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崢瑋 應浩江
很多人都怕癢,只要一被碰到癢癢肉就笑個不停。但當自己撓自己的“癢癢肉”時卻沒有很大的反應,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個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與我們的淋巴、神經(jīng)、大腦、小腦都密切相關,其中的科學原理也別有一番趣味。
在講“癢癢肉”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癢和痛這對“親兄弟”。當提起癢覺,大多數(shù)人會將癢覺和痛覺相提并論,甚至有很多人認為癢覺就是一種痛覺。的確,兩者都屬于觸覺。然而癢覺真的和痛覺是同一種感覺嗎?這就要從癢覺的分類說起。從引起癢的原因來看,癢分為機械性癢和化學性癢兩類。機械性癢是由于輕微的(外在)機械刺激而產(chǎn)生的抓撓欲望。而化學性癢則源自特定的化學物質(zhì)。
例如,在皮膚出現(xiàn)小傷口時,組織胺(當皮膚等受到損傷或發(fā)生炎癥和過敏反應時,身體釋放的一種化合物)會讓受傷區(qū)域的血管膨脹并產(chǎn)生機械性癢。而漆樹、山藥、桃子、毛豆等植物上的化學物質(zhì),會導致人化學性癢。
這兩者的區(qū)別其實根植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之中。當我們感受到身體某一部分發(fā)癢時,信號會沿著脊髓向大腦傳輸(癢覺的脊髓通路)。在這條通路上,一些神經(jīng)元只傳導由組織胺引起的癢覺信號,而另一些突觸則只傳導特定化學物質(zhì)所引起的癢覺信號,似乎沒有突觸對兩者都起反應。
人類癢覺信號傳遞方向示意圖
那么,為什么說癢覺和痛覺是“親兄弟”呢?這是因為,雖然癢覺和痛覺所導致的行為動作是完全不同的:當我們感到痛的時候,本能反應是收縮躲避;當我們感到癢的時候,本能反應卻是搔抓皮膚。但是,許多參與痛覺信息傳遞的神經(jīng)活性物質(zhì)同樣參與癢覺。例如,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陽性神經(jīng)元,不僅在痛反應神經(jīng)元中活躍,也在癢反應中起作用。
癢覺信息從脊髓到大腦傳遞通路示意圖。脊髓中介導癢覺信息的神經(jīng)元通過興奮性突觸將癢覺信息傳遞給脊髓投射神經(jīng)元,再由這些興奮性投射神經(jīng)元傳遞到臂旁核腦區(qū)(繪圖 / 駱玫)
在生活中,當我們被別人觸碰到某些部位,如脖子、腋下、腳心甚至是腰部的時候,會激發(fā)明顯的癢覺。但是在我們自己觸碰這些地方時候,卻并不會有如此強烈的感受。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這些部位受到外界觸碰刺激的機會相對較少,且這些部位的神經(jīng)分布密切,因此會異常敏感。
當我們感覺到癢時,大多是因為皮膚表皮上有異物或者被觸碰。我們可以通過搔抓來緩解癢的感覺,也可以把異物除去來“根治”癢覺。所以,癢覺的一個核心作用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皮膚,提醒我們對周遭事物作出反應。
?人的“癢癢肉”通常分布在脖子、腋窩、腰部、腳心等部位,這里是人體的淋巴、神經(jīng)分布的主要區(qū)域,對于外界的刺激會非常敏感
當癢覺的出現(xiàn)頻率和癢感都明顯提升并開始影響我們正常生活的時候,癢覺就發(fā)揮了另一個作用:疾病提醒。除此之外,偶然出現(xiàn)的癢覺也會和我們的心理問題掛鉤。所以,癢覺在我們保護自己和疾病預警上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 / 高琳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