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丁慧真
2020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延續(xù)一貫的材料簡潔、具有思辨性的特點,考查考生說理與思辨能力。因此,通過這道作文題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是深中肯綮的。
思辨能力,說到底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具備深度思考、深入說理的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的要求。孫紹振教授說:“高考是一種競爭機制,參加考試的最高目的不是‘及格’,而是要‘出格’,故為文不能滿足于一般的自圓其說,而要更深刻、更智慧,甚至更雄辯?!币虼?,在進行高考作文訓練時,應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要把材料中的問題想細、厘清、思深、慮全。筆者借助對2020年上海卷高考作文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試從四個層面探討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真題呈現(xiàn)】
世上許多重要的轉(zhuǎn)折是在意想不到時發(fā)生的,這是否意味著人對事物發(fā)展進程無能為力?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第一個層面:辨析差異
材料的第一句“世上許多重要的轉(zhuǎn)折是在意想不到時發(fā)生的”,顯然是問題的前提和背景,這里的關鍵詞是“意想不到”“重要轉(zhuǎn)折”。如果單從字面上看,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明白“意想不到”“重要轉(zhuǎn)折”是什么意思,它意味著轉(zhuǎn)折的不可預料和影響重大,而且結合疫情背景,很容易推測出作文試題的命題指向:面對諸如疫情這類“意想不到”的“重要轉(zhuǎn)折”,人對事物的發(fā)展進程是否無能為力?但是,我們必須清楚的是,疫情僅僅是材料內(nèi)容的背景,并不是要探討的主要內(nèi)容,如果行文時探討的范圍僅限于人所共知的新冠肺炎疫情,那對一向青睞抽象哲思的上海卷作文,就顯得太直白了,考生便無法在更廣闊的背景下進行深入論證。
可見,對于背景的思考亦是審題立意的要點。再看這道題,思考“意想不到”“重要轉(zhuǎn)折”發(fā)生的特性,則是考查核心思辨能力。可在現(xiàn)實中,有相當一部分考生缺乏分析材料關鍵之處的能力,不能把核心話題的具體差異區(qū)分出來,只會用一兩個籠統(tǒng)的關鍵詞和機械的思維方式來概括和分析材料,游走于材料表面,抓不到核心。而只有認真細致地辨析其中的差異,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考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事物進程”是什么意思。比如,史鐵生在“最狂妄的年齡上突然殘廢了雙腿”,唐莊宗李存勖建國幾年之后幾乎一夜之間“身死國滅”,兩人所遭遇的“意想不到”“重要轉(zhuǎn)折”顯然是不一樣的。前者的遭遇是因為生命無常、世事難料,不幸與磨難有時會出其不意地降臨在某個人頭上,偶然性的因素占很大成分;而后者建國之后寵信伶官、疏忌功臣,則是“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履霜堅冰至”的見微知著,是“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必然結局。
區(qū)分“意想不到的重要轉(zhuǎn)折”發(fā)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是為了更深入地探討面對它的態(tài)度。面對“意想不到的重要轉(zhuǎn)折”,如何把握“事物發(fā)展進程”?這恰恰跟轉(zhuǎn)折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有關。面對偶然發(fā)生的重要轉(zhuǎn)折,人無可逃避、不能擺脫,只能接受,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和事物的進程,調(diào)整自己去適應新的變化或變故。圣賢發(fā)憤有所作為,多是因為他們的生活中或是他們所處的時代發(fā)生了重要轉(zhuǎn)折,“意有所郁結”才要“述往事、思來者”,如果不被當時的世人所理解,那就努力讓后世的人了解自己。而面對必然發(fā)生的重要轉(zhuǎn)折,人們一開始就要注意其出現(xiàn)的苗頭,規(guī)避偏航導致的漸進式失控。如同在航空界有關安全飛行的“海恩法則”所言: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 000起事故隱患。
考生如果能夠辨析關鍵詞所處情境的差異,面對材料時就不會流于表面、空喊口號了,而能如庖丁解牛般,進入素材的“骨縫”并自由游走,解其“筋脈”,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第二個層面:正反合思維
“正”就是正面,在思考作文材料時聯(lián)想與論題一致的素材,大刀闊斧地省略與之不相干的內(nèi)容;“反”就是反面,即聯(lián)想與論題相反的素材;“合”就是把“正”與“反”合起來看,綜合分析。
材料中的“無能為力”是可以思辨的。即使常有“意想不到的重要轉(zhuǎn)折”不期而至,人對事物的進程也并非都是無能為力的。人對事物進程始終存在一定的自主權,依然能夠有所作為。這點用中國文明的發(fā)展歷程來證明就很有說服力。文明的進步,必然遇到危機。越是偉大的文明,經(jīng)歷的危機越多。中國文明的發(fā)展史就充滿了危機,但是每一次危機的到來都可以視為文明發(fā)展的機遇。我們之所以有能力有魄力去應對很多意外,是因為有中國文明基因存在。儒家教我們進取,人要當真君子大丈夫,以天下為己任;道家教我們順應自然,逍遙物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于是我們進則儒,退則道,儒七分,道三分,儒顯道隱。責任落在肩上時,秉儒家思想,勇于承擔,不逃避;危機忽然來臨,秉道家思想,看淡危機,不抱怨,不消極。中國文明的基因就這樣帶著我們一起前行,讓我們擁有很大的自主權。
孫紹振教授說:“從議論文寫作學來說,反例高于正例,形象一點說,‘黑天鵝’高于‘白天鵝’。因而要有自己的思想,關鍵不在于為現(xiàn)成的觀點舉正例,而是打反例……不能根據(jù)已有的觀點來選擇材料,因為選擇意味著排除,排除了就不全面了。因而,論點要經(jīng)過反思,材料要全面,至少是正面和反面一起考慮,進行具體分析。”
所以我們還應該知道,有時候我們對事物的發(fā)展進程的確是無能為力的,但是我們并非完全消極。過分強調(diào)人的主觀能動性,往往顯露了認知的不謙遜。如果把人類的發(fā)展史比作一段不屈的奮斗史,那么在這段持續(xù)奮斗的進程中,也潛藏著諸多的無能為力。當雅典城邦的人們堅信蘇格拉底有罪,判處他死刑時,民主的自我蒙蔽就開始了;當楚懷王聽信讒言流放屈原時,不寬容就在顯示它的狹隘;當蒙古的鐵騎踏上宋人的土地時,文天祥的嘆息終究無法挽救一個朝代。但是仔細想想,暫時的無能為力恰恰是在給人們一個適應的過程,史鐵生在地壇中徘徊了好幾年,才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正面和反面結合之后,我們看到,在面對意想不到的重要轉(zhuǎn)折時,既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發(fā)展進程無能為力,也不意味著人無所不能。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性讓我們不再用單一角度看問題,而是能從“一顆麥粒,看到它其實具備突破自己、否定自己的因素,最終長成麥苗”。
第三個層面:邏輯建構
高考作文等級評分標準中對“結構嚴謹”的要求一向有之,在平時的訓練中也頗受重視,并且已經(jīng)形成一些人所共知的結構模式,比如一式三樣的并列式結構,一體兩面的對照結構,由引、議、聯(lián)、結構成的層進結構……但這些結構的邏輯層次有些還過于簡單。這時就體現(xiàn)了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它可以讓思考更多元、更深入、更有邏輯。
從思辨的角度看,面對“意想不到”的“重要轉(zhuǎn)折”時,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對待方式。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加繆寫于20世紀40年代的小說《鼠疫》被廣泛提及。書中的主人公在面對令全城意想不到的鼠疫時,盡管明知這是一場令人絕望、不斷失敗的抗爭,卻依然忙于治療,每天工作二十小時。
對比起來,《駱駝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就給人很大的無力感,因為他面對的是死亡?;㈡さ碾y產(chǎn)而死和小福子的自縊身亡,似乎都讓祥子失去對事物進程的掌控感,于是他墮落了,徹底向生活妥協(xié)。
可以看出,除去失去生命,人還是能控制大部分事物的發(fā)展進程的。因此從這個角度說,我們還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材料:對事物進程的把控,重在我們?nèi)绾慰创饨缗c自我,如何運用自我力量,如何使生命能量最大化,如何使社會效益最大化。
第四個層面:理性精神
即便前文已深入探討了2020年上海卷作文材料,也并不代表我們已經(jīng)完全明白了材料的含意,筆者認為材料中依然有值得思辨的內(nèi)容。
筆者認為,結合疫情背景,命題人是希望考生能從抽象的層面重新思考它、審視它,這既把握了時代脈搏,緊貼時代精神,又能引導當代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培養(yǎng)奮斗精神。
世界發(fā)展的進程中,意想不到的轉(zhuǎn)折既會在過去與現(xiàn)在突如其來,也一定會在未來某個時刻飄然而至,那么對事物發(fā)展進程的態(tài)度中,是否還包括了面對未來的重要轉(zhuǎn)折的態(tài)度?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考慮到這一點,可以有效防止我們出現(xiàn)凌空高蹈的自大心態(tài)。因為有些考生的作文里體現(xiàn)出人能完全掌控事物進程的盲目樂觀的心態(tài),甚至出現(xiàn)了“人定勝天”的絕對化觀點,他們覺得,無論面對什么樣的意想不到的重要轉(zhuǎn)折,人都可以把握事物的進程。這種缺乏理性的邏輯并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沒有經(jīng)過質(zhì)疑和冷靜分析的觀念,還不能直接作為自己的觀點。
如果能把這種自信建立在實證的基礎上,自然是可以的。
當然,這四個層面的思辨點并不需要在一篇文章里全部表現(xiàn)出來。思辨能力要求我們盡可能全面、完整地把握要討論的問題,保持客觀的態(tài)度,防止自己的思維過于偏執(zhí),只在一個圈層打轉(zhuǎn)。高考寫作越來越關注思維與表達,而且越來越聚焦于理性的思辨與表達功能的具體實現(xiàn),因此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培養(yǎng)思辨能力。
【佳作賞析】
迎風而歌,與風共舞
佛山市順德區(qū)樂從中學高三13班
伍趣卿
人生一如海上航行,變幻莫測,上一秒可以是碧波蕩漾,下一秒也可以卷起驚濤駭浪。正如世上之情景,事物發(fā)展過程中會發(fā)生許多意想不到的重要轉(zhuǎn)折。風暴突然而又猛烈,勇敢的人兒卻緊握船舵,迎風而歌,與風共舞。(開篇比喻,將材料與比喻結合,把“意想不到的重要轉(zhuǎn)折”比喻成風浪,而人如何把握呢?“迎風而歌,與風共舞”,巧妙地回答了材料提出的問題,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人是可以把握事物進程的,而且要在風浪中歌之、舞之)
生活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意想不到的轉(zhuǎn)折如不速之客,呼嘯而至的狂風驟雨似乎是覆滅的開始,是墮落的理由。唐莊宗李存勖戎馬半生,征戰(zhàn)沙場,建功立業(yè),然而在攻陷開封后,一切都變了,他變得驕奢淫逸,最后落得國破身亡的下場。老舍筆下的祥子在追求幸福的途中屢遭不順,就像海難時抓不住浮板的人,經(jīng)歷了三起三落,掙扎浮沉一番,最后還是墜入“人性本惡”的汪洋。立業(yè)容易守業(yè)難,古往今來,多少人物困在這一死結,又有多少人在重大轉(zhuǎn)折前迷失自己,我們不得而知。生活的風浪從來沒有小過,墮落的借口隨處可覓,在重要轉(zhuǎn)折來臨之時,有多少人選擇隨波逐流,我們無法詳查。(本段著重論證“意想不到的轉(zhuǎn)折”的不可阻擋,承認其存在的必然,并用事例說明。但例子并不重復,李存勖的轉(zhuǎn)折在輝煌之后,祥子的轉(zhuǎn)折在打擊之后,在舉例中不忘區(qū)分差異,豐富例證)
然而當風暴來臨時,我們對此又是否真的無能為力?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面對轉(zhuǎn)折,我們都有點頹然。翩翩如陶淵明,在退隱前也曾“猛志逸四?!?,但官場遭遇“應束帶見督郵”時,最終“不堪吏職”,掛印辭官;樂觀如史鐵生,在笑談“自己的職業(yè)是生病”之前,也曾迷茫絕望過。不過,他們是韌性極強的人物,最終交出了一份把握事物進程的完美答卷。五柳先生憤然離開官場,卻對自由生命本色孜孜以求,他用詩歌唱,以詩誦懷;史鐵生于狂風中昂首,苦痛中反思,升華自我,登上文學高峰。由古至今,許多例子都告訴我們,面對許多“意料之外”,人們總會以積極勇敢的態(tài)度去應對。正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出現(xiàn)得始料未及,以迅猛之勢肆虐華夏大地,然而全國人民攜手共戰(zhàn),使疫情得到全面抑制。我們共同證明了:在面對意想不到的重要轉(zhuǎn)折時,我們有勇氣,也有能力去抵抗它,戰(zhàn)勝它。我們依然可以掌握事物進程,帶著不放棄的韌性,懷著一腔熱忱,我們在風浪中迎風而歌,用詩歌唱,用文歌唱,用生命歌唱。(本段正面回答了材料提出的問題,人可以把握事物進程。用陶淵明和史鐵生的事例,深入思考把握事物進程需要的品質(zhì):有韌性、有勇氣。這既保持了尊重事實的理性精神,同時也將思考深入一層)
伍爾芙說:“人不應該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觀賞的靜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隨風起舞的韻律?!泵鎸σ庀氩坏降闹匾D(zhuǎn)折,有人被突如其來的風浪卷走,有人在風浪中借勢生長。是的,生活的旋渦總有勇敢的人在奮身掙脫。加繆小說《鼠疫》主人公里厄醫(yī)生,盡管身心俱疲,仍然努力做好救治工作,努力挽救眼前的病人;疫情最危急的關頭,全國各地的醫(yī)療隊視死如歸,奔赴武漢,小說中的英雄成為現(xiàn)實中千千萬萬人的寫照。面對意想不到的重大轉(zhuǎn)折要有所為,《老人與?!分校先擞龅侥俏矌缀跻怂悦孽忯~,他選擇與之抗爭;司馬遷嘔心瀝血,牢獄中著成史家之絕唱,永垂不朽。既然決定了揚帆起航,縱使遇上風暴也無法將我們擊倒,風暴中,我們心懷熱忱,勇敢如戰(zhàn)士般在轉(zhuǎn)折中成長,在風浪中舞蹈。(與第二段舉反面例子不同,這一段主要是從正面舉例。反面的例子是為了說明“重要轉(zhuǎn)折”不可預料,影響力強大,常有人被風浪吞噬。而正面的例子是回答有能力把握進程之后的力證,通過呈現(xiàn)事例,強調(diào)可以把握進程者大有人在。正與反遙相呼應,對問題進行全面而思辨的回答)
“無論風暴將我?guī)У绞裁窗哆叄叶紝⒁灾魅说纳矸萆习??!蔽覀兌际囚敒I孫,必須將突如其來的重大轉(zhuǎn)折變成自己的島嶼。風暴面前,我們必將迎風而歌,與風共舞。(本文先論證意想不到的轉(zhuǎn)折常常突如其來,似乎不可阻擋,然后文意轉(zhuǎn)折,正面回答人對把握事物進程不是無能為力的,繼而將全部筆力用來謳歌在風暴中歌與舞的人,思辨有度,重點突出,是篇訓練得法的優(yōu)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