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陜西省第二人民醫(yī)院影像科(陜西 西安 710005)
樊 剛1 李 波1 董 莉1 張林鳳2,*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老齡化結構逐漸加重,隨之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壓等多種老年性疾病發(fā)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其中冠心病較為常見也較為嚴重[1-2]。分析大量臨床資料可知,根據其發(fā)病機制的差異,冠心病患者常有多種臨床癥狀、表現和病理特征,但冠狀動脈鈣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CAC)幾乎僅見于有粥樣硬化病變的冠狀動脈血管壁,故對其鈣化程度、斑塊特征與性質的檢測對冠心病患者的診斷有著極為重要的臨床意義[3-4]。而血管內超聲(intravascular unltrasound,IVUS)是目前臨床上診斷動脈斑塊性質的“金標準”,但該檢查屬于介入手術,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和風險性[5]。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CT冠狀動脈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在臨床上的應用逐漸廣泛化,與IVUS相比,具有無創(chuàng)和簡便的特點[6-7]。為進一步探討IVUS、CTA對CAC病變的檢測價值,本研究對64例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病例及影像學資料進行了回顧性整理分析。
1.1 一般資料將2016年12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就診治療的64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齡42~72歲,平均年齡為(52.38±2.94)歲,其中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28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36例,合并高血壓24例,2型糖尿病16例和高脂血癥28例。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冠心病診斷標準[8];所有患者入院完善相關準備后均行IVUS和CTA檢查;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除冠心病外存在其他心臟疾病者;存在惡性腫瘤者;妊娠孕婦者;不能耐受或完成檢查者;臨床病例及影像學資料不完整或缺乏準確性者。
1.2 檢查方法
1.2.1 IVUS檢查 所有患者入院完善相關準備后均采用美國Volcano公司的EagleEyeGold IVUS系統(tǒng)進行檢查,檢查過程中儀器所有頻率為15/25mHZ,采用29F的相控陣探頭。常規(guī)冠狀動脈造影后,將IVUS導管通過冠狀動脈導絲置入冠狀動脈靶血管遠端,然后逐漸緩慢回撤超聲導管觀察冠狀動脈全程的二維切面圖像,IVUS的全過程在 X線的監(jiān)視下進行。
1.2.2 CTA 檢查 所有患者入院完善相關準備后均采用Phillips64 排螺旋CT掃描機進行檢查,管電壓120kV,管電流為400mA,機器轉速為0.27s,掃描層0.67mm,造影劑選擇ScheringAG公司Ultravist370。所有患者先行胸部屏氣定位像,然后進行序列掃描,增強掃描時于肘前靜脈注入60~80mL對比劑碘普羅胺,檢測CT值并主動脈根部。
1.3 研究內容根據影像學資料總結CT所有冠心病患者冠脈斑塊大小及性質,并比較不同斑塊的CT值。根據CT定性定量分析斑塊性質,其中脂質斑塊:CT值<60HU;纖維斑塊:CT值在60~129HU之間;鈣化斑塊:CT值≥130HU。且上述所有結果均由兩名影像診斷學專家以雙盲法按統(tǒng)一標準進行診斷,意見不一致時共同討論后決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采用()描述,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檢查方法中斑塊情況比較由表1可知,IVUS和CTA檢查在冠脈動脈斑塊管腔面積、斑塊面積以及斑塊負荷的比較上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不同檢查方法中斑塊情況比較()
表1 不同檢查方法中斑塊情況比較()
2.2 CTA對冠狀動脈斑塊的檢出的靈敏度和特異性情況由表2可知,64例冠心病患者共檢出斑塊78處,其中IVUS檢出脂質斑塊34處、纖維斑塊24處和鈣化斑塊20處,而CTA檢出脂質斑塊32處、纖維斑塊20處和鈣化斑塊18處;以IVUS結果為標準,CTA對斑塊正確檢出為脂質斑塊28處,纖維斑塊19處和鈣化斑塊18處,其中CTA對鈣化斑塊的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性均最高。
表2 CTA對冠狀動脈斑塊的檢出的靈敏度和特異性情況[%(n)]
2.3 不同性質斑塊CT值比較由表3可知,CTA檢查中鈣化斑塊CT值顯著高于脂質斑塊和纖維斑塊,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脂質斑塊和纖維斑塊比較無差異(P>0.05)。
表3 不同性質斑塊CT值比較()
表3 不同性質斑塊CT值比較()
注:*表示與脂質及纖維斑塊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目前,臨床上關于冠心病的致病原因及具體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述清楚,但有調查研究報道稱,長期吸煙、高血壓、肥胖、糖尿病、高齡等均為冠心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但其相關疾病的表現并不能完全解釋和代表冠心病的流行病學特征[9-10]。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患者常見病理改變,而動脈斑塊鈣化為動脈粥樣硬化特有表現,斑塊的性質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以及冠心病的進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故及時明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存在及性質對冠心病及其嚴重程度有著顯著的臨床價值[11]。
分析以往臨床研究資料可知,IVUS是目前臨床上定性定量評估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標準方法,其主要借助超聲射頻信號的反射,能夠清晰地檢測到血管腔的大小、管壁形態(tài)、血管狹窄程度及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態(tài)特征等[12]??偨Y相關影像學研究表明,在IVUS檢查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其性質的不同可表現為不同回聲,其中脂質斑塊在超聲檢查中回聲強度較血管壁外膜明顯弱,可見疏松纖維組織、血栓和脂質;纖維斑塊表現為斑塊回聲稍高于血管壁外膜或與血管壁外膜大體一致,后方無聲影;而鈣化斑塊在IVUS檢查中表現為斑塊回聲明顯強于血管壁外膜,且后方可示清晰聲影,當出現多種回聲時即表明存在多種性質斑塊[13]。在本研究中,IVUS和CTA檢查在冠脈動脈斑塊管腔面積、斑塊面積以及斑塊負荷的比較上無差異,即兩者在冠脈斑塊定性上的檢測價值相類似,而在斑塊的檢出中,CTA檢查的檢出率和診斷率均較IVUS低,但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在CTA檢查中,不同類型冠脈斑塊的CT值不同,其中鈣化斑塊CT值最高,表明可通過觀察CT值的大小對冠脈斑塊的性質進行判斷。
CTA檢查是近年臨床上心血管方面常用的無創(chuàng)檢查方法,具有較高的空間和時間分辨能力,在檢查過程中可降低呼吸偽影、心臟運動偽影,對冠狀動脈的顯示十分清晰。而冠狀動脈斑塊及其性質在CTA中的檢查主要通過不同斑塊成分顯示的顏色差異進行判斷,其中在顯示冠狀動脈鈣化以及定量分析上具有較為顯著的優(yōu)勢[14]。而本研究中,CTA檢查對冠脈鈣化斑塊檢測的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性均較脂質、纖維斑塊高,更進一步地證實了CTA檢查在檢測冠狀動脈斑塊鈣化中應用價值。但有研究表明,CTA檢查在評估冠心病患者冠脈斑塊鈣化時,容易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嚴重化,這可能與檢查過程中高密度鈣化容積效應和鈣化斑塊部位出現血管代償性擴張有一定的關系[15]。此外,鈣化斑塊發(fā)生的部位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評估也有著一定的影響,故在檢查過程中,應仔細觀察鈣化斑塊部位以及其鈣化部位是否出現血管性擴張以提高診斷準確性。
綜上所述,CTA檢查對冠狀動脈硬化斑塊的定量檢測類似于IVUS檢查,且對斑塊的定性檢查也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準確性,其中對冠脈鈣化病變的檢測優(yōu)勢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