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遠佳
(溫州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副詞“到底”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有三種用法:1.表示經(jīng)過種種變化或曲折最終出現(xiàn)某種結果;2.用在問句里,表示深究;3.畢竟(多用于強調(diào)原因)[1]。例如:
(1)維持了幾天的僵局,到底還是無聲無臭照原定計劃分了家。孤兒寡婦還是被欺負了。(張愛玲《金鎖記》)
(2)楊太太:“得啦,該說點正經(jīng)的吧?局長,到底事情怎么辦?”(老舍《殘霧》)
(3)心里想道:這味兒倒許不錯。離我坐處很近,一點氣味也沒有,到底是外國地方,雖然中國人也干凈。(俞平伯《夢記》)
例(1)中的“到底”是時間副詞,相當于“終于,最終”;例(2)中的“到底”是疑問副詞,帶有刨根問底的意味,有加強疑問語氣的作用,相當于“究竟”;例(3)中的“到底”是評注副詞,用于強調(diào)某種事實或原因,相當于“畢竟”。
辛慧考察了“到底”由動賓短語語法化為評注副詞的過程,并將這一過程大致分為了四個階段[2],但“到底”其他副詞用法的來源未被提及。孫杏麗從句法特征、語義內(nèi)容、語用功能三方面對“到底”進行了多角度研究[3],但未從歷時角度分析副詞“到底”的形成過程。張秀松結合相關方言,論證“到底”的疑問副詞和評注副詞用法均源于其短語用法[4],但副詞“到底”形成的動因與機制等問題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
《說文解字》:“到,至也。從至,刀聲?!薄暗健钡谋玖x是“到達,到來”,用作動詞。例如:
(4)田者男子以戰(zhàn)備從斥,女子亟走入。即見寇,鼓傳到城止。(《墨子·雜守》)
(5)子胥歸吳,吳王聞三師將至,治魚為鲙,將到之日,過時不至,魚臭。(《吳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
《說文解字》:“底,止居也。一曰下也。從廣,氐聲?!薄暗住钡谋玖x歷來存在爭議,一種認為“底”的本義是“停滯,止住”,用作動詞;一種認為“底”的本義是“最下面,底端”,用作名詞。但我們能確認的是,“到底”中的“底”源于其名詞用法,名詞“底”在先秦時就有用例,并一直沿用至今。例如:
(6)革曰:“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列子·湯問》)
(7)且冬且夏,且春且秋,上窮至高之末,下測至深之底。(《淮南子·兵略訓》)
(8)擲飛枝于窮崖,踔空絕于深硎。蹲谷底而長嘯,攀木杪而哀鳴。(謝靈運《山居賦》)
“到”“底”最早在唐代緊鄰共現(xiàn),最初的意義是“到達底部”,后又引申出“到最后”義。例如:
(9)秤錘落東海,到底始知休。(《寒山詩三百三首》)
(10)利刃從前堪切玉,澄潭到底不容塵。(方干《上鄭員外》)
(11)直須窮到底,始是出家兒。(貫休《秋居寄王相公》)
以上例句中的“到底”還未凝固成詞,皆是由動詞“到”和名詞“底”組成的動賓短語。其中,例(9)和例(10)中的“到底”用其本義,表示“到達底部”,“到”和“底”都有具體實在的詞匯義,動詞“到”表示物體的空間位移,前面往往可以補出主語,“底”表示物體的底部,往前可以補出定語,如例(9)中的“到底”可以補充為“秤錘到海底”。在例(11)中,“到”和“底”的詞義發(fā)生了虛化,“到”由表示“具體事物的空間位移”轉而表示“抽象的時間位移”,“底”由表示“具體事物的底部”虛化為表示“抽象時間的盡頭”,“到底”釋義為“到最后,到盡頭”?!暗健薄暗住痹~義的虛化對“到底”的語法化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兩者間的句法關系依舊明顯,仍未凝固成詞。
同一時期,出現(xiàn)了“到底”的副詞用法。例如:
(12)寄語長安舊冠蓋,粗官到底是男兒。(王彥威《宣武軍鎮(zhèn)作》)
(13)到底根元是何物,分明只是水中金。(呂巖《贈喬二郎》)
在例(12)和例(13)中,“到”和“底”的語義進一步虛化,不再表示具體實義,兩者間的句法關系模糊,“到底”已經(jīng)凝固成詞,在句中作狀語。其中,例(12)中的“到底”是評注性副詞,表“畢竟”義;例(13)中的“到底”是疑問副詞,表“究竟”義。這一時期,“到底”的副詞用法還極少,副詞“到底”處于萌芽階段。
宋代時,副詞“到底”的用例依舊很少,但這一時期,“到底”的時間副詞用法萌芽。例如:
(14)文章事,到底將身自誤。功名難料遲暮。(蘇泂《摸魚兒》)
(15)筆墨有時閑作戲,功名到底是無緣。都城處處園林好,不許山翁醉放顛。(陸游《初到行在》)
(16)又有嘲巧宦而事反拙者:“當初只謂將勤補,到底翻為弄巧成?!?楊萬里《誠齋詩話》)
以上例句中的“到底”皆用作時間副詞,在句中作狀語,表示“最終,終究”義,后常接傾向于消極色彩的內(nèi)容。
元代時,副詞“到底”在用例和用法上并無多大變化,三種副詞用法并存。從使用頻率上看,表“畢竟”義的評注副詞用例最多,表“究竟”義的疑問副詞用例次之,表“最終”義的時間副詞用例最少。例如:
(17)阿公,親的到底是親,親生兒子不留在家,到倚靠著媳婦供養(yǎng)。(《琵琶記》第二十出)
(18)也非俺只記歡娛不記冤,到底是女孩兒的心腸十分樣軟。(《全元雜劇·楊顯之·臨江驛瀟湘秋夜雨》)
(19)被鴉鵲啄破面門,狼狗咬斷腳跟,到底是自己孩兒看的親。(《全元雜劇·王仲文·救孝子賢母不認尸》)
(20)功名,到底成何用?悉是:南柯一夢中!(《全元散曲·無名氏》)
(21)眼看兒夫難共守,生拋幼子若無親。手足自今同一處,姻緣到底屬何人?(《全元雜劇·鄭廷玉·楚昭王疏者下船》)
(22)苦!我如今便死,我如今便死,暴露我尸骸,誰人與遮蓋?天那!我到底也只是個死。(《琵琶記》第二十五出)
例(17)~(19)中的“到底”是表“畢竟”義的評注副詞;例(20)和(21)中的“到底”表“究竟”義的疑問副詞;例(22)中的“到底”是表“最終”義的時間副詞。
明代時,副詞“到底”的用例增多,此外,表“最終”義的時間副詞“到底”發(fā)展出了新的用法:一是“到底”的后接成分出現(xiàn)了在色彩義上傾向于積極情感的內(nèi)容;二是發(fā)展出表“始終”義的新義項。例如:
(23)此是劉員外廣施陰德,到底有后;又恩待骨肉,原受骨肉之報。(《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八)
(24)所喜者,隔著多年,又如此遠路,到底團圓,乃像是天意周全耳。(《二刻拍案驚奇》卷三)
(25)卻說呂省、郤芮迫于秦勢,雖然一時迎降,心中疑慮,到底不能釋然,對著趙衰、臼季諸人,未免有慚愧之意。(《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六)
(26)郭信道:“當初接著東西便用,那管他來路是怎么樣的?只道到底如此?!?《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
例(23)(24)中的時間副詞“到底”表“最終”義,在時間軸上指的是一個點,例句中“到底”的后接成分傾向于積極的情感,表示經(jīng)過種種變化和曲折,終于出現(xiàn)了令人滿意的結果;例(25)(26)中的時間副詞“到底”表“始終”義,在時間軸上指的是一個段,表示某種情況或心情在某個時間段內(nèi)一向如此,但值得一提的是,“到底”的這一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消失。
清代時,“到底”的三種副詞用法出現(xiàn)了大量用例,副詞“到底”在這一時期發(fā)展成熟。例如:
(27)鐘離權見他如此容易了澈,不覺點頭嘆賞道:“到底是根器深厚的人,比其他聰明人,又高一籌?!?《八仙得道》第八十二回)
(28)他兩個戰(zhàn)一番,到底邪不勝正。不遜邪魔被瓜精正氣罵敗,便望四方叫救人。(《東度記》第三十八回)
(29)玉吉聽了此話,越不能解,遂攜手問道:“到底什么事?你這樣著急?!?《春阿氏謀夫案》第十回)
(30)“怎么又拿出看家的本事來了?”姑娘到底不作一聲兒,索興躲到挨門兒一張杌子上,靠門坐著。(《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八回)
(31)當鋪里人得了主意,便尋出兩個紳士,去和侄少爺說情,到底被他詐了八百銀子,方才把當事的放了出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五十四回)
(32)寶玉道:“我們倒去等他們,有丫頭們跟著也夠了?!毖σ虌尣环判?,到底命兩個婦女跟隨他兄妹方罷。(《紅樓夢》第八回)
綜上所述,“到底”最早在唐代緊鄰共現(xiàn),用作動賓短語,表示“到達底部”。同一時期,“到”和“底”的詞義發(fā)生虛化,“到底”發(fā)展出了表“畢竟”義和“究竟”義的副詞用法,在句中充當狀語,副詞“到底”萌芽。宋代時,“到底”又發(fā)展出時間副詞的用法,此后,副詞“到底”的三種用法并存,但用例一直較少。直至清代,“到底”的三種副詞用法大量出現(xiàn),副詞“到底”完成語法化,發(fā)展成熟。
“到底”由動賓短語語法化為副詞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多種動因與機制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促成了“到底”的語法化。
首先,韻律制約是“到底”發(fā)生副詞化的重要動因,漢語的雙音化趨勢是促使語法系統(tǒng)發(fā)生變化的一大動力?!皾h語的兩個音節(jié)構成一個標準音步,一個標準音步就是一個標準的韻律詞?!盵5]“到底”是由兩個音節(jié)構成的標準韻律詞,順應了漢語詞匯雙音化的潮流,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容易將其組塊成一個整體來使用,使“到”“底”之間原有的界限變得模糊直至消失,語義融合,動賓短語“到底”最終凝固成詞。
其次,句法位置的改變?yōu)椤暗降住闭Z法化為副詞提供了句法條件?!皩嵲~的虛化以意義為依據(jù),以句法地位為途徑。也就是說,一個詞由實詞轉化為虛詞,一般是由于它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一些適于表現(xiàn)某種語法關系的位置上,從而引起詞義的逐漸虛化并進而實現(xiàn)句法地位的固定,轉化為虛詞。”[6]一般而言,補語和狀語的位置最容易發(fā)生虛化。唐代時,“到底”就出現(xiàn)在狀語這一句法位置上,“到底”的詞義發(fā)生虛化,這對“到底”虛化為副詞起到了促進作用。
最后,使用頻率的上升也是“到底”語法化為副詞的重要動因?!笆褂妙l率是語法化的一個重要因素,一種語言形式在話語中出現(xiàn)得越頻繁,就越容易語法化。”[7]唐代時,“到底”的副詞用法萌芽,但用例極少,且只出現(xiàn)了評注副詞和疑問副詞的用法。宋代時,“到底”發(fā)展出時間副詞用法,但用例依舊較少,后接成分單一。到了清代,副詞“到底”的三種副詞用法大量出現(xiàn),副詞“到底”在高頻使用中逐漸發(fā)展成熟,作狀語的句法位置得以鞏固,后接成分也變得豐富多樣,我們可以將其重新分析為副詞。
主觀性增強是“到底”語法化的重要機制?!啊饔^性’是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xiàn)成分。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tài)度和情感,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饔^化’則是指語言為表現(xiàn)這種主觀性而采用相應的結構形式或經(jīng)歷相應的演變過程?!盵8]“到底”最初用作動賓短語,用來客觀描述具體事物在某一空間中的位移,未帶有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和情感,如例(9)中,“到底”只是對秤錘在東海這一空間中的位移結果作客觀描述。隨著“到底”描述對象的變化,即從描述具體事物到描述抽象事物,“到底”的主觀性增強,包含了說話人對某事的主觀看法和評價,如在例(8)中,“到底”在語義上指向的是“窮”這一抽象狀態(tài),是言者對這一狀態(tài)持續(xù)時間的主觀看法,反映了言者的主觀態(tài)度和立場。雖然此時的“到底”仍是動賓短語,但由于其主觀性增強,“到底”的語義也開始由實變虛。隨著“到底”適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其主觀性越來越強,“到底”的語義也不斷虛化,兩者間的句法界限模糊直至消失,最終凝固成詞。可以說,“到底”虛化為副詞的過程也是主觀性增強的過程,這種主觀性反映在語言層面,就促使了副詞“到底”的形成。
隱喻是“到底”語法化的另一重要機制?!半[喻就是用一個具體概念來理解一個抽象概念的認知方式,現(xiàn)在常說成是從一個認知域到另一個認知域的投射?!盵9]“到底”從動賓短語語法化為時間副詞,就是在這一機制的作用下完成的。動賓短語“到底”屬于空間域,用來表達具體事物的空間位移,即某物到達某一空間的盡頭,隱含“盡頭”義,時間副詞“到底”則屬于時間域,用來表示抽象時間的位移,表示到達某一時間段的盡頭,同樣隱含 “盡頭”義。動賓短語“到底”和時間副詞“到底”暗含語義特征的相似性激活了隱喻機制,在隱喻機制的作用下,人們便用“到底”所表示的具體空間盡頭來表示抽象時間盡頭,完成了從空間域到時間域的投射,“到底”的詞義由具體變抽象,語法化為副詞。
綜上所述,唐代時,“到底”開始在線性序列上緊鄰共現(xiàn),釋義為“到達底部”,在句中充當補語。同一時期,隨著“到”和“底”的詞義發(fā)生虛化,“到底”也隨之發(fā)展出了表“畢竟”義和表“究竟”義的副詞用法,副詞“到底”萌芽。宋代時,“到底”又進一步發(fā)展出時間副詞的用法,但用例一直較少。直至清代,“到底”的三種副詞用法大量出現(xiàn),副詞“到底”完成語法化,發(fā)展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