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麗 袁勝杰 王麗香
偏頭痛是臨床常見病,以女性患者較多見,疼痛部位在前額、額顳、巔頂、枕部等,易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頭痛發(fā)作時給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還會引起不良情緒。偏頭痛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已有的研究認為偏頭痛與遺傳易感性、食物、藥物、情緒狀態(tài)、外界刺激等有關[1]。血管學說、神經學說、三叉神經血管學說等均是研究比較熱門的發(fā)病機制學說。目前臨床上缺乏徹底根治偏頭痛的方法,僅以減輕或終止頭痛發(fā)作,緩解伴發(fā)癥狀為治療目標[2]。
中醫(yī)學將偏頭痛歸納于“頭痛”“頭風”“腦風”等范疇,多因外感、內傷引起氣血逆亂、經絡瘀阻、腦失所養(yǎng)所致[3]。針刺是中醫(yī)治療偏頭痛的常用方法,頭皮針通過毫針刺激頭部特定部位,穿過帽狀腱膜層,進行提插手法松解腱膜層下組織,產生調整經絡氣血,疏通局部流通,達到通則不痛的治療目的[4]。本研究分析了頭皮帽狀腱膜層下毫針針刺松解治療偏頭痛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西豐縣中醫(yī)院(2016年10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偏頭痛患者80例,按照就診的先后順序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齡20~62歲,平均(41.88±12.41)歲;病程最短2周,最長20年,平均(6.85±2.88)年。治療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齡20~62歲,平均(42.05±12.54)歲;病程最短2周,最長20年,平均(6.91±2.82)年。2組偏頭痛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偏頭痛符合《中國偏頭痛診斷治療指南》[5]中相關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偏頭痛的診斷標準;②處于偏頭痛發(fā)作期;③年齡20~62歲;④神經系統(tǒng)檢查,頭顱CT或 MRI正常。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者;②合并有胃腸消化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和血液病系統(tǒng)疾病者;③顱內血管畸形或血流異常者;④穴位局部有感染、潰瘍、瘢痕者;⑤妊娠和哺乳期女性。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治療組:治療取頭維、角孫、玉枕、腦室、翳風、印堂、攢竹、陽白、絲竹空、阿是穴,交替使用,結合頭皮針穴線,選用30號2寸一次性不銹鋼毫針,進針時避開發(fā)囊、瘢痕及局部感染等,針刺方向與頭皮成15°~30°,沿頭皮將針體快速推至帽狀腱膜層下,此時會感阻力減小,再沿頭皮針穴推進1~1.5寸。針刺10次為一個療程,前3~5次每穴進行適度提插3~5次,以患者感覺頭皮松緩為度。頭痛緩解以后采用平補平瀉法針刺。復發(fā)可再次按上法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辨證取穴法,補瀉結合治療。主穴取百會、雙側風池、患側太陽透率谷、雙側合谷。前額部疼痛較甚者加輔穴攢竹;巔頂部疼痛較甚者加輔穴四神聰;伴惡心嘔吐者加輔穴內關;心煩急躁者加輔穴曲澤。留針30 min,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4周。
1.4.2 檢測方法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4周檢測血流動力學指標大腦前動脈(ACA)、大腦中動脈(MCA)、大腦后動脈(PCA)收縮期峰值流速水平。檢測儀器:荷蘭飛利浦HD7超聲診斷儀。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4周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轉速3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檢測5-羥色胺(5-HT)、內皮素-1(ET-1)、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水平,檢測方法: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儀器:美國伯騰公司ELX800多功能酶標儀;試劑盒生產廠家:美國R&D公司。
1.4.3 療效判定標準療效標準:①痊愈:癥狀消失,觀察半年無復發(fā),或偶有復發(fā)再次治療后癥狀消失;②顯效:癥狀明顯減輕,發(fā)作頻率明顯減少;③有效:癥狀改善;④無效:癥狀及發(fā)作頻次無明顯變化。愈顯率=痊愈率+顯效率??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2.1 2組患者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50%,高于對照組的75.00%(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頭痛發(fā)作頻率和持續(xù)時間比較2組治療前頭痛發(fā)作頻率和每次持續(xù)時間組間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頭痛發(fā)作頻率較治療前下降,每次持續(xù)時間較治療前縮短,治療組治療后頭痛發(fā)作頻率低于對照組,每次持續(xù)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頭痛發(fā)作頻率和持續(xù)時間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2組治療前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組間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ACA、MCA、PCA較治療前下降,治療組治療后ACA、MCA、PCA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例,
2.4 2組患者5-HT、ET-1、CGRP水平比較2組治療前5-HT、ET-1、CGRP水平組間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5-HT較治療前升高,ET-1、CGRP較治療前下降,治療組治療后5-HT水平高于對照組,ET-1、CGRP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5-HT、ET-1、CGRP水平比較 (例,
偏頭痛屬于原發(fā)性頭痛,以發(fā)作性、搏動樣、偏側中重度頭痛為主要特征,發(fā)作時間可持續(xù)數(shù)小時,在不良聲光刺激下疼痛加劇,在安靜環(huán)境、適當休息后可緩解,目前尚缺乏根治性治療方法[6]。偏頭痛屬于中醫(yī)學理論中的“頭痛”“頭風”“腦風”范疇,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臟腑之氣血上會于頭部,在外邪或內傷影響下可導致氣血逆亂,為本虛標實之證,正氣虧虛為本,頭部瘀血阻絡為標[7]。久病入血、入絡,血滯絡阻可致腦失所養(yǎng)而發(fā)為頭痛。先天稟賦不足、年老體衰、產后、過度勞累、思慮過甚等均可導致氣虛證頭痛證候[8]。
針刺法是目前臨床治療偏頭痛的常用中醫(yī)療法,針刺刺激可直接作用穴位,通過經絡系統(tǒng)調節(jié)內源性鎮(zhèn)痛物質和致痛物質的分泌,發(fā)揮一定的鎮(zhèn)痛作用。傳統(tǒng)針刺治療偏頭痛以少陽經經穴為主,補瀉結合治療[9]。頭皮針可通過刺激頭部特定部位適度松解腱膜層下組織,調整人體經絡氣血,疏通局部氣血,達到通則不痛的治療目的[10]。本研究中采用頭皮帽狀腱膜層下毫針針刺松解治療者總有效率高于采用傳統(tǒng)辨證取穴法治療者;治療后頭痛發(fā)作頻率低于采用傳統(tǒng)辨證取穴法治療者,每次持續(xù)時間短于采用傳統(tǒng)辨證取穴法治療者。這一結果提示,頭皮帽狀腱膜層下毫針針刺松解治療偏頭痛療效顯著,可更有效地降低偏頭痛發(fā)作頻率和持續(xù)時間。這是由于頭皮帽狀腱膜層下毫針針刺松解法可松解腱膜層下組織,調節(jié)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并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調節(jié)血流量,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作用[11]。
血管舒縮功能紊亂是引起偏頭痛的重要機制之一。血管超聲檢查通過檢測顱內外動脈血流速度以判斷病情嚴重程度[12]。本研究中采用頭皮帽狀腱膜層下毫針針刺松解治療者治療后ACA、MCA、PCA水平低于采用傳統(tǒng)辨證取穴法治療者。這一結果提示,頭皮帽狀腱膜層下毫針針刺松解治療更有利于調節(jié)血管舒縮功能,改善顱內外動脈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從而減輕因局部血管痙攣、缺血等導致的疼痛癥狀。
5-HT是與疼痛密切相關的神經遞質[13],ET-1是由血管內皮組織在缺血缺氧性損傷后釋放的內源性縮血管物質,可引起血管痙攣,加重缺血、缺氧程度[14]。CGRP是存在于三叉神經節(jié)、腦血管神經細胞的一種內源性血管神經肽,可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滲出、炎癥介質大量釋放,從而引起神經源性炎癥和頭痛癥狀[15]。本研究中采用頭皮帽狀腱膜層下毫針針刺松解治療者治療后5-HT水平高于采用傳統(tǒng)辨證取穴法治療者,ET-1、CGRP水平低于采用傳統(tǒng)辨證取穴法治療者。這是由于偏頭痛發(fā)作時5-HT 被激活,從血小板大量釋放入血,血中5-HT一過性升高,引起顱內小血管收縮,之后附著于血管壁而引起血中5-HT水平下降,引起頭皮血管反跳性擴張而引起血管擴張性頭痛,血中5-HT水平升高可使血管擴張性頭痛得到緩解[16]。ET-1水平下降可減輕腦血管痙攣,CGRP水平下降可引起血管通透性恢復,預防血漿蛋白滲出、炎癥介質釋放,更有利于偏頭痛癥狀的緩解[17,18]。
綜上所述,頭皮帽狀腱膜層下毫針針刺松解治療偏頭痛療效顯著,可調節(jié)患者5-HT、ET-1、CGRP的表達水平,改善血流動力學,降低頭痛發(fā)作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