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華, 蔣自強, 王丹妮, 李鵬宇, 郭會軍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鄭州 450000)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具有相同的傳播途徑,二者常合并感染,合并感染率中外文獻報道差距較大,國內報道的合并感染率范圍約為8. 25% ~56. 9%[1]。中醫(yī)藥治療感染性疾病療效確切,但HIV/HCV合并感染證候分型目前尚不明確,影響了本病的研究和臨床治療。本研究收集480例HIV/HCV合并感染者癥狀體征信息,運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方法,探索HIV/HCV合并感染者證候分型規(guī)律,為臨床診治和相關研究提供依據。
本研究共調查HIV/HCV合并感染者480例。病例來源于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艾滋病臨床研究中心研究型門診、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感染性疾病二病區(qū)及河南省中醫(yī)藥防治艾滋病項目各個項目縣,其中男 229例(47.7%),女251 例(52.3%),最小年齡 19歲,最大年齡64歲,平均年齡(52.07±7.82)歲。
西醫(yī)診斷標準采用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艾滋病丙型肝炎學組發(fā)布的《中國艾滋病診療指南》(2018版)[2]和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發(fā)布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3]。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患者或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神志不清、癡呆、各種精神病患者及家屬不愿意合作者;非因感染艾滋病、丙肝所致的臟器嚴重疾病者;存在其他影響中醫(yī)證候因素者。
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5]制定調查表,收集患者的癥狀、體征、舌脈等信息。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將癥狀因子作為一個統計變量,有賦值為1,無賦值為0,計算各種癥狀體征的頻次和頻率,并對主要癥狀體征因子進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對主要公因子進行聚類分析。
共納入75個癥狀體征因子進行頻數統計,刪去頻率小于15%的癥狀,共得到42個癥狀體征因子(見表1),排在前10的癥狀體征因子分別為淡紅舌(72.7%)、乏力 (68.5%)、白苔 (67.1%)、脈細(59.2%)、舌苔薄 (56%)、口干渴 (54.8%)、食少納呆 (54%)、 咳嗽(49%)、頭暈(44.8%)。
表1 主要癥狀因子頻數分布情況比較
運用SPSS 23.0統計軟件對出現頻率>15% 的癥狀體征進行因子分析。經KMO 和巴特利特檢驗,KMO 取樣適切性量數0.629 (>0.5),巴特利特
球形度檢驗近似卡方5325.066,自由度780,顯著性0.000(P<0.01),說明本研究數據可以進行因子分析。
表2示,根據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按 “特征值大于 1”原則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共從 42個癥狀體征中提取 14個公因子,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為 62.11%。表3示,根據因子載荷的絕對值大小分析原始變量與各主成分之間的相關度。
表2 14個公因子的特征值和總方差解釋
表3 14個公因子包含的載荷因子值
圖1示,以14項公因子作為變量進行聚類分析。根據聚類分析結果,經課題組專家討論,取標度為10時聚類結果,第1類包含F3、F7、F9、F10共4項公因子16個變量,第2類包括F2、F11、F4、F5共4項公因子24個變量,第3類包括F13、F14共2項公因子15個變量,第4類包括F6、F12、F1、F8共4個公因子34個變量。每類的癥狀體征經專家辨證,第一類證型歸為脾虛痰瘀,第二類歸為肝郁脾虛,第三類歸為肝腎陰虛,第四類歸為氣血虧虛。
圖1 聚類分析結果
HIV和HCV傳播途徑相同,均為血液傳播、性傳播、母嬰傳播常合并感染。
研究表明,HIV/HCV合并感染較單純的HCV感染病毒自然清除力下降,肝纖維化進程明顯加快,肝硬化的發(fā)生時間也由單純HCV感染者所需的20~30年提前至6~10年[6,7]。HIV/HCV合并感染者CD4+T、CD8+T淋巴細胞計數較單純HIV感染更低,T淋巴細胞功能異常表現更為明顯,患者免疫缺陷發(fā)展速度加快,發(fā)生AIDS相關疾病的幾率是單純感染HIV患者的2倍[8]。本病屬于中醫(yī)學“疫病”“虛勞”“肝著”[9]等范疇,辨證論治在治療HIV/HCV合并感染中取得了一定成績。王莉[10]等報道,運用扶正抗毒丸聯合康愛保生丸對HIV/HCV 合并感染者進行干預后能明顯改善患者癥狀,升高CD4+細胞計數,恢復肝功能,并且能同時延緩肝病和艾滋病進展。通過文獻查閱尚未發(fā)現HIV/HCV 合并感染證候研究方面的報道。
因子分析的主要功能是降維,是將收集相對容易的顯性變量通過數據結構探索提取抽象出新的變量,主要意義是在原始變量較多的情況下用較少的變量來代表和涵蓋原始變量。因子分析后原始變量形成了綜合性指標或維度,在此基礎上進行聚類分析,結果會更加簡潔和準確。因此,將因子分析聯合聚類分析的統計方法應用到HIV/HCV合并感染的辨證分型研究中,從相對較多的原始數據中提取、歸納、總結出代表性證型,對中醫(yī)證候學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義。
HIV感染人體后首先侵犯脾臟,脾虛受損氣血生化失源,其他臟腑失去濡養(yǎng)最終導致五臟氣血陰陽俱虛[11]。本研究通過聚類分析得到4個證型,分別為脾虛痰瘀、肝郁脾虛、肝腎陰虛、氣血虧虛。初步發(fā)現,HIV/HCV合并感染者累及臟腑以脾、肝、腎為主,病性以虛、瘀證為主。
本研究基于數據挖掘方法對HIV/HCV合并感染者的證候分布規(guī)律進行分析,歸納出4個常見證型,為中醫(yī)藥治療HIV/HCV合并感染提供了依據。本次研究為橫斷面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下一步可進行大樣本、多中心同時結合病程的劃分研究,規(guī)范HIV/HCV合并感染的證候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