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珊(贛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江西 贛州341000)
撫觸療法是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HIE)常用干預方案,是通過專業(yè)手法,有技巧的撫觸患兒,刺激患兒中樞神經,對患兒功能康復有著積極作用[3]。但有研究表明HIE因受疾病影響,易導致神經系統發(fā)育障礙,影響患兒生長發(fā)育,單一使用撫觸療法,干預效果無法達到理想預期[2]。可見,臨床護理應聯合其他干預措施以促進患兒生長發(fā)育。被動運動訓練可有效幫助HIE患兒于靜態(tài)下放松肢體和肌肉,改善患兒的關節(jié)活動度,矯正患兒姿勢,利于患兒生長發(fā)育[1]。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析被動運動訓練聯合撫觸療法在HIE患兒中的應用。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0例HIE患兒,采用雙盲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胎齡39~42(40.38±1.11)w;阿 氏(Apgar)評 分:3~6(5.22±0.17)分。觀察組中男15例、女15例;胎齡38~42(40.23±1.13)w;阿氏(Apgar)評分:3~7(5.34±0.21)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兒科學》(第9版)[4]中HIE診斷標準;(2)所有患兒均接受相關治療,進入康復期;(3)均為足月新生兒;排除標準:(1)合并器官功能損害患兒;(2)合并先天性遺傳病患兒;(3)合并產傷、顱內出血患兒;(4)合并感染性疾病患兒。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撫觸療法,包括:(1)常規(guī)護理:所有患兒均給予保暖措施,保持患兒呼吸道通暢,給予吸氧,維持血氣、血糖處于正常范圍,指導患兒家屬定期入院復診。(2)撫觸療法:保證在安靜干凈的環(huán)境下對患兒進行撫觸療法,于患兒洗澡后、午睡前,根據國際標準[5]按照頭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背部的順序進行撫觸,干預人員于護理前輕輕揉搓雙手,保證雙手溫暖,而后涂抹潤膚油,輕輕按壓患兒,手法輕柔但有力度,每個動作持續(xù)5~6s,撫觸過程中與患兒進行眼神交流,并保持微笑,撫觸持續(xù)30min,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被動運動訓練:①前庭運動訓練:護理人員揉搓雙手,保持掌心具有一定溫度,輕柔按摩患兒前庭位置,而后將患兒放置于搖床上,緩慢搖晃搖床,5min/次,1次/d。②康復訓練:被動伸展患兒四肢,輕微移動患兒頭部,按照側滾、頭下位旋轉等方式進行,每次持續(xù)30min,1次/d。③游泳訓練:根據患兒恢復情況,安排患兒去游泳,放置于水溫正常的泳池中,讓患兒在水中自由的活動。兩組患兒均干預6個月。
1.3 臨床觀察指標 (1)行為能力:于干預前、干預6個月采用新生兒神經測試(NABA)[6]評估患兒行為能力,該測試包含一般狀態(tài)、行為能力、主動肌張力、被動肌張力、原始反射五個維度,共20項,每項0~2分,共40分,分數越高則表示行為能力越好。(2)發(fā)育情況:于干預前、干預6個月記錄兩組患兒質量、身高、每日攝奶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行為能力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兒NAB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兩組患兒NABA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NABA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NABA評分比較(±s)
?
2.2 兩組發(fā)育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兒體重、身高、每日攝奶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觀察組患兒體重及身高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每日攝奶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發(fā)育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發(fā)育情況比較(±s)
注:與同組干預前同指標比較,*:P<0.05
n 體重(kg) 身高(cm) 每日攝奶量(ml)干預前觀察組對照組30 30 t P干預6個月觀察組對照組30 30 t P 3.51±0.54 3.48±0.51 0.221 0.826 8.37±1.61*7.21±1.44*2.941 0.005 50.54±4.61 50.42±4.51 0.139 0.890 68.49±4.68*65.11±4.57*2.830 0.006 314.51±40.46 313.49±40.21 0.098 0.922 810.51±50.64*795.51±50.12*1.145 0.257
HIE患兒因缺氧程度超過其機體代償導致腦內代謝系統紊亂,影響患兒神經系統發(fā)育,易導致患兒生理異常,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不利于患兒生長發(fā)育。因此,改善患兒的神經損傷情況,促進患兒生長發(fā)育,是臨床護理的重心所在。
嬰幼兒中樞神經損傷后,行為干預有利于嬰幼兒的功能恢復,促進患兒恢復。有文獻指出,早期干預措施有利于促進患兒神經發(fā)育,增加機體內神經元數量,有利于修復損傷組織,減少缺血缺氧后的腦部組織損害,避免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7]。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6個月,兩組患兒NABA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提示被動運動訓練聯合撫觸療法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中應用可促進患兒神經發(fā)育。分析原因在于,被動運動訓練中,前庭、康復、游泳訓練等可有效刺激患兒感知系統,促進患兒病變區(qū)域神經細胞恢復,有利于患兒神經系統發(fā)育。撫觸療法通過溫和的刺激患兒皮膚觸覺感受器,將觸覺信號傳導至患兒中樞神經系統,發(fā)揮興奮患兒機體迷走神經、交感神經的作用,可促進患兒神經系統恢復[8]。二者聯合使用可進一步強化干預效果,有利于患兒神經發(fā)育。
HIE患兒因腦部神經受損,其胃腸道蠕動及其胃泌素分泌受限,導致患兒生長發(fā)育受限。因此,臨床護理也應改善患兒生長發(fā)育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體重及身高均高于對照組,提示被動運動訓練聯合撫觸療法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改善患兒生長發(fā)育情況。分析原因在于,被動運動訓練可幫助患兒運動訓練,促進胃腸道蠕動,有利于消化吸收,進而促進患兒生長發(fā)育。而撫觸療法是通過護理人員用溫暖的雙手,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按摩患兒,與患兒各個部位充分接觸,刺激患兒皮膚觸覺感受器,促進中樞神經性調節(jié)和內分泌調節(jié),促進患兒生長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促進患兒生長。二者聯合應用可進一步改善患兒生長情況。
綜上所述,提示被動運動訓練聯合撫觸療法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中的應用,有利于患兒神經系統發(fā)育,改善患兒生長發(fā)育情況,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