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zhèn)早毓小學 蘇娜紅
語文教學中,要以讀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有感情的朗讀能使枯燥的文字變得更有意境。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反復地朗讀至背誦,讀多了,印象就會越來越深,從而進化為一種語文素養(yǎng)和能力。加強學生的語感應當是如今語文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要讓讀成為學生學習和表達的需要。我們在語文課中經(jīng)常聽到“請你美美地讀一讀這句話”“請你帶著感情讀這句話”,這種朗讀不帶有任何指導性,學生根本不知道怎么美美地讀一讀。這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學生不理解文中的意思和情感,自然就讀不出情感和美。這樣的朗讀,情感是缺失的,心靈是空泛的。因而,要讓學生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讀,需要教師切實地引導。那么,如何讓學生有感情朗讀做到扎實和有效呢?以下談談筆者個人的見解。
只要學生認識和理解詞句,就會產(chǎn)生朗讀的欲望。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錄音、表演等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牛肚子里旅行》,請學生分角色扮演紅頭、青頭、旁白。這樣,學生演得起勁,朗讀的欲望就更為強烈了。在教學中,只有充分地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品味角色內(nèi)涵,才能讓學生感同身受。同時,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過程中,可以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有助于學生在朗讀中陶冶情操。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眼前是綠油油的稻子、綠的草、綠的葉、流動的溪水等,學生身臨其境,美的感受自然噴涌而出。同時,要把學生帶入生活的情境,讓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思想共鳴。語言來源于生活,人們對語言文字和對生活的感受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梢宰寣W生到校園或鄉(xiāng)村中走一走,尋找春天的足跡。當詩歌在描寫“綠”的時候,就讓學生聯(lián)想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這就和作者產(chǎn)生了共鳴,與作者一起暢游于綠中,就能更加有助于學生讀出感受。
好的朗讀是有一定節(jié)奏的。對一篇課文而言,朗讀的節(jié)奏應注意初讀、細讀、品讀、誦讀的層次安排。如教學《大自然的聲音》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讀的訓練:先聽聽大自然中的聲音,如水流的聲音、動物的聲音、風的聲音、雨的聲音,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流利;再聽錄音,反復品讀文本;最后在教師講評后,把自己的理解、體會、感受吟誦出來。這樣,就有節(jié)奏感地將“讀”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了。邊讀邊悟,學生的感情也就融入了課文。一篇經(jīng)典課文總是在遣詞造句上有其特殊精妙之處,而這些恰恰是最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涵、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因而,教師需要幫學生劃分節(jié)奏,教會學生在該停頓的地方停頓、該重讀的地方重讀、該舒緩的地方舒緩。這樣就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讀出詞語的感情色彩。又如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可以引導學生對詩歌的節(jié)奏進行劃分。如果劃分不當,就會導致對文意錯誤的理解,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在劃分節(jié)奏時注意斷句、語調(diào)、停頓。
教師的范讀可以為一節(jié)課增色,其效果遠勝于放錄音,不僅能展示教師的個人魅力,更能秀出課堂的精彩。教師讓學生借助自己的朗讀更深入地了解課文,學生就會樂于朗讀,有助于學生理解在朗讀中所遇到的困難及疑點。教師在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教學,運用多種形式的變化,使語調(diào)高低起伏,以此打動學生的心,讓學生身臨其境,備受感染。筆者執(zhí)教部編版《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時,學生陶醉在祖國的壯麗山河之中,然而小興安嶺離學生的生活世界太遙遠,學生很難融入文字,朗讀顯得做作、生硬。于是,筆者進行示范朗讀,讀得舒緩柔美,讀后討論:為什么這樣讀?在討論中,學生體會到“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誘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從中體會到作者對小興安嶺的喜愛之情。筆者順勢而導,讓學生再讀讀,讀出自己的體會。這次學生就能讀得入情入境。
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時,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說說自己見到的雪是什么樣子的,然后可以用抒情的語言進行描述:“是啊,雪花潔白、輕盈,飄飄悠悠,多美啊!老師給大家?guī)硪皇赘枨堆┙q花》,贊美的就是雪花的美麗。”緊接著播放這首歌曲,學生都沉醉在這下雪的世界中,對雪地里來的那些小畫家就更加感興趣了。這樣借助配樂范讀的形式,更能帶給學生美的享受,直擊學生的心靈。
朗讀訓練的方式多樣,教師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讀、師生合作讀、師生賽讀、講評朗讀等。無論是外向和內(nèi)向的學生,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都會有一種和別人相比的愿望,有較強的競爭意識。所以,我們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采用比讀、小組賽讀、男女生賽讀的形式,讓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我們可以提出問題,進行朗讀訓練,也可以加深對句子間關系的理解,讀出感情色彩。教師不應該只是強調(diào)某一個詞,應該大聲地朗讀,以避免膚淺指導。在朗讀中,教師不應把自己的標準作為標準,要去理解要求學生。在拿到一篇課文時,應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尊重學生對多元文本的解讀。我們可采用以讀代講的模式讓學生反復、多層次地閱讀,用學生自己的反復讀來代替教師的講,這樣學生的感受會更加深刻。
在朗讀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可針對學生讀得好的地方進行評價,給予肯定;可對學生讀得不到位的地方給予指正,讓他根據(jù)老師和同學的意見進行重新朗讀,給予改正的機會。這樣有針對性的指導朗讀,無論是對朗讀水平高、朗讀水平低的同學,都是實實在在的幫助,堅持下去,學生的朗讀水平一定會有所提高。在學生讀得好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評價:“你的朗讀,讓我們仿佛聽到了什么。你的聲音實在是太甜美!你的聲音,仿佛帶我們到了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這樣學生得到正面評價后,就會更有信心去朗讀,化外在鼓勵為內(nèi)在動因。讓學生評價別的學生的朗讀,久而久之,就會培養(yǎng)學生形成認真傾聽他人讀書的好習慣,朗讀的評價能力逐步得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會潛移默化中得到訓練。
當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與所學的課文差距較大時,可以根據(jù)課文背景,或觀看影片、或介紹資料,以便學生更快地進入文本、感知文本,為學生的情感朗讀做好感情的鋪墊。如在教授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黃繼光》時,由于故事發(fā)生在抗美援朝時期,學生沒有經(jīng)歷過那個動亂的年代,自然對黃繼光在危急關頭接受任務,一次又一次地倒下又站立,最后舍身堵住敵人的槍眼,對部隊最后的勝利做出巨大貢獻很難理解。筆者就先讓學生觀看影片,讓他們對這個年代有所了解,了解黃繼光的偉大,再讓學生朗讀,如此學生自然而然地就能讀出英雄為國犧牲的壯志豪情。
學生在朗讀課文時總是添字、漏字或者是把字詞讀錯,有的學生能馬上指出錯誤,有的學生則是完全聽不出來,這就是學生對語意正誤感受的差異。如果我們進行這方面的針對性訓練,就有助于學生提升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在教學《泊船瓜洲》時,讀到“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時,有的學生眼前出現(xiàn)一個場景:詩人遠離家鄉(xiāng),看到江南兩岸的景色,又抬頭望著夜空中皎潔的月亮,不禁憂傷,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和朋友。這種看到的景象,就是學生對語言的形象感受。這樣的訓練,有助于學生借助語言形象理解詩意,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
在準確理解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訓練,有利于學生通過語意提高認識,進行語感訓練。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注重對語意色彩的感受。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感情基調(diào),有的文章感情基調(diào)是悲傷、沉重的,有的文章是充滿趣味性的。兒歌讀得歡快些,寫景狀物的文章可以抒情優(yōu)美些。
綜上所述,在讀中學會創(chuàng)新,才能讓每一堂課都充滿生機。語文課上其實最動聽的聲音就是學生的讀書聲,在瑯瑯讀書聲中,學生用心靈與作者進行對話,在讀書聲中受到美的熏陶??傊?,朗讀是一門藝術,而語文教師的朗讀教學更是一門高超的技術,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讀出韻味、讀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