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丹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上元幼兒園
近日,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要全面推進幼兒園和小學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減緩銜接坡度,幫助孩子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
在許多家長看來,所謂“幼小銜接”就是讓孩子在幼兒園提前學習小學知識,便于孩子順利適應小學的學習與生活。如果不教小學知識,幼兒園就會被有些家長認定為“不負責任”。
讓孩子在幼兒園學習小學知識,看上去好像是對孩子負責,實則是揠苗助長?!坝仔°暯印辈皇亲尯⒆犹崆皩W習小學知識,而是對孩子進行小學“入學適應”和“入學準備”教育,完成初步社會化的過程,幫助孩子順利適應小學的學習與生活。這是學前教育應當遵循的一般規(guī)律,違背了這一規(guī)律,就會“好心辦了壞事”。
提到幼小銜接,家長最關心的是什么?上小學后的孩子,會進入一個比幼兒園大很多的學校,環(huán)境變了,一日生活內容變了,學習方式變了,交往對象變了。家長是否滿含期待,卻又充滿憂慮?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要經歷哪些跨越?幼小銜接到底接什么呢?
現在的小學都不教拼音了,提前學拼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每到孩子幼升小階段,家長會被一些網絡上的傳言搞得更焦慮了。而家長在詢問教師孩子在幼兒園是否上拼音課時,教師則明確表示在幼兒園沒有相關的課程。
大部分家長主張?zhí)崆皩W習拼音:
“民辦小學面試要不要考拼音?反正不管考不考,入學都要學的,提前學一點也讓孩子容易適應?!?/p>
“我們小時候都是先教拼音,學完再開始學認字,現在據說是認字和拼音一起教,這樣對孩子的要求更高了,還是先學點拼音打基礎?!?/p>
“幼兒園大班時,班里就有將近一半的孩子提前學了拼音,萬一小學老師看那么多小朋友都有了基礎,進度就加快,那我們家零基礎豈不是很被動?”
當然還有一小部分反對提前學習拼音的家長:
“校外培訓機構良莠不齊,萬一一開始就教錯了,以后學校老師要把孩子的錯誤想法糾正過來會很吃力?!?/p>
“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孩子在幼兒園玩玩鬧鬧就好。”
那么究竟是否要孩子在幼兒園提前學拼音呢?
從上述案例中不難發(fā)現,當前的幼小銜接普遍存在以下誤區(qū):
一是將幼小銜接僅僅看作是幼兒園大班的任務。等到孩子上了大班,在入學前夕開始準備,有的家長才發(fā)現“臨時抱佛腳”有點來不及了。
二是將幼小銜接窄化為知識銜接。本案例中,在有些家長看來,幼小銜接意味著知識的過渡,所以不遺余力地讓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如識字、拼音、計算等。其實這樣會給孩子帶來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負擔,從而影響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雖然從表面上看孩子掌握了很多知識,但會讓其認知過早符號化,進而影響想象力的發(fā)展。
三是將幼小銜接全部交給幼兒園和小學。有些家長雖然明白幼小銜接的重要性,但對怎樣科學銜接并不清楚,家長表現出在幼小銜接過程中熱情很高,但是參與度較低??梢姡仔崿F科學銜接,需要幼兒園、小學和家庭攜手同行,共同發(fā)力。
在家怎么做幼小銜接?
1.尊重孩子,家長先“摸底”。
家長在家?guī)秃⒆幼鲇仔°暯拥臏蕚洌滓褪且私夂⒆拥淖陨砬闆r。家長可以通過觀察、談話等方法全面了解孩子在心理、情感、自理生活等方面的發(fā)展水平。以下這些方面,可以幫助家長分析、了解孩子的情況:
(1)孩子是否對入小學充滿期待與向往?
(2)孩子是否能與周圍同伴友好相處?
(3)孩子離開家人,進入陌生環(huán)境后是否會沮喪?
(4)孩子是否能自然地與家人以外的人交往?
(5)孩子對閱讀是否感興趣?在閱讀一遍故事后是否能回答相關的問題?
(6)孩子是否能獨立完成系鞋帶、戴圍巾、收拾玩具、整理書包等事情?
(7)孩子是否會照顧自己,如:主動飲水,根據冷熱穿脫衣服,獨自按時睡眠?
(8)孩子是否會重復簡單的口信?
(9)孩子是否能熟練地使用紙、顏料、剪刀、膠水、水彩筆等物品?
(10)孩子是否能同時記住兩個或三個任務,并執(zhí)行這些任務?
(11)孩子是否能說出自己的家庭地址和家人的姓名、電話號碼?
(12)孩子是否會承認自己不懂,主動請求幫助?
2.滿足好奇,激發(fā)入學熱情。
一般說來,孩子到了六七歲的年齡,心理和身體各個方面都基本上具備了接受小學教育的條件。這階段,由于環(huán)境、家庭、學校的影響,孩子開始羨慕小學生的生活,羨慕小學生的新書本、新書包、新鉛筆盒,羨慕紅領巾等。心理的發(fā)展和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使孩子產生了上學讀書的強烈愿望,時時刻刻流露出要成為一名小學生的美好情懷。
(1)學習用品的購買。
家長可帶著孩子一起購買入小學所需的學習用品,如書包、鉛筆盒等,為迎接即將開始的學習生活做好準備。但一定要注意以實用為主,千萬不要過于花哨。因為曾發(fā)現有的孩子因為鉛筆盒功能特別全、按鍵特別多,結果鉛筆盒都打不開了,或者易受新鮮事物的吸引,將它們變成了一堂課的玩物,并且最終成為分散孩子上課注意力的罪魁禍首。因此,帶吊墜的自動鉛筆、可以變形的文具盒等都不要提供給低齡的孩子。
(2)小學話題的討論。
茶余飯后,家長可以經常和幼兒討論有關入學的話題,激發(fā)其對小學學習生活的向往。如:給孩子講述即將開始的各種有趣的活動,特別是幼兒園沒有的活動項目,還可以熱情地講述孩子將在課堂上學習幼兒園學不到的知識,使孩子對學習和學校產生強烈的向往。在早上送孩子入園時,在路上見到許多小學生背著書包上學校,家長不妨對孩子說:“瞧,這些哥哥姐姐多神氣!”使孩子產生羨慕之情。如果確定了要去的學校,就有必要利用節(jié)假日或休閑散步的機會,帶著孩子到小學校園周圍轉一轉,熟悉環(huán)境,以減少孩子對小學的陌生感。并且家長可以向孩子介紹:“這所學校多美麗,多干凈呀!這里的老師可有學問啦,他們教小朋友認字、數數、唱歌、跳舞、學知識。在這里讀書,你也會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樣變得更加聰明、能干。”再如,當孩子拿著書,纏著父母講故事時,家長可以告訴他:“等你上學了,自己就能讀故事了。到那時,你就可以當爸爸、媽媽的老師,可以講故事給爸爸、媽媽聽了?!蓖ㄟ^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讓孩子提前熟悉新角色,提升渴望獲得知識的熱情,對小學校園產生好感,從心底產生上小學的強烈愿望。
(3)慎用消極暗示。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千萬不要隨便嚇唬孩子,“你再調皮,等上了小學,讓老師好好整你?!薄澳阋院笠遣宦犜挘W老師可是很兇的,會把你關在一個很黑的地方?!薄澳忝刻爝@么遲起來會不要你去讀書。”這會使孩子未進入小學就產生恐懼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礙,從而不利于形成入學的心理期待。家長需要說一些欣賞與鼓勵的話,如:“你真的長大了!你越來越像小學生了!我們家要有小學生了!”這樣,會讓孩子覺得上學很光榮、很自豪。
3.潛移默化,養(yǎng)成良好習慣。
(1)生活習慣。
例如:教給孩子有關學校生活的常規(guī)知識,要求孩子愛護和整理書包、課本、畫冊、文具和玩具;學會使用剪刀、卷筆刀、橡皮和其他工具,會削鉛筆,并能制作簡單的玩具等。
◆ 要求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學會簡單的勞動技能。
例如:會開、關門窗,掃地,抹桌椅,在活動、游戲或用餐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圖書等。
◆ 在學習生活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
例如:有意識地安排孩子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一些事情,比如整理玩具、游戲小任務等。
◆ 合理安排一日生活。
例如:和孩子在家一起制訂類似于小學作息時間的一日生活安排表。
(2)學習習慣。
◆ 良好的傾聽習慣
進入小學課堂,孩子專心聽講很重要。因此,家長在家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傾聽能力。比如,給孩子講完故事后進行提問,或者和孩子玩談話游戲,隨機給孩子提出問題。
◆ 良好的閱讀習慣
家長更應該做的是多陪孩子閱讀,因為進入小學后無論識字還是拼音學習都是需要大量的閱讀積累的。
◆ 任務意識培養(yǎng)
在家進行任務游戲活動時,先不要給孩子太多任務,盡量簡單易行,之后逐漸增加任務的種類和難度。
◆ 規(guī)則意識培養(yǎng)
和孩子講解守規(guī)則的重要性??梢酝ㄟ^“角色扮演”游戲加深孩子對遵守規(guī)則的理解認識。
值得一提的是,大班下學期,幼兒園教師有時會有意識地為孩子布置一些簡單的書面作業(yè),此時家長千萬不要一味包辦,應積極配合完成,每天回家后提醒孩子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并且讓孩子練習自己記作業(yè)并獨立完成作業(yè),第二天能將作業(yè)及時地交給老師。這樣,會為孩子入學后按時獨立完成家庭作業(yè)打下扎實的基礎。
幼小銜接不僅是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銜接,也是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自理能力、安全自護、人際交往、品德養(yǎng)成、作息時間的銜接,家長對這些方面應有清醒全面的認識。
進入小學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二次獨立冒險,是人生成長中的不可缺少的財富和經驗。幼小銜接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越來越智慧,孩子就會越來越優(yōu)秀。家庭是幼兒生活、學習的第一個場所,家庭的結構和氣氛,家庭成員的整體素質,家庭成員的道德水準及言行,決定著幼兒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