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晶 晶
(漯河市中醫(yī)院 漯河 462000)
高血壓為老年人群常見慢性病,在病理學機制上,高血糖與高血壓互為危險因素,高血壓患者血糖水平的異常升高為增加患者血液粘稠度及不良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原因[1]。因此,加強高血壓患者的血糖管理成為疾病防治護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6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血糖風險預警管理的實施方法及在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壓患者160例,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C組和C+Y組各80例。兩組病例一般資料對比,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組和C+Y組患者基線資料分布
1.2.1C組
C組80例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血壓監(jiān)測、日常生活注意事項交代、并發(fā)癥預防、用藥指導等。
1.2.2C+Y組
C+Y組80例患者在C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開展血糖風險預警管理,具體干預措施包括:(1)風險預警分級。根據(jù)患者血糖監(jiān)測結果,統(tǒng)計空腹血糖(FBG)指標值,并進行早期風險預警分級:低風險級別:FBG≤6.1mmol/L;中風險級別:6.1mmol/L 1.3.1血液流變學指標 于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分別檢測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血漿黏度(MP)、紅細胞壓積(HCT)、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AI)[4]。 1.3.2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 分別予以兩組患者為期1年的隨訪觀察,統(tǒng)計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 護理前,C組和C+Y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MP、HCT、A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C+Y組患者MP、HCT、AI均低于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C組和C+Y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結果顯示隨訪期間,C+Y組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總發(fā)生率為6.67%,低于C組的16.2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C組和C+Y組患者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比較[n(%)] 國內外有研究指出,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比例增加,且隨著血糖的升高而進一步增加,高血壓患者在積極控制血壓的同時需加強血糖的管理,防止血糖升高而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增加血液粘稠度,進而誘發(f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5~6]。本研究中,C組、C+Y組患者分別實施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護理+血糖風險預警分級管理護理,血糖風險預警分級管理干預中在監(jiān)測患者空腹血糖指標的基礎上,根據(jù)患者風險級別實施針對性的血糖管理護理方案,促進血糖指標得到個性化控制干預。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C+Y組患者MP、HCT、AI均低于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隨訪期間,C+Y組共6.67%的患者發(fā)生不良心腦血管事件,低于C組的16.2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通過予以老年高血壓患者血糖風險預警分級管理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標學,降低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1.3 觀察指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2.2 兩組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對比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