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李榮光先生的中國畫藝術"/>
李彤彤
(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遼寧沈陽 110000)
王向峰教授品李榮光先生的畫,寫下“心畫詩書筆到成,丹青敷彩更深情”的詩句,這深情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情,正如湯顯祖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p>
李榮光先生,通史博聞,醉心于琴,能詩文,擅書畫,研究金石考古,獻身美術教育,性情自然,廣結名士,容止出眾,氣概不凡。其作品文情并茂、言約旨遠、剛健朗暢,既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文化的延續(xù),又溢滿新的時代風采。先生曾任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教育部、文化部特聘繪畫專業(yè)評審委員。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副院長、特邀顧問,遼寧中國畫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等職。是具有多方面修養(yǎng)的中國北派寫意花鳥畫代表性文人畫家。
李榮光先生,祖籍山東省萊州市,世傳祖居小云南。曾祖父李鳳祥。祖父李士鴻。
李榮光先生成長在一個書香門第家庭,父李月秋先生(1897-1962),名清輝。生于丹東市,是丹東市文聯委員、政協特邀委員。師晚清宮廷畫師孫藎臣,注重寫生,作品自成清雅酣暢雋永之格。先生才思廣博,擅長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笙管笛簫、昆曲京劇。以塾師為業(yè),后任安東市第二私立小學校長,50年代被聘為丹東市美協等單位國畫研究班導師。著《花鳥簡譜》。
民國時期,李榮光先生便隨父習詩、書、印、畫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幼言行有法,有欲觀竅,探賾索隱。在存世的37封就讀魯迅美術學院期間收到的家書中,有11封重點論及琴、詩、書、畫、印。例如記載月秋先生在丹東政協聽周鐵衡先生講六法的意義和他一生對于國畫的心得所論:“他是白石老人的弟子,所以注重遺貌取神,不重形似,但,這是指養(yǎng)到功深來說,起初也必由體驗工細處著手,不然則必流入野狐禪一派,形似與神理全失矣”。由于父親的居家身教,在外言傳,累月經年,以至于先生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深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執(zhí)厥中?!?/p>
新文化運動,使中國出現了民族文化的認同危機,激起的民族文化意識的覺醒,令文化藝術在激烈的不斷斗爭中,開始了艱苦地向現代演進的步伐。幾經劇烈摧折的中國畫藝術歷久彌新,以獨特的魅力,凸顯其存在的價值和不可替代的文化發(fā)展的意義。先輩們以開放性和包容性堅持發(fā)展東方藝術和推動傳統(tǒng)繪畫走向現代。
李榮光先生1958年考入魯美中國畫系。是國畫系第一屆學生,學習期間,師資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
(一)魯藝:如孫恩同、王緒陽、許勇、溫讀耕等(師從留日、曾任北平國立藝專教授、延安魯藝的王曼碩、延安魯藝的張仃、楊角、張曉非和夏風、留日的傅抱石、亞明、錢松巖等先生)。
另外,由東北局宣傳部和文化部領導講系統(tǒng)的社會發(fā)展史和大眾哲學,由周立波、丁玲、郭沫若、田漢、曹禺等,以報告形式講解文藝問題。陸續(xù)從全國請來了蔣兆和、葉淺予、傅抱石、關山月黎雄才等先生前來東北魯藝給學生上專業(yè)課。對中國畫系師生及之后入校的李榮光先生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榮光先生繼承延安魯藝精神,有堅定的民族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傳承藝術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有艱苦奮斗、深入生活的創(chuàng)作觀。在堅持以生活為基礎的前提下,接受蘇式教學和中國傳統(tǒng)繪畫教學相融合的教學體系的系統(tǒng)學習。
(二)留學歸國:王盛烈先生(留日)。
接受王先生主題鮮明,關注人生,關注社會,關注歷史,堅持現實主義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
(三)湖社:趙夢朱(師金城,曾任教北平國立藝專)、鐘質夫、季觀之、晏少翔(作品《梧桐仕女圖》曾贈給胡適。師黃賓虹、張大千、趙萬里、周作人、沈尹默。)、郭西河(師齊白石、張大千、王雪濤等先生。)把中國畫學研究會和湖社的傳統(tǒng)完整的從北京帶到魯美。
1919年,湖社畫會著手創(chuàng)辦,其前身是“中國畫研究會”,總統(tǒng)徐世昌批準,北洋政府出資(庚子賠款),同濟大學、清華大學、中法大學同期創(chuàng)辦。首任會長金城先生(王世襄先生舅父)時任民國政府內務部監(jiān)事、眾議院議員。1926年,其子金開藩先生等成立“湖社畫會”,會員有葉恭綽、陳半丁、溥儒、胡佩衡、王雪濤等。
1990年,遼寧湖社畫會正式成立,晏少翔任會長,楊仁凱任顧問,應晏先生之邀加入“遼寧湖社畫會”。并參加了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的《現代中國畫展覽會》。
1975年至1982年,旅順博物館時期的工作讓李榮光先生能夠直接研究鑒定館藏朱耷、石濤、華嵒、鄭燮、金農等古代繪畫真跡。研究“大谷收集品”古絲綢之路文物與羅振玉舊藏甲骨等文物。1982年先生調回魯美工作。遼博收藏溥儀帶到東北的清宮書畫舊藏也為研究傳統(tǒng)筆墨提供了便利,使其不遺余力追撫千年傳世佳構,吸取精華,豐富創(chuàng)作。
李榮光先生繼承郭西河教授倡導的寫生、寫意、師古三者為一爐的創(chuàng)作原則。秉承湖社“精研古法,博采新知?!钡淖谥?。汲諸家之長,以為己用,尊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寫意傳統(tǒng),作畫形神兼?zhèn)?,情意相容。先生作畫題材極為廣泛,喜畫鷗鷺鷹鷲、仙鶴、孔雀、雄雞、鴛鴦等,花木鳥蟲,人物走獸,皆能入畫。其畫多為寫意手法,用筆縱橫恣肆,沉著多變,細密而蒼潤,運墨淋漓酣暢,著色濃郁典雅,布局靈變、風格雋永勁峭、意境壯美、渾茫浩瀚,別開生面。不但廣泛的審視傳統(tǒng)繪畫,道法自然,而且具備傳統(tǒng)文人寫意畫的根底,進而又上溯魏晉唐宋繪畫,氣勢開張。作品體勢恢宏充盈,氣韻清雅豪邁,形成畫路寬博、法度嚴謹、注重抒發(fā)主體情懷的特色。進一步奠定了廣博而堅實的傳統(tǒng)繪畫基礎,是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畫技藝傳承、創(chuàng)新的中堅力量。
(一)《血沃關東》
1991年,李榮光先生創(chuàng)作了代表作品《血沃關東》。先生出生于關東,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認為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最能撥動關東人的心弦,進而引發(fā)關東人對鄉(xiāng)土無限的情思。題目《血沃關東》出自魯迅先生的“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fā)春華”。題目《血沃關東》象征九一八事變之后的關東沃土的血雨腥風,從而引發(fā)對抗日犧牲的志士仁人之無限懷念。先生在創(chuàng)作隨想中寫道:“借鑒傳統(tǒng)寄形寓意、草木傳情的手法:高粱穗,是果實,也像獻給烈士的花束;在紛繁的葉片描繪中,畫面最前面的兩片下垂的高粱葉,是葉子也頗像垂悼烈士搖曳于微風中的挽帶。低頭彎腰的大豆形象,也是加強憑吊意味,……穿梭于高粱之間的麻雀,把對60年歷史積淀的憑吊和關東人的現實生活重疊起來,擴展畫面的時空范圍,以增加內容的厚度?!弊髌芬源蠖埂⒙槿?、高粱分為三個層次而又渾然一體,虛實掩映而疏密相間、靈動而不失沉穩(wěn)、氣象宏大間生機勃勃,彌漫著鮮活的浪漫主義的深情。
1985年,葉淺予先生曾來魯迅美術學院講學和舉辦畫展,李榮光先生作為工藝系副主任陪同并就中國畫創(chuàng)作與教學進行深入學習與交流。
1992年,葉淺予先生親觀此畫,深為所動,在《文藝報》發(fā)表文章《創(chuàng)新論》,重點論及此畫:
“走進中國畫研究院展覽館……第二幅,大片高粱,塞滿6尺宣紙……這滿紙高粱曾把我?guī)У娇谷沼螕絷犢囈噪[蔽的‘青紗帳’,現在又突然使我想起‘紅高粱’……赤裸裸、莽荒荒的曠野境界出現在記憶中。然而這一片茂密的高粱地,卻又明明白白顯示現實的農業(yè)豐收景象,這景象的動人之處,是那幾只飛翔在高粱稈之間的小麻雀,就這幾只麻雀把我從歷史的追憶中拉回到現實中來。……細細體會畫家在構思過程中的思維活動,第一,他意識到自己生長在被日寇踐踏過的土地,第二,高粱是他的祖祖輩輩賴以延續(xù)生命的恩物,第三,怎樣把二者聯系起來表現這片灑過鮮血的土地。……”。接下來,葉先生又從讀者的角度返回畫家的思考,分析進一步提高的可行性,可謂肺腑之言,懇切之至。
《遼寧當代美術史》:“這幅畫突破了一般模式的局限,把高粱作為一種象征,暗含著畫家對民族精神的理解,運用花鳥畫形式表達了有如史詩般的深刻內涵。”
圖1 《血沃關東》 作者:李榮光 180cm×140cm
(二)《青松梅鶴圖》
張學良是民國時期收藏界最負盛名的“四公子”之一。其詩詞造詣深厚,書法技藝精湛,擅長品鑒文物,曾藏有李唐、郭熙、王獻之、李昭道、董源、宋徽宗、王翚、華喦等古代書畫600余件。
張學良在北京期間,和當時的書畫界名人及多家書畫團體有著廣泛的交往,與湖社畫會往來頗多,經常到湖社畫會賞畫,參加畫會的活動,并多次為湖社畫會出資捐款。曾三次揮毫為《湖社月刊》題寫刊名。將軍的子女曾隨湖社的李上達學習中國畫,湖社畫會會址上曾懸掛著張學良將軍、齊白石先生題寫的“湖社”金匾。
為繼承魯藝的文藝傳統(tǒng)、弘揚張學良將軍“愛國、統(tǒng)一、團結、奮斗”的同澤精神。1989年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在沈陽創(chuàng)立,李榮光先生參與組建,曾任副院長、顧問。
1991年,寓居臺灣的張學良將軍題字“同澤書畫研究院”。
1992年,王盛烈、孫恩同、趙華勝、李榮光合作國畫 《青松梅鶴圖》;作為邀請張學良將軍擔任同澤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的禮物,表達東北書畫家對張學良將軍夫婦的祝愿和懷念之情。畫作和聘書通過池宮城晃轉交給身在臺北的張學良將軍。張學良將軍在會客室饒有興致地仔細欣賞李榮光先生等所贈書畫作品,甚是高興,欣然受聘,同意出任名譽院長,且為研究院題字:“同澤研究院囑·愛人如己·九二老人張學良敬書·十月廿日一九九二·于臺北寓所”。
圖2 《青松梅鶴圖》 王盛烈、孫恩同、趙華勝、李榮光(張學良將軍收藏)1992年
圖3 張學良觀看《青松梅鶴圖》王盛烈、孫恩同、趙華勝、李榮光合作
文化傳統(tǒng)對中國畫來說至關重要,此為中國人千百年來延承下來特有的面對客觀世界的思維方式和思想體系,同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所形成的審美情趣,以及延續(xù)下來的傳承模式所致。中國古代繪畫的傳統(tǒng)是一個文人傳統(tǒng),這種圍繞文人生活,在漫長的生命時空里臻于圓熟和完美的藝術形式延續(xù)至今。
李榮光先生情系民族文化傳統(tǒng),學養(yǎng)深厚,胸有韜略,腹有詩書,著述植根傳統(tǒng),在傳承中立新。
(一)畫論
《旅順博物館館藏繪畫評析》《淺談花鳥畫的立意和構圖規(guī)律》《白描述要》《民族風、現代感和地方特征的結合——〈血沃關東〉創(chuàng)作隨想》《觀孫恩同先生山水畫隨想》《讀王盛烈山水花鳥畫》《賈平西和他的花鳥畫》《世紀星光-談趙奇和他的國畫藝術》《中國花鳥畫索源探流》《猛禽藝術創(chuàng)作古今談》。
(二)專著
《翎毛畫譜》《中國畫入門奧秘》(合著)《李榮光花鳥畫選》《寫意鷹技法》《寫意牡丹技法》《寫意荷花技法》《李榮光寫意鷹技法》《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李榮光》《李榮光王敬致書畫藝術》。
文人畫的歷史,至遲肇始于隋唐,成熟于五代,當時有黃、徐兩派之稱,即對工筆和沒骨而言。寫意別于工筆,與沒骨有一脈相承之處。開先河于宋代,奠起文人畫的基石。文人畫至元代大為發(fā)展,而元末四家更臻成熟;明代吳門四家、徐、陳以降,匯成主流。董其昌據此立“南北宗”之說,于是寫意畫成為文人畫的同義語。文人畫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集文學、繪畫、書法、篆刻藝術為一體,是畫家文化素養(yǎng)諸多方面的集中體現。主張以思、心、情、理、趣、意、文、詩、書入畫。以形寫神,以情造文,筆不妄下。近代陳寅恪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p>
李榮光先生便具此四者,他有著對于客觀環(huán)境的敏感的洞察力與個體情緒強烈的表現力。不僅立足于客觀現實環(huán)境,而又善于從狹隘的客觀環(huán)境中,借助國畫的表現形式,拓展個體生命的長度與廣度。
《遼寧當代美術史》中,程義偉先生認為李榮光先生在所有可能的稱謂中最傾向于認同和接受的,是“文人畫家”的稱呼。李榮光擅長古琴和律詩,所以他的藝術修養(yǎng)融合在花鳥畫中,令他的花鳥畫總是能夠和其內心相溝通契合,并且浸潤滋養(yǎng)其心靈,因而,他的繪畫形成渾然天成,絕無斧鑿之痕的個人風格?!坝勺⒅毓P墨轉向注重晉人風度所表現出來的人格境界”“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上更能寄寓民族的靈魂”“尤其注重以琴韻和心性情懷去體悟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使自己的藝術感受和心靈體驗體現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薄笆侵袊娜水嫾业湫偷乃囆g發(fā)展軌跡。李榮光的藝術追求涌動著對晉人之美和對藝術自由超越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