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去世后,趙奶奶對自己的晚年生活常常惴惴不安。2010年,趙奶奶在二姐的勸說下,同意將北京市朝陽區(qū)的一套房產無償贈予侄子趙肖,但前提條件是,趙肖承諾照顧老人的晚年生活,并負責為她養(yǎng)老送終。
2010年12月,趙奶奶和趙肖簽訂《存量房屋買賣合同》,通過“房屋買賣”的方式將房子過戶到了趙肖名下,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申請書載明的房屋成交總價為66萬元。但實際上,趙奶奶并未要求趙肖支付購房款。據趙奶奶的代理律師劉彥紅講,當年過戶時,這套房子的市值約為200萬元。
一晃十年過去了,如今老人一紙訴狀將趙肖告上了法庭。趙奶奶表示,房子過戶前,趙肖和妻子確實對她照顧有加,常常噓寒問暖。然而,房子過戶后,兩人對她的關心、照顧越來越少,尤其是最近兩三年,幾乎見不到人。
面對趙奶奶的控訴,趙肖卻否認自己有過養(yǎng)老承諾。他辯解稱,他與老人簽訂的是《存量房屋買賣合同》,二人之間系房屋買賣關系而非贈予關系。趙肖表示,由于買房時,他手頭拮據,老人也未向他催要錢款,所以他才一直未向老人支付購房款。
朝陽法院審理認為,趙奶奶和趙肖之間雖然簽訂了《存量房屋買賣合同》,但合同約定的價款遠低于同期市場價。房屋交付至今已逾十年,趙奶奶從未要求趙肖支付房款,趙肖也并未主動要求支付房款,因此難以認定雙方之間存在房屋買賣合同關系。
此外,法院認為,趙奶奶無親生子女,擔心年老時缺乏照料,將價值數百萬元的房產無償贈予趙肖,要求趙肖為其養(yǎng)老送終,符合一般心理認知及生活常識。結合老人提交的證人證言,法院采信其將房屋贈予趙肖是附條件的贈予。從庭審查明的事實看,趙肖為老人養(yǎng)老送終的意愿已大為削減,且缺乏履行條件,趙奶奶有權撤銷贈予。
考慮到趙肖過往對老人的照料以及雙方之間的親情關系,最終,朝陽法院一審判決撤銷趙奶奶與趙肖之間的附義務贈予合同關系,趙肖返還老人售房款750萬元。
(《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