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曉雪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常見的一種手段,是促進學生參與學習的方法。恰如其分的提問,可以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誘發(fā)學生思考,開發(fā)學生智力,調節(jié)學生思維,是反饋教學,師生交流的常用方法。教師根據課堂的教學目標,精心設置問題,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啟發(fā)提問,能夠幫助學生參與課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當前課堂上,關于提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學生對老師的提問少之又少,學生缺乏求知欲,缺少學習的主動性;另一方面,老師對學生的提問存在著不少徒勞的問,主要表現在:①問題無效性。老師隨口而出的“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問題,學生只是根據老師的語氣來簡單回答:“是”、“不是”、“對”、“不對”等,課堂貌似氣氛活躍,師生互動良好,實則提問的質量低下,流于形式,對學生思維的激發(fā)與引導絲毫沒有作用。②問題零碎不系統(tǒng)。老師左一個問題,右一個問題,相互之間沒有很好的相關性和連接性,反饋不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無法起到引導學生定向思考的目的。③問題難度不恰當。對于問題的設置過于簡單,則激發(fā)不了學生的挑戰(zhàn)欲,懶得回答;對于問題設置太難,給學生心理上造成負面壓力,讓學生失去信心、產生畏懼心理,提不起學習興趣,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④問題覆蓋面不廣。只提問優(yōu)秀生,對后面的學生涉及較少,不能照顧大面積,讓學生感覺不受關注,不被重視,產生消極影響。⑤提問后過于急切,學生思考時間不夠。久而久之,學生會把準老師的脈,知道老師問完后會急切回答,形成思維的惰性,失去提問的價值。
對于當前課堂提問出現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一、精心準備,提高問題的質量
課堂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的時候進行精心的設計。老師要按照課程標準,圍繞教學目標,使課堂提問有明確的目的性。提問的問題應該能夠反饋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使學生開動思維,投身于課堂之中。
二、提出層層遞進的問題
課堂上要避免為了問問題而問。問題之間應該有相關性,能夠進一步誘發(fā)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挑戰(zhàn)欲,讓學生能夠依據問題的逐漸遞進尋找到最終的答案。通過提問,能夠了解到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到了哪一步,以便調整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效率。
三、設置難度適宜的問題
課堂提問,要針對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提出難度適宜的問題,既不能太簡單,讓學生一望即知,達不到活躍學生思維的目的;又不能太難,讓學生無從下手,滿臉迷茫。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最近發(fā)展區(qū)”,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能夠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也就是通過學習所獲得的潛力。俗稱“跳一跳,摘桃子”,即要稍微跳起來,才能摘到桃子,而不是伸手即得或者怎樣跳都摘不到。所以提問時要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適當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fā)展取而達到下一發(fā)展階段的水平,逐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四、提問的覆蓋面要合理
對于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同,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問的問題難度也應符合學生的學習水平。在提問時,要針對具體問題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不但要重視學習中的優(yōu)等生,開闊他們的思維;還要鼓勵那些嘗試回答問題的學生,提高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率;也要照顧到一部分學習上比較困難的學生,使他們能夠掌握最基礎的知識和基本技能,不至于什么都不會,從而提高整體班級的學習成績。
五、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
要合理設計課堂教學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提問完問題后,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不能為了趕著時間完成教學任務,自問自答。要充分發(fā)揮提問的作用,使學生通過思考理解問題,提高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有效的提問,不但能夠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更能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符合現代教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