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偉 周丹 岳莉 李陽飛
中圖分類號:R783.5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1-3733.2021.06.020
納入2016 年02 月~2019 年02 月到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口腔正畸科就診的成人患者60 例,所有研究對象均診斷為輕度或中度骨性Ⅲ類錯患者,根據安氏骨性Ⅲ類錯診斷標準,分別有高角30 例(男性15 例,女性15 例);低角30 例(男性14 例,女性16 例)。再選取30 例同時期到我院口腔正畸科就診并診斷為正常的患者30 例設為對照組(男性13 例,女性17 例),年齡為(24.68±4.73),3 組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所有研究對象知情同意。本研究已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倫理批號:LW-20211011001-01)。
采用GALILEOS?CBCT(西諾德,德國)機。掃描參數為:360°投射,85 kV,5 mA,層厚度為0.15 mm,掃描范圍為150 mm×150 mm,掃描時間設定為15 s,自患者上頜骨掃描至下頜骨。
原始數據以Dicom文件標準存儲,使用Mimics 17.0軟件進行三維重建矢狀面和冠狀面連續(xù)斷層圖像(圖1),其中建立的蒙板三維模型(圖2);之后需調整頭位,將雙側眶下點和左側外耳道最低點所形成的平面調整至與水平面平行,將鼻尖、鼻中隔、枕骨大孔連線調整至與正中矢狀線平行(圖3);矯正髁突觀察平面(圖4),從而能直觀地在矢狀位和冠狀位觀察并得到準備的關節(jié)間隙數據。三維重建的測量方法可以基本消除橫向關系對于測量的影響。
圖1 正交連續(xù)斷層圖像
圖2 頭顱硬組織三維模型
圖3 調整頭位后的示意圖 圖4 矯正髁突觀察平面示意圖
根據相關研究,水平面以骨性耳道最低點為準,此時髁突水平剖面幾何中心點定義為C點,即髁突中心點。通過髁突中心點C重建垂直于髁突長軸的斜位影響;(1)在三維模型上測量Lc-s(C點到蝶鞍點S所在矢狀面的距離);APc-s(C點到蝶鞍點S所在冠狀面的距離);Hc-s(C點到蝶鞍點S所在水平面的距離);(2)在垂直于髁突長軸的斜位平面上測量髁突高度(Lh)、關節(jié)窩深度(Hf)、關節(jié)結節(jié)后斜面斜度(Atm)和髁突傾角(Acs);(3)采用Kamelchuk法測量關節(jié)前間隙(Sa)、關節(jié)上間隙(Su)和關節(jié)后間隙(Sp);(4)在通過C點的水平面測量髁突長軸(Lcl):髁突長軸最外側點與最內側點的距離;測量髁突長軸角度(Ach):髁突長軸延長線與冠狀面夾角的銳角;(5)評估髁突于關節(jié)窩的位置,對每例的In(P/A)值進行統(tǒng)計分析:當-0.25< In(P/A)<+0.25時,表示髁突位置居中,當In(P/A)>0.25時,表示髁突位于前位,當In(P/A)<0.25時,表示髁突位于后位,其中P為后間隙,A為前間隙;(6)以上所有測量均由作者本人在同一臺CBCT機上獨立完成,且對每個測量點都選擇2個不同的時間點分別測量,記錄2 次測量結果的平均值。
圖5 垂直于髁突長軸的斜位平面上部分測量項目示意圖
2.1.1 高角組和對照組的比較 使用配對t檢驗對兩組研究對象測量的左右項目進行檢驗,發(fā)現差異無顯著性,將左右側的數據合并發(fā)現,高角組的Ach和Acs高于對照組,Lh和Lcl則小于對照組,高角組髁突相對顱底更加靠后,高角組的Sp更大,而Su相對較小,高角組的Hf更淺,Atm更小(P<0.05)(表1)。
2.1.2 低角組和對照組的比較 低角組傾角小于對照組,Lcl則較大于對照組;低角組顱底比對照組更加靠下,低角組的Sp相對于對照組較小,但是Sa則更大(P<0.05);兩組的Hf和Atm的大小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1)。
2.1.3 高角組和低角組的比較 低角組髁突形態(tài)指標的Acs相對于高角組較小,而Lcl和Lh則較大(P<0.05);兩組在顱底的位置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高角組Sp大于低角組,Su和Sa則較大(P<0.05);低角組Hf高于高角組,尤其Atm更大(P<0.05)(表1)。
表1 3 組研究對象顳下頜關節(jié)骨性結構測量結果
3 組髁突位置線性比率的比較結果顯示,低角組髁突后移位者比例較大,而高角組前移位者所占的比例較大(表2)。
表2 3 組髁突位置在關節(jié)凹中位置的線性比率分布[側(%)]Tab 2 The linear ratio distribution of condyle position in the 3 groups[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