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諾央宗
(云南省香格里拉市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云南 香格里拉 674400)
隨著中醫(yī)的復興,人們對中藥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貝母具有止咳清肺功效,用途廣泛,用量極大。隨著純品野生川貝母逐漸減少,價格逐漸上升,許多不良商販以次充好,使療效下降,還會引起副作用。需重視川貝母的人工栽培工作,才能滿足市場所需。
貝母是百合科貝母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供為藥用,喜歡在涼爽、潮濕、疏松、排水良好、腐殖質(zhì)豐富的砂質(zhì)壤土上生長,具有耐寒、防潮、怕高濕、喜陰涼的特性,當氣溫達到30℃或地面溫度超過25℃時就會死亡,在低海拔和高溫地區(qū)無法生存。在完全無陰涼的條件下種植,幼苗容易曬死。陽光過多會促進水分蒸發(fā)并促進植物蒸騰這將使鱗莖干燥,使貝母變成淺黃色。
川貝母種子成熟較晚,溫度在5~25℃之間才能繼續(xù)分化。在出苗第1年,植物僅生1片葉子且纖細。第2年,長出1~3片葉,葉面開始伸展。第3 年抽莖不開花,第4 年開花。生長季節(jié),外部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會使開花植物退回到長葉狀態(tài)。
鱗莖在幼苗期開始生長,只有稻谷大,隨著植物的生長每年增大。越冬鱗莖再生芽生長會消耗大量養(yǎng)分,鱗片逐漸收縮成膜殼形態(tài)。隨著地上莖葉的生長發(fā)育,新鱗莖的體積和質(zhì)量逐漸增加,超過了越冬鱗莖。但是,在沒有養(yǎng)分和陽光時,新鱗莖可能比舊鱗莖小。一些品種鱗莖能夠形成多個新芽并生成一些新鱗莖;有些還可以在走莖或地上莖上生出新鱗莖。
貝母年生長期約90~120 天。生育期越長,鱗莖越大,干物質(zhì)積累越多,越冬苗留存率較高。春季幼苗出苗1 年后,地上部分迅速生長,5~6 月開始進入開花期,8 月下旬至9 月初果實成熟,9 月中旬后植株枯萎進入休眠期[1]。
種植貝母的海拔不宜過高,應選擇海拔3000 m 左右的河壩地區(qū)種植。播種后每年搭建遮陰棚,根據(jù)貝母生長年份,搭建不同遮蔭棚,防止強烈的陽光直接照射貝母,也可以防止輻射熱灼傷貝母,影響貝母的生長質(zhì)量。早晚適量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除草時不建議選擇殺傷力強的除草劑,可以選擇與貝母共生的草來爭奪雜草營養(yǎng),抑制雜草生長;最后還可以腐化處理,變?yōu)樨惸傅姆柿稀?/p>
發(fā)展以貝母、春玉米、番薯為代表的的藥糧作物間套種植,可以取得良好種植效益。不同地區(qū)可以進行不同的間套種植試驗,確定可以取得最高效益的藥糧間套種植技術(shù),并大力推廣。
選擇背風、半陰涼半照陽的坡地,建議栽培在多腐殖質(zhì)的肥沃土壤或者是油砂土上。遠離小麥,防止銹病感染?;牡卦耘嗫梢韵确N植1 季大麻,可以凈化雜草,熟化土地,改良土壤結(jié)構(gòu),增加土壤肥力。霜凍之前整地,清理地面雜草,深耕、細耙,留1.3 m 寬的邊界。每畝地使用1500 kg 家畜糞便肥料、50 kg 過磷酸鈣和100 kg 油餅,堆積腐化后撒在邊界面上,淺度翻轉(zhuǎn),使邊界曲面成弧形。
7~9 月時,選擇完整無病的鱗莖進行播種。條播,行距20 cm,株距3~4 cm,覆蓋層5~6 cm?;蛘咴诓们o時分瓣,傾斜種植在坑中,用細土覆蓋。種植后用3~5 cm 厚的灰肥料即山草或無葉樹枝皮覆蓋,壓實并整平。或者撒播,將貝母種子均勻撒在土面3000~5000 粒/m2最為適宜。播前作畦,寬105~110 cm,高10~15 cm,畦間步道寬40 cm,畦面撒施過磷酸鈣。播后覆厚1.5~2.0 cm 腐殖質(zhì)土,再蓋上山草,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采用赤霉素浸泡川貝母種子,濃度20~40 ppm 處理32 h 效果最佳,可促使種子萌發(fā),有效提高川貝母出苗率和整齊度。
播種后頭2 年,應在生長季枯苗之后培土,并在第2 個生長季出苗后追施廄肥或堆肥。發(fā)芽后6~7 周和9~10 周,根外施用磷鉀肥,每畝35 kg。秋季高溫多雨時,貝母枯苗鱗莖在地下生長后,多次刮除雜草芽以減少除草頻率。注意避免干旱、洪水和飛濺泥漿對植株造成的損傷。
播種后立即蓋上樹枝、竹梢或柳條以遮蔭、保濕、保溫,促進第2 年的種子發(fā)芽。如果播種期間土壤干燥,播種后覆蓋樹枝和葉子后可適當噴霧,直至土壤凍結(jié)。第2 年土壤融化后,適當噴水防止春季干旱。
生長季節(jié),貝母需要適當遮光,需要搭棚。播種后,春季出苗前取下畦面覆蓋物,分畦搭棚遮蔭,搭15~20 cm 高的矮棚。第1 年封閉度50%~70%,第2 年春季隱蔽度降為50%,第3 年降為30%,第4 年即收獲年份取下遮蔽物。以50%封閉度和約1 m 高度建造高棚。
貝母幼苗較脆弱,應經(jīng)常清除雜草。除草在春季發(fā)芽前每年進行1 次;秋季倒秧后用鎮(zhèn)草寧每年處理1 次,同時每畝地使用2 噸腐殖質(zhì)農(nóng)家肥和25 kg 過磷酸鈣混合后覆蓋在地面,厚度3 cm,然后用樹枝、竹梢等覆蓋畦面,保護貝母過冬[2]。
(1)病害防治
銹病是貝母的主要病害,病源主要是小麥,發(fā)生在5~6 月。應遠離小麥種植;整地使清理患病組織,減少越冬病原體;增施磷鉀肥,減少氮肥量;控制灌水,減少病期田間濕度。發(fā)病初期噴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 倍液或粉銹寧1000 倍液,每7~10 天噴1 次,連續(xù)3~4 次。
立枯病會損害幼苗,主要發(fā)生在夏季,要注意排水,調(diào)節(jié)雨棚密閉度,雨天揭開棚蓋,發(fā)病前后用1:1:100 波爾多液噴灑。
根腐病發(fā)生在5~6 月,染病后根部變黃腐爛。應加強田間管理,注意排水,減少土壤水分??捎?%石灰水灌溉預防;發(fā)病后用50%多菌靈500 倍液澆灌病區(qū)[3]。
(2)蟲害防治
4~6 月,金針蟲會危害植株,可畝用0.5~1.0 kg 的50%氯丹EC 在整地中施入;或出苗后兌水500 kg/畝灌溉;或每畝用2.5 kg 煙葉煮成75 kg 未稀釋溶液,1 kg 未稀釋溶液可兌水30 kg,噴灑防治。
地老虎主要咬食川貝母莖葉,可早晚捕捉或用90%晶體敵百蟲誘殺。
1 年生貝母苗有時會遭到螞蟻侵害,可用0.5%敵百蟲液加少許紅糖,浸入紙片或玉米芯片,放在貝母地四周或地內(nèi)誘殺。
老鼠、野禽有時也會危害貝母,可用磷化鋅或敵鼠鈉浸入谷物誘殺,也可人工捕殺。
川貝母栽培時,應根據(jù)貝母習性合理選地,精準選苗播種,播種后注意遮蔭、除草、追肥,還需注意病蟲害防治,合理選用藥物防治病蟲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