式,由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帶一個學習差的學生,以此來提升每一位學生的英語水平,讓學生來推動課堂的進展。
例如,在牛津譯林小學六年級下冊“Unit 3 A healthy diet”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基礎設計分層教學目標,如對于一些基礎能力薄弱的學生,教師只需要求他們能夠聽懂、會說、會讀單詞與詞組,如:at a time,healthy,diet,cola,a little,a few.She has a few eggs/He has a lot of noodles.而對于一些基礎能力強的學生,教師要求在掌握單詞詞組基礎之上用所學的句型、交際用語講述自己的飲食習慣,抑或者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自由對話,先讓每個小組都創(chuàng)作一組對話,然后教師點名,小組可選擇另一個小組進行對話,被選的小組可隨機應變,也可參照自己小組創(chuàng)編的對話應答。
如:小組A: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
小組B:usually have bread and drink milk for breakfast.
小組B可以反問:
小組B: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
小組A:I don't have breakfast because it's too late.
小組B:This is not a good eating habit.
那么問題來了,教師可以抓住小組A不吃早飯的習慣,展開問題提問,先用中文提問:“不吃早飯有什么危害呢?”其他學生聽后相繼舉手回答:“會餓、會暈倒、會胃疼。”之后教師再借此話題引導學生學習,詢問學生:“Is your diet healthy?”對于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用學到的英語單詞和句型進行回答,對于一些基礎強的學生,可以讓學生用作文的方式寫出自己的健康習慣。通過制定分層目標,培養(yǎng)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學生的自信心,還能夠讓基礎知識掌握扎實的學生避免驕傲自滿的行為養(yǎng)成。通過小組分層合作,使學生們做到互幫互助,培養(yǎng)團隊意識,共同進步。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對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進行了重新判定,解決了一直阻礙中小學英語教學發(fā)展的難題,更關注學生小升初的心理狀態(tài)轉(zhuǎn)變。為此,在新課程標準下的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要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教師要遵循銜接原則,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強化學生對英語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做好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工作,減少學生英語差異。
參考文獻:
[1]蘭學英,杜芙蓉.新課程標準下小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研究[J].讀天下(綜合),2020(6): 200.
[2]林志萍.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的實踐探究[J].英語教師,2020(16):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