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前不久,一則消息引爆網(wǎng)絡:貴州某小學三年級某班,家委會聯(lián)合37名家長請愿7歲孩子轉學。細究原因,發(fā)現(xiàn)涉事學生家長與班主任、家委會之間存在諸多難以磨合之處。
一時間,家委會被推上風口浪尖。
實際上,這已不是家委會第一次引發(fā)爭議。近年來,網(wǎng)絡上有關家委會的負面新聞接連不斷:大連市某小學家委會逼家長同意讓教師給一年級孩子留作業(yè)、考試;長沙某中學家委會要求家長“眾籌”為教室安裝空調,且必須在學校指定的供應商處購買;深圳市某中學初二年級家委會發(fā)動所有班級為教師購買禮品……
隨著家委會暴露出的問題越來越多,社會上“取締”或“重塑”家委會的呼聲越來越大。家委會該往何處去?
作為溝通學校和家庭的“橋梁”,家委會對于協(xié)調家校關系、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具有重要意義。而在建設現(xiàn)代學校制度的背景下,家委會的存在,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家長在教育改革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促進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共同育人。鑒于此,面對家委會存在的種種問題,相比呼吁取締,探討家委會的重塑更有意義。
2012年,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家委會應在學校的指導下履行三項職責:參與學校管理、參與教育工作、溝通學校與家庭。可是,落實到實踐中,不少家委會卻背離了初衷。原因何在?如何才能讓變了味的家委會回歸本位?本期“專題報道”聚焦家委會異化問題,傾聽了家委會成員、家長、校長、教育專家等不同群體的想法和建議,希望能引起社會對家委會更廣泛的關注,共同為建設更為成熟完善的家委會制度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