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二鋒,劉丹娜,王會品,孫博,馬換青,潘麗麗,蘇田麗,李淑芳
(鄭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藥學部,河南 鄭州 450000)
卡鉑化學名為順1,1-環(huán)丁烷二羧酸二氨合鉑,為第2代鉑類抗癌藥物,屬于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通過干擾DNA合成和復制而達到抗腫瘤作用[1],目前已被臨床廣泛用于卵巢癌、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癌、頭頸部鱗癌、生殖細胞腫瘤等的治療[2-3]。卡鉑常見不良反應為骨髓抑制、胃腸反應、腎毒性、皮膚瘙癢、發(fā)紅、皮疹等[3]。臨床研究發(fā)現卡鉑過敏反應總發(fā)生率為11.6%~16.0%[4]。本研究通過對國內公開報道的卡鉑致過敏性休克文獻收集整理并分析,探討卡鉑致過敏性休克的一般特征和規(guī)律,旨在提高臨床醫(yī)務人員對卡鉑不良反應的重視程度,為臨床安全用藥合理用藥提供一定的參考。
1.1 資料來源在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萬方數據庫、維普資訊網進行文獻檢索,以“卡鉑”“不良反應”“過敏”“過敏性休克”等為關鍵詞進行交叉搭配檢索,查閱下載2021年3月以前中文期刊公開發(fā)表的卡鉑致過敏性休克相關文獻。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無重要信息(如患者過敏性休克發(fā)生時間、過敏性休克臨床表現、轉歸)缺失,符合過敏性休克臨床癥狀。排除標準:患者用藥信息不全、綜述性文獻、重復報道的文獻及不符合過敏性休克診斷標準的病例報道。
1.3 研究方法通過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卡鉑用藥基本情況,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性別與年齡、原患疾病與藥物不良反應史、用藥劑量與方法、過敏性休克發(fā)生時間、過敏性休克臨床表現及轉歸等方面進行整理,并采用EXCEL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卡鉑致過敏性休克性別與年齡分布經統(tǒng)計,22例使用卡鉑病例中,最小年齡48歲,最大71歲。具體的年齡與性別情況分布見表1。
表1 卡鉑致過敏性休克患者的性別與年齡分布
2.2 原患疾病與既往過敏史22例過敏性休克患者中,卵巢癌9例、肺癌9例、宮頸癌1例、噴門癌1例、腹膜癌1例及鼻咽NK/T細胞淋巴癌1例;22例過敏性休克患者中,8例(36.36%)無食物藥物過敏史,7例(31.82%)過敏史不詳,7例(31.82%)有過敏史,過敏原為青霉素1例、參麥注射液1例、卡鉑5例(4例輕微變態(tài)反應,1例惡心嘔吐及Ⅰ度骨髓抑制)。
2.3 給藥途徑及劑量22例過敏性休克患者中 20例靜脈滴注給藥,1例動脈灌注給藥,1例腹腔灌注給藥;使用劑量600 mg (1例)、550 mg(1例)、500 mg(5例)、400 mg(10例)、300 mg(2例)、200 mg(2例)及不詳(1例)。
2.4 過敏性休克發(fā)生時間依據統(tǒng)計結果,22例過敏性休克患者中,過敏性休克最早發(fā)生于用藥開始約1 min;10 min內發(fā)生過敏性休克為14例,占63.64%;30 min內發(fā)生過敏性休克為18例,占81.82%,其余的見表2。
表2 卡鉑致過敏性休克時間分布表
2.5 用藥療程及累計劑量22例過敏性休克患者中,首次使用的為1例,用藥第3次的1例,用藥第5次的3例,用藥第8次的6例,用藥第9次的1例,用藥第10次的2例,用藥第14次的1例,用藥第17次的1例,用藥次數不詳的6例,最早發(fā)生在第1個療程,最晚發(fā)生在第17個療程,平均發(fā)生的療程為第7.94個療程;22例過敏性休克患者中,有15例患者累計劑量記錄完整,累計劑量為0~5 600 mg,平均用量為3 076.67 mg,12例患者的累計劑量在2 500~5 600 mg。
2.6 過敏性休克的臨床表現22例過敏性休克患者中,臨床表現以循環(huán)系統(tǒng)損害(79例次,49.38%)、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害(29例次,18.13%)、皮膚及其附件損害(18例次,11.25%)多見,其他過敏性休克累及器官或系統(tǒng)的臨床表現見表3。
表3 卡鉑致過敏性休克的臨床表現
2.7 搶救措施及轉歸22例患者在出現過敏性休克癥狀后,均立即停止輸注卡鉑,未出現因過敏性休克而致死亡病例。22例患者中,經積極搶救最快5 min后好轉,最遲3 d后好轉。22例患者中,6例(27.27%)患者搶救30 min內恢復,6例(27.27%)患者30 min~2 h內恢復,3例(13.64%)患者1 d內恢復,4例(18.18%)患者3 d內恢復,另有3例(13.64%)患者轉歸情況具體不詳。
通過對22例卡鉑致過敏性休克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原患疾病多為卵巢癌和肺癌,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男女比例為2.12∶1,這與卡鉑適應證有關,卡鉑主要用于晚期上皮來源的卵巢癌的一線治療及其他治療失敗的二線治療,還適用于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頭頸部鱗癌、胸膜間皮瘤及轉移性乳腺癌的治療。
22例過敏性休克患者中,10 min內發(fā)生過敏性休克為14例,占63.64%,15例患者(68.18%)為非首次使用卡鉑。故提示臨床醫(yī)生及護士在每次給予卡鉑治療前10 min應加強用藥監(jiān)護,另外特別交代患者及其陪護人員若出現不適及時報告醫(yī)生或護士,及時處理避免嚴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22例過敏性休克患者中,已知使用療程患者發(fā)生過敏性休克平均療程為7.94個療程,與王蘭等[5]研究發(fā)現在246例接受卡鉑的化療方案中,有27例(11.00%)發(fā)生過敏反應,11例(40.70%)患者過敏反應發(fā)生在第8個療程結果一致。22例過敏性休克患者中,有15例患者累計劑量記錄完整,12例患者的累計劑量在2 500~5 600 mg,與王含必等[6]研究卡鉑超敏反應13例臨床分析其多數累計劑量在2 500~7 200 mg結果一致。但Koshiba等[7]研究結果認為卡鉑治療療程超過15個周期或累計劑量超過8 000 mg時,嚴重過敏反應風險增加??ㄣK所致過敏反應通常被認為是IgE介導的Ⅰ型過敏反應[8],22例卡鉑致過敏性休克患者中,7例(31.82%)有過敏史,過敏原為青霉素1例,參麥注射液1例,卡鉑5例(4例輕微變態(tài)反應,1例惡心嘔吐及Ⅰ度骨髓抑制)。有研究表明,卡鉑過敏反應風險與卡鉑暴露史、藥物過敏史(特別之前應用卡鉑所致輕度變態(tài)反應史)有關[9]。Markman等[10]研究同樣表明卡鉑過敏史與其藥物過敏史顯著相關,53例無藥物過敏史卵巢癌患者與30例有藥物過敏史患者中,卡鉑過敏分別為19%與40%。
卡鉑致過敏性休克以循環(huán)系統(tǒng)損害(79例次,49.38%)、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害(29例次,18.13%)、皮膚及其附件損害(18例次,11.25%)為主,主要表現為血壓降低、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胸悶、意識散失、意識不清、口唇發(fā)紺、顏面部潮紅等,提示臨床若患者出現上述癥狀應及時停藥積極采取救治,以免造成嚴重的不良反應。針對卡鉑所導致的過敏反應,可以采用脫敏治療[11]、替代療法[12]或使用前給予皮質類固醇藥物。
綜上所述,臨床醫(yī)生在應用卡鉑化療過程中,為降低其在臨床應用中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保障患者用藥安全。臨床使用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臨床醫(yī)生詳細詢問患者用藥史,特別是卡鉑之前使用過程中曾出現輕微變態(tài)反應、卡鉑用藥療程及累計劑量;(2)卡鉑應在具有化療經驗醫(yī)生和藥師指導下使用,嚴格把握適應證,臨床藥師應積極參與臨床查房工作,發(fā)現臨床不合理用藥并及時與醫(yī)生溝通,促進臨床合理用藥;(3)卡鉑應嚴格依據說明書選用合理溶媒,一般情況下為50 g·L-1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卡鉑(伯爾定)可采用9 g·L-1氯化鈉注射液;應緩慢滴注,滴注及存放時應避免直接日曬[13];(4)在開始滴注前10 min內,醫(yī)護人員及陪護密切關注患者變化,一旦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及時關閉輸液閥,及時進行救治,預防嚴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