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石濤畫語錄·變化章》原文的解析,可以引出以下幾個問題的探討:藝術作品要借古以開今;無法而法,乃為至法;權與化,亦即變通之法;還有關于自我的探討。該論文主要圍繞《石濤畫語錄》中“法與化”、“臨摹與寫生”和“關于自我”的觀點進行論述,進一步解析石濤的藝術觀及其在藝術實踐中的應用,變化章中的理論要點影響后代至今。
關鍵詞:石濤;通變;無法而法;自我
一、法與化
(一)“有法必有化”
“凡是有經(jīng)必有權,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經(jīng),即變其權;一知其法,即功于化。”[1]33世間的事情有常規(guī)就有權變,有法則就有變化。一旦懂得常規(guī),就須善于權變;一旦掌握法則,就要功于變化。我國自古就有掌握法則然后講究權變的思想,對于藝術家和藝術史論家而言,掌握基本法則然后懂得其變,不僅是藝術史和藝術理論研究的必要,而且融入變化之道作為各種藝術創(chuàng)造實踐的基礎,就更是勢所必然了。
國學之法,在于先求本原,再講變化。各家思想各有區(qū)別,但大義不差。懂得了這個基本道理,就是抓住了宇宙人生的根本大法,就是“經(jīng)”。于是,再根據(jù)個人情況和當下問題,尋求變化,作為應對策略,發(fā)生功用,有利社會人生,就是“權”??鬃尤眨骸翱膳c立,未可與權。”(《論語·子罕》)。柳宗元認為:堅持原則而不懂隨機應變,就是古板;隨機應變而不懂遵循原則,就是離經(jīng)叛道。原則與變通,二者缺一不可。雖然古人在繪畫方面關于“經(jīng)”與“權”已經(jīng)有不少論述,但是直到石濤提出“一畫”的觀點,中國繪畫才找到了它的“道”,有了自己可循的“經(jīng)”。其余的只是各種技法如何配合使用的問題,即通達權變的問題。
(二)“我用我法”
石濤提出:“畫有南北宗,書有二王法。今問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時捧腹曰:我自用我法?!盵2]。此時石濤提出“我自用我法”的觀點是由于此時畫壇上刻意擬古的“四王畫派”和“南北宗論”的風氣正盛?!八耐醍嬇伞碧岢珟煼ü湃说挠^點,不思創(chuàng)新,這必然導致畫壇死氣沉沉,缺乏創(chuàng)新。在此社會背景下石濤堅毅的提出“我自用我法”的觀點,對于當時被復古主義籠罩的畫壇而言無異于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石濤所追求的繪畫境界便是在一定法則內卻又不囿于一法,不被規(guī)則束縛,追求藝術的創(chuàng)新。
《石濤畫語錄》云:“我之為我,自有我在?!盵1]35不同的“我”各有所指。前一個“我”指一般人;后一個“我”,即自我意識。據(jù)傳,釋迦牟尼來到人間的第一句話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里的“我”,就是指人性平等,人人皆可擁有獨立的人格。“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边@里的“自性”與石濤的“我”具有相同的指向[3]。
二、臨摹與寫生
(一)“師古人之跡”與“師古人之心”
石濤認為師古人之跡而不師古人之心,則不會有所成就。師“古人之跡”即臨摹、學習前輩畫家的作品;師“古人之心”即寫生,強調主體對人生、自然的體悟感受。美術教學應該以臨摹入手還是以寫生入手是《石濤畫語錄·變化章》中論述的主要問題之一。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藝術家既要學習、臨摹前輩大師的技法,同時更要懂得推陳出新、借古開今,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做到學習前人技法的同時又能師古人之心,才能創(chuàng)作出名垂青史的作品。
繪畫法則的根源不在人為,而在自然。自古便有學習繪畫應以模仿自然為先的觀點,師法自然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繪畫創(chuàng)作的本原和本體;師法古人是第二性的,臨摹是學畫的必經(jīng)之路,古人的范作代表著繪畫的技巧和流行。這里涉及藝術教育是師法造化(寫生),還是師法古人(臨摹)的重要區(qū)分。石濤一直都是認同臨摹前人經(jīng)典的。但是,石濤強調臨摹古代的范本若不圖創(chuàng)新只是停留于描摹階段則會泥古不化,造成畫壇“秋風蕭瑟”的荒涼景象。藝術家應懂得在臨摹前人作品的過程中進行提煉和升華,把握中國畫的美學特征,做到“臨摹皆備”、廣取博收,對作品進行創(chuàng)新并超越古人。石濤的觀點是:若只懂得學習前人的技法而不懂得變通,將古人的技法為我所用,就畫壇而言,將陷入泥古不化的窠臼;就藝術家而言,只會成為平庸的畫匠,很難成為藝術巨匠。
(二)借古開今
《畫語錄·變化章》中提出借古以開今的法則。石濤認為古人的法則,是今人學習的根據(jù)和出發(fā)地,而不是終點和終極法則。石濤雖是自我派的奠基人、革新派的領袖,但他從未輕視傳統(tǒng)。前人的繪畫作品,是后人學習的基礎,理解和掌握了前人的精髓加以運用,就是變通之法。不能因學習了前人的技法,作畫就不懂變通。這也就是“法”與“化”的關系。法則是需要的,但是掌握了法則還要懂得變化。所有的事情都有規(guī)則,但是在遵循法則的同時必須要懂得變通,否則就是泥古不化的“古董”。繪畫創(chuàng)作是一種審美活動,學習古人的技法是基礎,更應表現(xiàn)出今人的風貌和社會現(xiàn)狀,做到借古以開今,充分展示自我個性與時代精神。
三、關于自我
自我問題與通變問題相關,但并不是同一個問題?;仡櫋懂嬚Z錄》前三章關于繪畫的三個命題:“夫畫者從于心者也?!盵1]26。“夫畫者形天地萬物者也。”[1]30。“夫畫,天下變通之大法也?!盵1]33。所謂“從于心”,就是寄情山水表現(xiàn)自我;“形天地萬物”與“師法造化”是一個道理,就是以自然為師,觀察自然、表現(xiàn)自然,表現(xiàn)自然就是表現(xiàn)自我;“變通之大法”強調在遵循法則的同時要懂得權變,靈活變化,變化才能創(chuàng)新,時代才能進步,最后一個命題是前兩個命題的概括。因此落腳在第三章加以總結。
(一)師古而化
師法造化,也就是說學習自然是第一性的;師法古人,是第二性的?!皫煿哦保瑢W習古人的繪畫技巧是藝術家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同時在師法古人的時候要做到取其精華、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學習古人必須要有所創(chuàng)新,藝術是時代的符號,時代不同,藝術家的作品也要表現(xiàn)出時代的風格。在清初摹古盛行的畫壇風氣下,石濤提出的藝術觀念為藝術的繼續(xù)發(fā)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從此打開了一扇更加注重自身性靈表達的繪畫之門,同時期的花鳥畫家惲壽平,“尚古而不泥古”,創(chuàng)作了沒骨花鳥的新風,對后世有極其深刻的影響。
(二)具古以化
變通古今的要點是:求得本原,講究權變。靈活而有持,博采而廣收,化歸一家。在藝術上,越是回歸原始越能獲得原動力和原生態(tài),從而為原創(chuàng)性奠定基礎。雖然古人可以超越,卻不可以逾越,不可以繞過。學習前人的技法,作為立品的根據(jù),也就是“具古以化”,但是學習古人的技法是為了更好的創(chuàng)新,向著自然的方向和自由精神的創(chuàng)造形成藝術自我。
明末清初,在畫壇占主導地位的“四王畫派”,在繪畫中只求臨摹不求創(chuàng)新,雖在筆墨技法上有所建樹,但是從藝術創(chuàng)作的觀念來說,仍然是泥古不化的。石濤并不反對學習傳統(tǒng),他非常強調繪畫的創(chuàng)新,他認為學畫是繪畫的必經(jīng)之路,不反對初學者臨摹前人的優(yōu)秀作品在他看來,前人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技巧,只是自己學習的工具,后人應根據(jù)自身的基礎和需要加以選用,才能革故鼎新、給予創(chuàng)作者最大程度的創(chuàng)作自由,作品才能獨具匠心。在石濤的作品中很多地方都顯露出古人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他常常在山水畫中使用干筆、淡墨、細筆,對景物的勾勒、皴擦,從而創(chuàng)造一種靈動飄逸的境界,這些都是受到了“元四家”風格的影響;而用濕墨在生紙上滲化,進而想要表現(xiàn)氤氳之氣、煙云之境,這就與徐渭淋漓酣墨的風格相近。石濤其實反對的是完全照搬古人,強調藝術家要感受自然,勇于創(chuàng)新[4]。
四、結語
《畫語錄·變化章》主要論及了權與變;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師古人之跡與師古人之心的區(qū)別;藝術創(chuàng)造要借古以開今等觀點。石濤的藝術主張與他豐富的社會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是息息相關的。燕京之行,是石濤人生的重大轉折點,人生價值得不到實現(xiàn),由此也使得石濤的創(chuàng)作理念發(fā)生轉變,進而提出了“無法而法”的觀點。在石濤“我自用我法”“借古以開今”“師古而化之”“師古人之心”的高聲呼吁下,畫壇眾人亦紛紛進行藝術反思,重新將繪畫糾正到正確的發(fā)展道路上來,不再將單獨的筆墨趣味從繪畫中孤立出來,而是回歸到中國繪畫的本源即“師法造化”上。
參考文獻:
[1]石濤.竇亞杰,編著.石濤畫語錄[M].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06.
[2]吳冠中.我讀石濤畫語錄[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7:65.
[3]唐迎春.《石濤畫語錄》變化章之淺見[J].美術教育研究,2018(5):44-45.
[4]米海鵬.石濤《畫語錄》中“畫、法、化”的關系[J].藝術教育,2014(12):179.
作者簡介:侯恩霞,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美術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編輯:宋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