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鎖
(丹鳳縣棣花鎮(zhèn)便民服務中心,陜西商洛 726201)
馬鈴薯營養(yǎng)豐富、口味極佳,種植效益好,市場潛力大。據調查,目前市場上馬鈴薯品種雖多,但馬鈴薯病害較嚴重,導致產量極不穩(wěn)定,如何有效防治馬鈴薯病害成為馬鈴薯豐產的關鍵。針對目前馬鈴薯產業(yè)發(fā)展現狀,探索馬鈴薯病害常態(tài)化防治方案已顯得尤為重要。結合生產實踐,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馬鈴薯作為茄科作物的一種,忌與番茄、辣椒和茄子等茄科作物連作,可與十字花科、禾本科和豆類等不同種屬作物輪作。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及病害產生的客觀條件,播種前應篩選抗病性較強的品種。馬鈴薯結薯主要集中在耕作層,根系較淺,因此馬鈴薯適宜在土層深厚且疏松的土壤中生長。馬鈴薯一般種植前需深耕土壤25 cm 左右,土壤以小塊為宜,起壟種植。馬鈴薯施肥過程中,應避免過量偏施速效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1]。
馬鈴薯種植前應選擇地勢較高,排灌方便,土壤向陽且肥力較好的地塊,播種前應深翻晾曬土壤進行殺菌。以農家肥作為基肥,施用前充分發(fā)酵腐熟,以避免農家肥攜帶的病菌進入土壤中。連年耕作的土地播種前最好進行殺菌消毒,一般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12 g拌上5 kg 細土混合,均勻撒在土壤中達到消毒殺菌的作用。
1.3.1 種薯的切塊和切刀消毒
將馬鈴薯種薯從窖中取出后在場院攤開晾曬2~3 d,不宜在水泥地上晾曬,否則易傷種薯。選擇種薯時,應挑選無病蟲害、皮質光滑、芽眼飽滿的整薯,質量以30~50 g 為宜。種薯質量為50~100 g 時,應縱切2~4塊,每塊確保有2~3 個健壯芽為宜。種薯切塊不宜過小,以免切塊中水分、養(yǎng)分不足,影響幼苗發(fā)育,且不抗旱,易缺苗。在切塊時,應將腐爛、染病的種薯去掉,同時對切刀進行徹底消毒,阻斷病菌通過切刀傳染,避免大田種植造成大面積染病,影響產量。切刀常用的消毒方法有4 種,1)用75%濃度酒精消毒;2)用5%濃度來蘇爾溶液消毒;3)用高錳酸鉀溶液消毒;4)用火燒或沸水消毒。切塊后要進行草木灰拌種,并在17~18 ℃和80%~85%的濕度條件下保持3~5 d,使切口木栓化,以避免播后爛塊缺苗[2]。
1.3.2 整薯播種
播種時以小整薯為宜,因為小整薯播種具有增產、抗干旱、發(fā)芽早、芽眼健壯、出苗齊和發(fā)揮頂端優(yōu)勢等特性,同時可避免因切刀引起交叉感染,產量效益較切片種薯具有明顯優(yōu)勢。小整薯播種后可實現高產增產,較切片種薯可提高產量20%以上。
1.3.3 加強后期管理
嚴格實行與非茄科作物進行輪作種植,播種后覆蓋地膜,防止土壤中的病菌感染莖葉。地膜覆蓋后,應定期觀察后期出苗情況,如果發(fā)現播種孔與幼苗錯位時,應立即打孔放苗,以免造成燒苗。在出苗后如發(fā)現病苗,應及時除去。全膜覆蓋栽培可在兩株間打孔追肥,在植株封壟前,每667 m2需用10 kg 尿素使用追肥槍注入馬鈴薯苗根部位。在干旱時不宜追肥,待到雨量充沛,土壤墑情好時追肥,可保證幼苗能夠適時得到養(yǎng)料,以獲得豐產[3]。
1.3.4 運用化學防治方法
植株一旦發(fā)生病害,要第一時間去除,并把受感染病株拔掉,同時對周圍植株噴藥防護??墒褂靡韵? 種化學藥劑進行防治:1)噴灑濃度75%百菌清800 倍液;2)噴灑濃度70%代森鋅500 倍液;3)噴灑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在使用過程中藥劑可交替使用,這樣防治和噴施的效果會更好。在發(fā)病初期,感染植株較少可相應減少噴灑次數和降低藥物濃度。
馬鈴薯晚疫病是十分普遍且危害性極大的流行性疫病。只要種植過馬鈴薯的地方,晚疫病均有不同程度發(fā)生,對于不抗晚疫病的品種,每年產量可損失25%~50%。
2.1.1 晚疫病癥狀
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莖、葉均易被晚疫病浸染。在晚疫病發(fā)病初期,葉邊緣或葉尖出現暗綠色斑點,在空氣潮濕時,疫病斑點發(fā)病迅速,在葉邊緣正面、背面同時形成一圈白色霉輪。發(fā)病后期,整個葉片、葉柄和主脈布滿病斑,葉片枯萎下垂[4]。氣候潮濕時發(fā)病迅速,整個葉片及莖部都會產生明顯傷害。氣候干燥時,葉片上病斑部分會干枯變成褐色。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病后應迅速處理,如處理不及時,會很快導致全部地塊感染,植株迅速枯死腐爛,產量下降。
2.1.2 發(fā)病規(guī)律
晚疫病病菌一般以菌絲體形式寄生在病薯中越夏、越冬,成為田間初侵染源。帶菌種薯及遺留土中的病薯萌芽時,病菌即開始活動,逐步向植株地上莖葉發(fā)展,成為中心病株。其上產生孢子囊,經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也可隨雨水進入土壤,通過植株傷口、皮孔和芽眼侵入塊莖,以菌絲體在塊莖內越冬。病菌喜歡冷涼高濕的環(huán)境,適宜發(fā)病溫度為10~30 ℃,最適發(fā)病溫度白天在22 ℃左右,夜間在10~13 ℃,相對濕度在95%以上。地勢低洼、土質黏重、易積水、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通透性差、管理粗放、植株長勢弱、陰雨潮濕和溫暖多霧的條件下,發(fā)病嚴重[5]。
2.1.3 防治方法
2.1.3.1 選用抗病品種
目前,種薯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最好的途徑,選用不同抗病品種對馬鈴薯晚疫病抗病差距較大。馬鈴薯晚疫病抗病品種垂直種植幾年后其抗病性就會消失,在種植時應隔2~3 年選用不同抗病品種,如克新1 號、克新3 號、隴薯3 號、隴薯5 號和隴薯6 號等品種。
2.1.3.2 選用無疫病新地塊繁育種薯
選用無疫病新地塊繁育種薯,可有效切斷晚疫病的傳播。繁育種薯地塊應3~5 年未種植茄科作物,應與大田距離在2 km 以上,這樣可減少病菌傳播的機會。選育種薯時應嚴格淘汰病薯,降低種薯染病率。在生產中,可采用藥劑泡種來殺滅種薯上的病菌,每100 kg 種薯用濃度25%甲霜靈100 g 進行浸泡[5]。
2.1.3.3 加強田間后期管理
1)選用排水通暢,地勢坡度在25°左右的地塊,播種前疏松土壤,除掉雜草,每677 m2地塊用2 500~3 000 kg 農家肥作為基肥,可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2)通過藥劑防治。在晚疫病發(fā)生的初期,要及時發(fā)現并清除病株,同時,對染病植株周圍20~30 m 范圍內的潛在染病植株,用化學藥劑進行消毒,視情況間隔7 d 噴灑1次,噴灑2~3 次。藥品可選擇58%甲霜靈·錳鋅、64%殺毒礬、72%杜邦克露、69%安克錳鋅等。發(fā)病普遍時,可采用下列殺菌劑或配方進行防治:69%錳鋅·烯??蓾裥苑蹌? 000~1 500 倍液;70%呋?!ゅi鋅可濕性粉劑700~9 000 倍液兌水均勻噴霧,視病情間隔5~7 d噴1 次。
馬鈴薯植株感染青枯病后會出現主莖或者分枝莖青枯萎蔫,剩余的莖葉短期無癥狀,3~5 d 后會逐漸枯死。
防治時,可選用濃度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1 000 倍液灌入根部,每隔7 d 灌藥1 次,灌藥2~3次實現滅殺。易感染青枯病的地塊用100 kg 石灰粉提前作為基肥均勻撒入土壤,通過改變土壤酸性來達到預防青枯病的發(fā)生。通過輪作種植可降低土壤中的含菌量來預防青枯病。起壟種植可降低土壤濕度,并在基肥中增施鈣、磷、鉀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促進植株健壯生長,避免發(fā)生青枯病。
馬鈴薯環(huán)腐病俗稱轉圈爛、黃眼圈,是由細菌引起的維管束病害。在我國,環(huán)腐病在幾乎有馬鈴薯種植的地區(qū)都有發(fā)生,可造成馬鈴薯10%~30%的損失,同時在窖藏中仍可繼續(xù)發(fā)病。馬鈴薯環(huán)腐病是一種為害輸導組織的細菌性病害,常造成死苗、死株,甚至引起爛窖,地上部和地下部均可發(fā)病。
為預防環(huán)腐病,可用50 mg·kg-1硫酸銅浸泡薯種10 min。發(fā)病初期每667 m2用72%農用鏈霉素14~28 g可溶性粉劑4 000 倍液或3% 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1 000 倍液噴霧。
2.4.1 發(fā)病類型
常見的馬鈴薯病毒病有3 種類型。1)花葉型。葉面葉綠素分布不均,呈濃淡綠相間或黃綠相間斑駁花葉,嚴重時葉片皺縮,全株矮化,有時伴有葉脈透明。2)壞死型。葉、葉脈、葉柄及枝條、莖部都可出現褐色壞死斑,病斑發(fā)展連接成壞死條斑,嚴重時全葉枯死或萎蔫脫落。3)卷葉型。葉片沿主脈或自邊緣向內翻轉,變硬,嚴重時每張小葉呈筒狀。此外,還有復合侵染,引致馬鈴薯發(fā)生條斑壞死。
2.4.2 防治措施
1)藥物防治。為防治病毒病,在馬鈴薯發(fā)病初期噴灑1.5%植病靈乳劑1 000 倍液,或20%病毒A 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2)間作。利用生物屏障,防治病害。馬鈴薯可適當與一些高秸稈作物進行間作種植,或者進行密植,對土壤起到一定的遮陰保墑作用,可以抑制病毒病的產生。同時,也可在地塊間放置黃板,誘殺蚜蟲并起到防病作用[6]。3)強化栽培管理。馬鈴薯生長早期不能用大水漫灌,澆水后應在第一時間鋤地除草,以促進植株生根,盡早定植。在馬鈴薯結薯期,應確保足夠的肥水養(yǎng)料,避免早衰。
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提高馬鈴薯的抗病性,促進馬鈴薯生產品質及產量,同時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分析,結合試驗研究,更多嘗試新的防治方法,才能獲得最佳防治效果,保證馬鈴薯的生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