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成
(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541004)
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帶來了嚴重威脅,黨和政府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打了一場漂亮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zhàn)役,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在這場戰(zhàn)役中,“14億中國人民堅韌奉獻、團結協(xié)作,構筑起同心戰(zhàn)‘疫’的堅固防線”[1],展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涌現(xiàn)出許多感人事跡,形成了偉大抗疫精神。偉大抗疫精神是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對廣大青年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
一年多來,學者們對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研究逐步深化,在較短時間內(nèi)推出了數(shù)量頗為可觀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以下幾個方面。
早在2020年初,受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展現(xiàn)出來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特質(zhì)的感染,有學者敏銳地提出“抗疫精神”這一概念,并將抗疫精神歸納為“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守望相助精神,聞令而動、雷厲風行的英勇戰(zhàn)斗精神,顧全大局壯士斷腕的‘一盤棋’精神,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義精神,充滿信心、敢于勝利的積極樂觀精神”[2]。鄒紹清、楊敏對抗疫精神進行了初步界定,認為抗疫精神是指中華民族和全國各族人民在抗疫斗爭過程中形成、熔鑄起來的堅定的信心和意志,激勵人民戰(zhàn)勝困難、奮力開創(chuàng)未來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愛國主義和偉大時代精神的巨大凝聚,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3]。
2020年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正式提出偉大抗疫精神,并將其內(nèi)涵歸納為:“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舉國同心的團結偉力、舍生忘死的頑強意志、尊重科學的實踐品格、命運與共的道義擔當?!保?]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偉大抗疫精神的重要論述為其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明確了方向。
一些學者對偉大抗疫精神的科學內(nèi)涵進行了多視角解讀。石書臣、韓笑從紅色革命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新時代價值導向等維度闡釋了偉大抗疫精神的內(nèi)涵。比如,在新時代價值導向視角下,偉大抗疫精神體現(xiàn)為不忘初心、勇于擔當?shù)木?,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明德守法、自覺自律的精神,科學理性、充滿自信的精神,開放包容、全球合作的精神[5]。鄧珍艷、權麟春論述了偉大抗疫精神在抗疫不同階段的具體表現(xiàn),如在迅疾應對突發(fā)疫情、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階段,偉大抗疫精神表現(xiàn)為服從命令和主動請纓的全局精神;在本土新增病例數(shù)逐步下降至個位數(shù)、取得武漢保衛(wèi)戰(zhàn)和湖北保衛(wèi)戰(zhàn)決定性成果階段,偉大抗疫精神表現(xiàn)為不畏艱難、舍生忘死的犧牲精神;在全國疫情防控進入常態(tài)化階段,偉大抗疫精神表現(xiàn)為做好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學精神[6]。
關于偉大抗疫精神的多維解讀,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維度的研究成果最為豐富。蔡春玲認為,抗疫精神彰顯了新時代中國之治的制度優(yōu)勢,包括堅持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的政治優(yōu)勢,國有企事業(yè)單位發(fā)揮主導作用的經(jīng)濟優(yōu)勢,彰顯中華民族強大力量的文化優(yōu)勢,一切依靠人民群眾的社會優(yōu)勢,依法科學有序防控的法制優(yōu)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綜合優(yōu)勢[7]。張冬利建議從不同層面理解偉大抗疫精神,其中,在核心層面,“以人民為中心”體現(xiàn)了抗疫精神的價值追求與靈魂;在根本層面,黨的領導是抗疫的硬核力量與制勝法寶;在基礎層面,“平民英雄”展現(xiàn)了抗疫精神價值多樣和內(nèi)涵提升的雙重趨勢[8]。薛秀娟從哲學視角對偉大抗疫精神進行了解讀,認為偉大抗疫精神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即“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觀,尊重規(guī)律、科學實踐的唯物主義原則,舉國同心、轉(zhuǎn)危為機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命運與共、共克時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原則”[9]。
徐艷玲總結了偉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過程,并由此提出偉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邏輯,即“危機是偉大抗疫精神孕育的契機,基因傳承是偉大抗疫精神生成的淵源,抗疫實踐是偉大抗疫精神生成的土壤”[10]。一些學者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三個維度研究了偉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邏輯。鄒德文、李靜認為,偉大抗疫精神源自馬克思主義,這是偉大抗疫精神的理論邏輯;偉大抗疫精神根植于民族基因,源自中華民族抗擊災難的歷史、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共產(chǎn)黨的紅色基因,這是偉大抗疫精神的歷史邏輯;偉大抗疫精神源自抗疫實踐,這是偉大抗疫精神的實踐邏輯[11]。張冬利提出,要在彰顯中國制度的顯著優(yōu)勢中把握抗疫精神生成的歷史邏輯,在新時代奮進中把握抗疫精神生成的理論邏輯,在科學防控疫情中把握抗疫精神生成的實踐邏輯[8]。更多學者從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維度探究偉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邏輯,如陳芝宇認為,偉大抗疫精神既繼承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又發(fā)揚了基于社會最新實踐的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12]。
所謂提出依據(jù)即抗疫精神何以成立的問題。任何一種精神的提出,都是思想理論界的一件大事,畢竟精神資源是稀缺的、有限的。張志丹認為,偉大抗疫精神具有獨特性,這種獨特性體現(xiàn)在超級的防控難度和成效顯著、全球第一的防控效果,這種獨特性就構成了抗疫精神的根據(jù)[13]。正是因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展現(xiàn)出無與倫比的精神氣質(zhì)和實戰(zhàn)效果,才使得人們不由自主地去思考、研究其背后的精神因素,而這種在抗疫實踐中形成的偉大抗疫精神源自中國,是他國無法復制的。吳萌在論證偉大抗疫精神與中國精神關系的基礎上提出,偉大抗疫精神是新時代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和中國擔當,并認為偉大抗疫精神的誕生豐富了時代精神譜系,拓展了民族精神譜系,續(xù)寫了黨的精神譜系[14]。
偉大抗疫精神的思想溯源既可以論證其提出依據(jù),也可以幫助人們更深刻地理解偉大抗疫精神的內(nèi)涵。學界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偉大抗疫精神主要來源于民族精神、時代精神以及偉大抗疫實踐。陶倩認為,偉大抗疫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的厚重時代篇章,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新的歷史進程中的時代產(chǎn)物,與此同時,抗疫精神也激發(fā)了中華民族精神不斷發(fā)展的蓬勃生機[15]。徐艷玲認為抗疫精神由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融匯而成[10]。曲青山提出,偉大抗疫精神產(chǎn)生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產(chǎn)生于黨領導人民抗擊疫情的偉大實踐之中,產(chǎn)生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之中[16]。尚慶飛認為,偉大抗疫精神是堅強樂觀、團結互助、實事求是精神的合題,是革命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的合題,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合題[17]。
學界在提出偉大“抗疫精神”這一概念的同時,就關注到偉大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其中,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成為研究的重點內(nèi)容。在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研究中,價值研究和路徑研究又是其中的重點,它們分別回答了偉大抗疫精神“為什么要融入思政課”和“怎樣融入思政課”這兩個關鍵性問題。
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是思政課的應有之義,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首要價值就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馮剛、朱宏強認為,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可以引導青年學生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激發(fā)青年學生厚植新時代愛國主義情懷,充分發(fā)揮抗疫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引領作用[18]。常明認為,抗疫精神可以進一步激發(fā)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彰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yōu)勢,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價值[19]。陳晨通過揭示偉大抗疫精神與思政課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論證了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意義,認為抗疫精神作為中國人民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的精神力量,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高度契合的邏輯聯(lián)系,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價值[20]。
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課教學質(zhì)量,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其一,偉大抗疫精神與思政課教學目標和內(nèi)容的一致性。王露認為,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是實現(xiàn)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度融入思政課的需要[21]。其二,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可以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是切入學生生活、結合學生親身體驗、提升思政課親和力與針對性的需要[21]。蘇映宇認為,通過講好已經(jīng)發(fā)生、正在發(fā)生的故事,去消解同質(zhì)化的認知困境,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22]。其三,偉大抗疫精神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素材。王露認為,抗疫精神為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21]。徐艷玲認為抗疫精神豐富了中國精神的具體表現(xiàn)樣態(tài),為構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提供了有效資源,是高校思政課教學內(nèi)容的有機組成部分[10]。其四,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有利于推動教學創(chuàng)新。趙亞娟認為,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有利于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提升溫度與深度[23]。喬謙認為,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能夠有效地推進課程教學范式改革,促進教材體系與教學體系的深度轉(zhuǎn)化[24]。
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內(nèi)容研究指向兩個不同的研究方向:一是融入思政課的內(nèi)容研究。張媛媛認為,要從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認識中國戰(zhàn)“疫”的偉大意義,在對比中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展現(xiàn)大國擔當,涵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25]。王易認為,抗疫斗爭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具體體現(xiàn)在黨對疫情防控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以人民為中心的疫情防控理念、集中力量抗擊疫情的制度特色等方面,這些內(nèi)容可以有機融入思政課關于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的教學中[26]。二是融入哪些思政課教學內(nèi)容中。鄧珍艷提出,要把偉大抗疫精神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民族精神、人生觀、社會主義法治、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等方面的教育中[6]。戴木才則認為,偉大抗疫精神生動展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共同信念的價值追求,彰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價值,這些都要在思政課中融會貫通[27]。
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方法包括原則性方法和具體方法。原則性方法研究主要討論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基本原則。趙亞娟以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概論”課為例,提出要堅持整體性原則、政治性原則、關聯(lián)性原則[23]。唐鴻認為,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要堅持科學性原則和價值性原則相統(tǒng)一、文本闡釋和現(xiàn)實關照相統(tǒng)一、反思性原則和建構性原則相統(tǒng)一[28]。張杰認為,在融入方法原則上,要堅持正確鮮明的價值導向、堅持循序漸進融入滲透、堅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29]。在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具體方法方面,蘇映宇提出要了解大學生的疫情認知和抗疫認識,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突出大學生的主體性,營造良好的抗疫故事教學氛圍,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技術,強化抗疫故事教學的鮮活性[22]。崔健提出,在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過程中,要講事實,以事實說服人;講形象,以形象打動人;講情感,以情感感染人;講道理,以道理影響人[30]。
很多研究者對于何為“路徑”并未清晰界定,導致部分學者提出的“路徑”實際上并不屬于路徑范疇,還有學者提出的多種路徑實為上下位關系,使得路徑研究略顯混亂。綜合來看,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路徑,按照其屬性不同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載體路徑。李亮亮以抗疫精神融入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為例,提出在教材和課堂中融入抗疫精神思想,做到信仰教育課程化;在網(wǎng)絡教育活動中融入抗疫精神,做到信仰教育的隱性化[31]。陳晨認為,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包括融入課程體系、融入校園文化、融入社會實踐[20]。第二類是方法路徑。周春光、周蔣滸提出“三個結合”的路徑,即課程與專題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線下與線上相結合[32]。苑素梅提出,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路徑主要包括推動“疫”線典范案例進課堂,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走進防控“疫”線[33]。第三類是模式路徑。陳君鋒提出多種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融入模式,如“課堂+實踐”“課堂+互聯(lián)網(wǎng)”“課堂+黨建”“課堂+科研”等[34]。
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研究成果數(shù)量可觀、內(nèi)容豐富,但是,由于相關研究歷時尚短,且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教學實踐也剛剛展開,因此,當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xiàn)形式,我們強調(diào)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35]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研究也需要圍繞問題來開展,并且在問題研究的行進路線上形成閉環(huán),各個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力求平衡。當前研究成果,從“是什么、哪里來”到“為什么、怎么辦”,初步形成了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研究鏈條,但是,在這一鏈條中,存在著“一缺一弱”的問題。
所謂“一缺”指當前尚欠缺“怎么樣”這一問題環(huán)節(jié)的研究?!霸趺崔k”是“應然”研究,“怎么樣”是“實然”研究。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研究需要從“應然”研究向“實然”拓展。關于偉大抗疫精神的內(nèi)涵、來源、價值的研究以及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原則、方法、路徑的研究,均屬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應然”研究,回答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問題,但是,關于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研究不能止于“應然”,還需要進一步介入“實然”,回答“怎么樣”的問題。具體來說至少要進一步研究并回答“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現(xiàn)狀如何、效果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應對”等問題。
所謂“一弱”指對“怎么辦”的研究尚顯薄弱。一是對于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過程和機理、運力方向和著力重點的研究仍顯不足;二是對于融入思政課的方法研究也不夠深入。需要注意的是,在方法研究中,不少學者混淆了“融入”方法與思政課教學方法的區(qū)別,將“注重方法的多樣化”“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合理運用多媒體開展教學”“加強實踐互動”等作為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方法,實際上這些是一般意義上的教學方法,而非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方法,對真正需要研究的“融入”過程的方法則不夠深入。方法是推進工作的抓手,方法研究不可忽視,未來需要完善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研究的問題鏈條,構建較為獨特的分析框架和解決方案。
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研究視野,從思政課主體看,有待于從教師主體向?qū)W生主體拓展;從思政課教學過程看,有待于從“上游”向“下游”拓展。
首先,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研究需要從教師視角向?qū)W生視角拓展。當前研究多從國家視角和教師教學的視角展開。比如,從國家視角來探究偉大抗疫精神的產(chǎn)生邏輯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從教師視角來研究偉大抗疫精神對促進學生發(fā)展、提升思政課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效果的意義,但是,從學生視角的研究成果較為少見。比如,學生參與偉大抗疫實踐的現(xiàn)狀,學生對偉大抗疫實踐的認識狀況,學生對偉大抗疫精神的了解、理解、認同狀況,學生對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內(nèi)在需要和典型訴求,學生對已經(jīng)開展的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評價等,這些對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施和最終效果均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理應成為未來研究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方向。
其次,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研究需要從“上游”向“下游”拓展。如果說基礎理論研究是“上游”研究,那么,實操性理論研究就是“下游”研究。在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怎么辦”的研究中,原則、路徑、方法等研究成果要落實到教學實踐還需要進行教學設計,將上述研究成果落實到具體設計中?!跋掠巍毖芯康闹攸c有兩個:一是內(nèi)容研究,對偉大抗疫實踐中積累的大量可用于思政課教學的資源進行梳理,依據(jù)思想性、教育性、典型性、真實性、感人性、說服性等原則選取案例資源,并分別設計融入相應章節(jié)的教學內(nèi)容中;二是方法研究,針對每一個“融入”教學點都需研究確定融入方法,如辯證觀察、中外對比、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等一般方法以及案例法、音像展播法、專題辯論法、學生講壇法、情景模擬法、主題演講法、角色扮演法、讀書交流法、實踐調(diào)研法等具體方法。這些研究的開展必將為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體系化建設提供可復制、可借鑒的具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