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興 黃麗熒 吳泓潤
摘 要:東盟國際中文教育教師隊伍應服務于中國—東盟民心相通,為中國創(chuàng)新性地開辟國際話語權建設新渠道,發(fā)揮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東盟在地化的閩南文化所獨具的融合力、親和力和實效性,構建“閩南文化+教師教育+商科”特色育人模式和“敦煌藝術+閩南文化”特色知識體系,地方性、民族性和國際性兼?zhèn)洌l(fā)揮閩南師范大學獨具的辦學特色,培養(yǎng)熟練掌握普通話、閩南話和英語的遍布東南亞、閩南文化特色突出的“三語多能”本科—碩士—博士人才全鏈條,為東盟國家培養(yǎng)愛國、愛好閩南文化、對華友好的文化使者和商界精英。
關鍵詞:國際中文教育;東盟;閩南文化;敦煌藝術;人才培養(yǎng)體系
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亞投行運營、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RCEP)實施,是我國拓展經濟發(fā)展國際空間、構建和平穩(wěn)定周邊環(huán)境、深化改革開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zhàn)略舉措。東盟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和組成部分。東盟10國是亞投行創(chuàng)始成員國和基礎設施項目重點投資國,是《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RCEP)發(fā)起國,是中國最重要的經貿伙伴,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沿線國的重要集結地區(qū),地緣戰(zhàn)略位置重要,因此推動中國—東盟關系提質升級,共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成為我國重要戰(zhàn)略需求。
一、國際中文教育在中國—東盟民心相通的戰(zhàn)略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經濟發(fā)展助推器、社會和諧黏合劑。提高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傳播影響力、國際輿論引導力,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yōu)秀文化,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成為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關鍵。中國優(yōu)秀文化在東盟的高效傳播成為構建中國—東盟民心相通的基礎性工程。
作為政治社會化與文化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教育在民眾“價值認同”建構、文化傳播中扮演極為重要角色。教師在(講)臺上傳道授業(yè),影響一批批、一代代青少年的價值觀。培養(yǎng)本科、碩士和博士三個層次、研究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鏈完整,中國優(yōu)秀文化與本土文化修養(yǎng)兼具的海外教師隊伍成為當下構建中國—東盟民心相通工程最為有效的路徑。
國際中文教育作為新興交叉學科,以中國語言文學和教育學兩個一級學科為主干學科,同時涉及外國語言文學、心理學、新聞傳播學、哲學、中國史、世界史、民族學等其他一級學科,在一級學科層次上交叉融合[1]。國際中文教育的學科定位和學科屬性在培養(yǎng)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海外傳播所需的本土教師方面比較優(yōu)勢突出,戰(zhàn)略價值獨特。國際中文教育人才培養(yǎng)體系,特別是特色知識體系的構建,成為基礎性、先導性、關鍵性問題。
二、東盟國際中文教育的影響和制約因素
1.國際中文教育在東盟國家的傳統(tǒng)影響遭遇嚴峻挑戰(zhàn)
作為語言傳播和文化傳播的重要窗口,東南亞11國(含東帝汶),除文萊外,都設有國際中文教育機構,共計約60家。國際中文教育目前面臨信任、結構、管理、質量四大困境[2],特別是國際中文教育原來的機構屬性被帶有政治性色彩偏見的過度解讀,導致其存在的合法性受質疑,面臨認同危機和信任困境。
2020年,由27所高校和企業(yè)共同發(fā)起成立的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全面負責未來國際中文教育機構的運行工作,但其開辦與發(fā)展仍將困難重重,必須扭轉既有被扭曲的品牌形象,破解孔傳統(tǒng)國際中文教育被視為“儒教文化的符號”帶來的“文化侵略”偏見[3],沖破所在國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束縛,轉變“大包大攬”的辦學模式,化解因中外文化迥異產生的教學方法的中外沖突,設法融入所在國的國民教育體系。
2.國際中文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突出的瓶頸問題
東盟國家從事中文教育教學的本土教師盡管數(shù)量相對較多,但大部分是非專業(yè)人士,沒受過系統(tǒng)教師教育,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中文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不太了解,近年來師資老齡化趨向嚴重,影響國際中文教育層次和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部分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qū)的新移民教師,盡管大多中文水平和語言本體知識功底不錯,但多數(shù)缺乏中文教學尤其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中國漢辦派遣的漢語教師志愿者,盡管多數(shù)是中國各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接受過短時間的專業(yè)培訓,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教學經驗普遍不足,且近年來漢語志愿者質量和數(shù)量均呈下滑趨勢。已有教師,不管是本土,還是外來的,教師的知識結構與國際中文教育的學科特性匹配性較差。
3.國際中文教育存在實施平臺不足缺陷
目前中國—東盟在教育領域的合作主要聚焦于職業(yè)技術教育,更多的學科教育集中在農學、醫(yī)學等領域,與國際中文教育學科理論體系與知識體系匹配度不高,目前雙方在職業(yè)技術資格互認方面還無法順利實現(xiàn),影響和制約雙方院校間學生交流和互動,部分國家存在課程認證標準或教育硬件設施設備較陳舊,人才難以滿足當?shù)仄髽I(yè)需求,學生大多來自貧困家庭,產生的社會影響力較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師有限。教師隊伍擁有舉足輕重的話語主導權,國際中文教育教師隊伍應該為中國創(chuàng)新性開辟國際話語權建設新渠道先行先試。
雖然閩南話在東南亞國家商界仍保有通用語優(yōu)勢,但作為共同歷史記憶的部分閩南文化,如《過番歌》、南洋《竹枝詞》等記載先輩們背井離鄉(xiāng)到南洋謀生奮斗,充滿辛酸的民間歌謠或長篇說唱或詩歌,對華僑后裔的吸引力在下降,隨著閩南籍華人華僑年老或去世,閩南文化在華人華僑后代中傳承力度下降,東南亞年輕的華人華僑對祖籍國了解越來越少,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感越來越淡漠,影響華裔學生漢語言習得,中華文化的傳承存在斷層危機,作為國際中文教育的傳播載體出現(xiàn)危機。
三、東盟國際中文教育中閩南文化特色培養(yǎng)體系構建與實踐
東盟閩籍華僑華人達1200萬人,大部分是“下南洋”的閩南人。如:印尼林紹良、菲律賓陳永栽等閩南籍僑領,都是深度影響駐在國經濟命脈的知名人物。閩南話、閩南文化成為東盟各國的重要商界通用語和共同價值認同。
1.閩南文化獨具東盟國際中文傳播融合力、親和力和實效性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文化根本深厚性、文化哲學包容性、文化血脈充沛性、文化景觀豐美性四個特性[4]。閩南文化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創(chuàng)新者、傳播者,具有一體化(中華傳統(tǒng)文化)、多文化(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多宗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猶太教、摩尼教、拜物教、日本教等世界幾大宗教,被聯(lián)合國授予“人類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多神(民間信仰)、多劇種(梨園戲、歌仔戲、木偶戲、高甲戲)、多方言(如閩南語中融入馬來語)、多民族(阿拉伯人、漢族、畬族在閩南混居,閩南人在世界各地定居)、多建筑(傳統(tǒng)建筑、西洋建筑、中西合璧建筑)共存共生的特性,蘊含“和合思想”,具備文化融合和心靈契合功能。凸顯閩南文化的功能先進性、價值普遍性,有助于展現(xiàn)中國風格、大眾兼容、中外融通的話語體系風范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根基,特別是以“和合”文化的巨大整合力,推動已在東盟國家落地生根的閩南文化與東盟國家主流傳統(tǒng)文化相融相通、融合共生,化解“文化侵略”偏見和對國際中文教育的敵意,開辟機構或課堂之外的全新而又優(yōu)質的文化傳播載體,同時有助于改革以往傳統(tǒng)的“中國地理”“中國歷史”“中國建筑”等分割式教學體系,實現(xiàn)多學科地有效融合。采用貼近不同區(qū)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區(qū)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才能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5]。
2.構建“閩南文化+教師教育+商科”國際中文教育特色育人模式
閩南家族、鄉(xiāng)族制度及其組織是閩南社會的堅固基石。閩南文化濃厚的鄉(xiāng)族性,使得閩南人離鄉(xiāng)不離祖、認鄉(xiāng)音、戀鄉(xiāng)情,重宗廟、宗姓、宗族、宗親,賦予閩南人融合而不溶化的特性;使得閩南文化在交流互鑒中,既可吸納世界文化精華,呈現(xiàn)開放性、包容性、多元性、世界性,又得以保持文化發(fā)展中的獨立性、連續(xù)性。閩南文化成為維系一億海內外閩南人的精神紐帶,特別是閩南話,是跨區(qū)域、跨省界、跨國界的漢語方言,是閩南族群的標記。利用閩南文化和閩南僑領在文化圈和經濟圈既有影響力,推動教育圈的融入,以國際中文教育為切入點,以“閩南文化+教師教育+商科”為育人模式,以東盟本土華文教師和東盟新生代閩南裔僑領為培養(yǎng)目標,以中國—東盟教師教育聯(lián)盟為合作平臺,推動東盟華文學校建設和中國—東盟高校間國際交流與合作,搭建“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全覆蓋、教育與事業(yè)雙促進”的國際中文教育實施平臺,實現(xiàn)“文化圈、經濟圈和教育圈”三圈協(xié)同發(fā)展,在服務“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建設中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從而獲取對國際中文教育的廣泛理解與支持。
3.敦煌藝術與閩南文化融合構建東盟國際中文教育特色知識體系
東盟國際中文教育應該在區(qū)域/國別中文教育特色理論和學科交叉融合理論指導下[1],將活態(tài)、在東盟落地生根的閩南文化與固態(tài)、標志性的敦煌藝術相融合,應用閩南文化對敦煌藝術創(chuàng)新性研究、創(chuàng)造性活化、有效性傳播,增進東盟青少年學習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樂趣和語言習得成效,在東盟文藝界塑造中國國家形象,構建服務于東盟國際中文教育所需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特色傳承體系、特色知識
體系。
敦煌藝術記載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的繁盛局面,由多民族(漢族、月氏、烏孫、匈奴、吐蕃、回鶻、突厥、西夏、蒙古、裕固等)和多文化(印度、波斯、粟特、中亞古族、日本、高麗、伊斯蘭)融通發(fā)展,和諧相處,取長補短,共生形成,由多元性向中華文化一體化演變[6],與閩南文化特質高度相似,易于融合創(chuàng)新,既實現(xiàn)敦煌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又可給飽含離散心境的東南亞閩南文化中增添激昂的暖色調,更易受東南亞青少年喜好,可從適合個體習得、小團隊合作兩個層面,由簡到繁,文藝融合,設計特色知識體系。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包括東南亞在內的華人華僑常自稱“唐人”“唐家子”“唐山客”,稱祖國為“唐山”。唐文化魅力巨大,以此為主題,既可教授東盟青少年相關吟誦、琵琶演奏、茶文化等個人技藝,又可組合為弦歌、戲劇等小型團體項目,寓教于樂。用例的使用恰到好處,準確有效,具有代表性、趣味性和新鮮感,就能提高教學效果[7]。用例的同時,輔之以新媒體技術、數(shù)字人文技術和機器學習等新手段,新文科與新工科協(xié)同,產生體驗式、創(chuàng)作式、創(chuàng)新性教學內容,對東盟青少年更具魅力。
吟誦是詩文學習、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藝術形式,在我國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是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在周朝己作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內容之一。閩南話在唐朝時就形成,保留古漢語尤其語音的特點,素有“語言活化石”之稱[8],
閩南話里可現(xiàn)敦煌吐魯番文獻里的俗語詞[9]。唐詩是我國文學史上最美麗的瑰寶,押韻主要遵循的是中古時期的“切韻”音系。普通話的聲韻系統(tǒng),已與“切韻”音系有很大的不同。閩南話的文讀音系統(tǒng),卻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切韻”音系的風貌,在韻母的分化、鼻音韻尾的分合、等呼的簡化歸并,以及入聲韻的存佚等方面,都遠比普通話更為貼近“切韻”音系的原貌,在吟誦唐詩,復原古音古韻方面,擁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10]。古代漢語(閩南話)與現(xiàn)代漢語吟誦唐詩比對,可讓東盟國家青少年既領略唐詩韻律之美,又可借機學習漢語的演化史。
弦歌(又稱琴歌),詩詞與音樂融為一體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也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通過音樂表達禮樂思想的主要方式。閩南話演唱弦歌,從咬字發(fā)音和歌曲韻味上更接近于琴歌所產生的時代[11]。敦煌壁畫中最重要的要數(shù)弦樂器,其中以琵琶數(shù)量獨占鰲頭。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僅琵琶一物就有689只之多[12],其中初唐52次、盛唐46次、中唐149次、晚唐138次[13],形制豐富,形態(tài)各異,凡畫有音樂形象處必有琵琶,具有音樂的象征意義。壁畫上頻頻出現(xiàn)的橫抱琵琶今仍可見于閩南人喜愛的南音樂隊中,南音深受東南亞華人華僑喜好。琵琶享有“彈技樂器之王”美譽,音樂語言極豐富,既可表達《陽春白雪》般的清新雅致,《塞上曲》的悲涼哀怨,也可以表現(xiàn)《十面埋伏》的氣勢恢宏、《天山之春》的民族風情[14]。弦歌可讓東盟國家青少年既得到詩詞與音樂奇妙融合的良好體驗,又可從可領悟禮樂思想。
茶文化,是海內外閩南人的集體記憶,始于唐。以茶酒文化為主題,綜合應用上述習得的唐詩閩南話吟誦、琵琶演奏,對敦煌石窟發(fā)現(xiàn)的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創(chuàng)作于晚唐、蘊含倫理的劇本《茶酒論》[15]進行再創(chuàng)作,具象化與審美化表達,既可讓東盟國家青少年了解以寫意著稱的中國戲劇與寫實為主的西方劇目的區(qū)別,又可領悟中國的倫理智慧。
4.閩南師大特色東盟國際中文教育實踐
閩南師范大學以國家戰(zhàn)略需求為辦校導向,勇?lián)嫛爸袊獤|盟民心相通橋梁”“世界閩南人精神家園”,充分發(fā)揮“閩南文化+教師教育+學科/專業(yè)”辦學特色協(xié)同效應,致力于為東盟國家培養(yǎng)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等各種層次類型學校所需的優(yōu)秀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教師隊伍和東盟新生代閩南裔僑領,確立“重經典,重人文,重融通,重創(chuàng)新”育人思路,優(yōu)化學科專業(yè)結構,堅持多學科交叉融合;以閩南文化為人文關懷和價值導向載體,致力于培養(yǎng)熟練掌握普通話、閩南話和英語的遍布東南亞、閩南文化特色突出的“三語多能”本科—碩士—博士人才全鏈條,特別是在為東盟國家培養(yǎng)愛國、愛好閩南文化、對華友好、主動擔當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和商界精英所需的留學生(含華人華僑學生)方面發(fā)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
目前,閩南師范大學擁有國家語言文字示范基地,已與東盟國家教育界建立積極良好的合作關系,并重點與菲律賓、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等6個東盟國家的23所高等院?;蚩蒲袡C構簽訂系列校際合作辦學協(xié)議,辦學層次覆蓋本科、碩士、博士人才培養(yǎng)全鏈條;在印度尼西亞、越南、馬來西亞等部分東盟國家分別建立了國際中文教育教學實踐基地、海外教學點、閩南文化研究田野調查基地,定期選派國際中文教育專業(yè)師生赴基地、教學點開展教學或專題調查研究。設立東盟國家留學生專項獎學金,已招收培養(yǎng)來自菲律賓、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老撾、新加坡、印度尼西亞7個東盟國家的84名學生(其中本科18人、碩士56人、博士10人),修讀“閩南文化+學科+教師教育”,涵蓋文學、經濟學、數(shù)學、教育學、心理學、法學6個門類,其中首屆菲律賓籍國際漢語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生在學期間均達到漢語HSK5級水平,獲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證,已返菲從事漢語教學工作,成立北呂宋地區(qū)首家漢語學習中心,開設茶文化等特色課程。舉辦9期“東南亞華裔青少年尋根之旅和感知中國行活動”和“絲路華教·桑井故園”2021年菲律賓華文教師線上研習班,共有476名東南亞華裔青少年、81名東南亞專家登錄進入閩南師范大學學習交流、合作研究,進一步深化了中國—東盟國家教師、青少年學生間的深厚情誼。
參考文獻:
[1]吳應輝,梁宇.交叉學科視域下國際中文教育學科理論體系與知識體系構建[J].教育研究,2020,491(12):121-128.
[2]范敏,李國青.新時代背景下孔子學院面臨的困境與轉型路徑[J].改革與開放,2019(17):106-109.
[3]張虹倩,胡范鑄.全球治理視域下的漢語國際教育及孔子學院建設:問題、因由與對策[J].社會科學,2017(10):26-35.
[4]楊義.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之源[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5-17.
[5]習近平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并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學習強國學習平臺,2021-06-01.
[6]楊燕,楊富學.論敦煌多元文化的共生與交融[J].世界宗教文化,2019(6):7-16.
[7]麻彩霞.用例在“現(xiàn)代漢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大學教學,2017(7):76-80.
[8]林連通.兩岸閩南話詞匯異同問題探索[J].漢字文化.2014,118(2):11-16.
[9]黃幼蓮.敦煌吐魯番文獻詞語校釋[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1(5):101-109.
[10]劉子立.略論閩南方言與唐詩韻律——以杜甫詩作為例[J].閩臺文化研究,2018,53(1):71-76.
[11]魏琳.閩南語吟誦與琴歌吟唱對比[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21(2):56-63.
[12]賈榮建,趙參.從敦煌壁畫中的琵琶圖像看古琵琶樂器的演化印跡[J].北方音樂,2018,38(22):28-30+52.
[13]陳燕婷.南音歷史源流考釋漫談——從南音與敦煌史料之關聯(lián)談起[J].人民音樂,2020(4):50-54.
[14]黃麗熒.論琵琶音樂語言的審美與表達[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7):144-147.
[15]馬瀟婧.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劇本:晚唐進士王敷《茶酒論》探析[J].戲曲研究,2013(3):163-172.
[本文系2020年福建省新工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國家戰(zhàn)略需求和多學科融合導向下‘閩南文化+新工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的課題成果和國家語言文字示范基地建設成果]
[責任編輯:楊裕南]
李順興,閩南師范大學校長,教授;黃麗熒,閩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吳泓潤,閩南師范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