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 姚宏萍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從祖國語文的特點和高中生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出發(fā),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以“語文學習任務群”為思想指導的專題教學具有高效性。利用專題教學逐漸構建起詩歌散文學習的多元化、多層次、多視角、多關聯(lián)的學習體系。從單篇教學走向?qū)n}教學,既是對傳統(tǒng)教學行為的突破,也是對低效教學行為的突破。因此,面對課程改革,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將教師和學生從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是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之一。全書共六個單元,詩歌、散文各三個單元。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來說,這種群集的詩歌教學,大多立足于單篇教學。相對于單篇教學的零碎性而言,專題教學具有大容量、體系化、高效率的特點,它能幫助學生更全面、更透徹地理解文本。但在專題教學的課堂上,如何將同一類型的內(nèi)容組合成一個高效的專題,引導學生構建語言思維體系,達到學習和認知由淺入深、由單一到多元的目的,這是亟待一線教師深入思考的問題。
下面筆者以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例,談談如何使單篇詩歌或散文教學走向?qū)n}教學。
1.以時間為序進行串聯(lián)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其詩多涉及社會動蕩、政治黑暗、百姓疾苦,因而其詩被譽為“詩史”。本教材選入他的《旅夜書懷》《閣夜》《登岳陽樓》三首詩,還有選入人教版必修③的《登高》,同是創(chuàng)作于他在西南漂泊的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也是他人生的最后十年。隨著九州節(jié)度官兵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人逃難,經(jīng)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后來好友嚴武忽然去世,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jīng)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渝州、忠州一帶漂泊,765年,他在53歲時寫下了《旅夜書懷》;766年,他在54歲旅居夔州的時候,創(chuàng)作了《閣夜》;767年,55歲的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了至今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769年,他57歲,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帶,繼而創(chuàng)作了《登岳陽樓》,一年后病死在湘江上。這四首詩都渲染了廣闊宏大的意境,都是詩人把憂國傷時之情與個人身世凄涼之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作品。將四首詩放在一起形成一個杜甫詩學習專題,有助于加深我們對杜甫思想情感及寫作風格的了解。
2.領略不同內(nèi)容,豐富理解
李杜詩篇萬口傳,讀李白的《將進酒》,感慨他“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而生發(fā)的時不我與的悲憤,轉眼又贊嘆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樂觀自信;讀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為他“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的失落而唏噓,又為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岸而敬仰;讀他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不覺被他“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苦惱而感染,又從他秉燭夜游、暢敘天倫的恣意中得到超脫……學習李白這幾首詩,我們不僅讀到了一位苦悶憤激、寂寞愁苦的李白,更讀到了一位樂觀自信、積極入世的李白。這便是李白的風格:哀而不傷,悲而能壯。歡樂與憂傷同在、希望與失望并存、曠達灑脫與獵取功名兼?zhèn)?,這是矛盾的李白,也是最真性情的李白!
1.同一詩派,不同的主題理解
花間詞派風格以辭意婉約、香軟濃艷為主,溫庭筠和韋莊被并稱“溫韋”,選修教材中各選了一首他們的《菩薩蠻》,兩首詞同屬于花間詞,但是在人物形象、語言風格、思想感情上有何異同呢?我們可以立足于此開展比較閱讀,理解兩首詞各自的主題內(nèi)涵。另外,北宋詞人周邦彥,上承花間詞,開婉約詞風氣,他筆下的《蘇幕遮》與韋莊的《菩薩蠻(其二)》同樣描繪了江南美景,這二者之間又有何異同?李清照《一剪梅》中的少婦形象又與溫庭筠《菩薩蠻》中的少婦形象有何異同?同是描寫女性形象,這兩者中的少婦和韋莊筆下《菩薩蠻(其二)》的沽酒女又有何異同,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我們可以同時聯(lián)系這四首詞去比較理解花間派和婉約派的風格特點,體會相似風格詩詞的不同思想內(nèi)涵。
2.同一詩派,也有情趣之異
山水田園詩是詩歌鑒賞的重要題材之一。孟浩然的《夜歸鹿門歌》和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山居秋暝》(課外補充)同屬于山水田園詩的典范之作,可聯(lián)合起來作為范例,講解唐代山水田園詩專題內(nèi)容。在《夜歸鹿門歌》中,作者以清淡干凈的筆墨,抒寫了歸隱的情懷志趣,但同時又流露出對塵世的熱鬧仍不能忘懷的情緒,體現(xiàn)了他的隱居只是在現(xiàn)實情況下迫于無奈的選擇,所以整首詩在清閑脫俗的隱逸情趣中也隱寓著孤寂無奈的情緒;在《積雨輞川莊作》中,詩人獨處空山松樹之下,靜觀木槿朝開暮落,感悟生命的短暫與無常,采露葵以供清齋素食,修身養(yǎng)性,從表面上看是太過清幽孤寂,實際上正是詩人厭倦塵世喧囂,回歸自然和原始真我的閑情逸致;而《山居秋暝》則是通過描繪“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漁舟”等意象,渲染出一片清澈澄明靜謐的氛圍,展現(xiàn)出禪境中的“清靜”之意,又體現(xiàn)了美好詩境中的禪意,表現(xiàn)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并對隱居生活的怡然自得。王孟二人都用一種自然清新的筆調(diào),描寫山水田園生活的美好和愉快,神韻天成,但又情趣各異。
1.感悟深沉的愛國情感
姜夔的《揚州慢》和李煜的《虞美人》《浪淘沙》很好地詮釋了黍離之悲、亡國之痛?!斑^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廢池喬木,猶厭言兵?!蔽羧辗比A熱鬧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金兵侵略長江流域,洗劫揚州后,那殘存的古樹和廢毀的池臺,都不愿再談論那殘酷的戰(zhàn)爭。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崩铎献鳛橥鰢淝敉缴钕碌那韬蜐M腔愁緒用一曲《虞美人》傳唱了千年;夢里夢外,天上人間,身份錯位、繁華不再、人生無常,即使“獨自莫憑闌”,但大浪淘沙東流去,他內(nèi)心對故國江山的無比眷戀和對國破家亡的千古遺恨依然無法消解。從這三首詞中我們能深刻地感受到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物是人非、不堪回首的悲痛。我們共讀此詞,共品古人深沉的愛國情感!
2.以史為鑒,培養(yǎng)憂患意識
歐陽修和蘇洵生活在同一時代,同是面臨著腐敗的北宋王朝,他們分別創(chuàng)作的《伶官傳序》和《六國論》,都借古諷今,表達了自己對國家深沉的憂思,分別有何特點?另外,同是借六國與秦國之事,達到借古諷今目的的史論文,除了選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蘇洵的《六國論》、晚唐杜牧的《阿房宮賦》外,還有必修③賈誼的《過秦論》。這三篇文章盡管寫作時代不同,作者各異,但在寫法上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把這三篇文章聯(lián)系起來作為一個閱讀專題,借此體會此類史論文的特色以及古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
3.仁愛至上,向善而行
劉心武曾語,人生在世,親情、友情、愛情,三者缺一,已為遺憾;三者缺二,實為可憐;三者皆缺,活而如亡!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面對侄兒之死,韓退之悲痛至極,在《祭十二郎文》中連發(fā)三問:“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體現(xiàn)出作者對侄兒之死雖不愿相信而事實俱在的矛盾和遺恨,感人肺腑。而幼年失恃、青年喪祖、中年喪偶的歸有光,他的《項脊軒志》抒發(fā)了物在人亡、三世變遷的感慨,也讓人唏噓不已!林紓曾說:“震川之述老嫗語,至瑣細,至無關緊要,然自少失母之兒讀之,匪不流涕矣?!?《古文辭類纂選本、〈項脊軒志〉評語》)。鑒古思今,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在親情與前途的兩難選擇下,我們該何去何從?怎樣才能避免這種“生不能相養(yǎng)于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情況發(fā)生?李密的《陳情表》中說到“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這種“區(qū)區(qū)不能廢遠”的祖孫深情或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發(fā)。將這三篇文章結合起來學習,共同感受骨肉情深的親情,警醒自己,要把握當下,仁愛至上,向善而行!
《課程標準》指出:“根據(jù)詩歌、散文、小說、劇本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從語言、構思、形象、意蘊、情感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認識作品的美學價值,發(fā)現(xiàn)作者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造?!被谡Z文生活的多文本、多情境、多樣化特點,在學習任務群的指引下研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從單篇教學走向?qū)n}教學,把不同文本有機結合在一起進行專題教學,將大大提高課堂的容量和效率。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閱讀理解和探究,還能加強知識與情感體驗的融會貫通,從而增進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因此,我們要善于在“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指引下,整合學生的學習情境、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專題閱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