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安
福清市婦幼保健院兒科,福建福清 3503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xiàn)D)俗稱消化不良,是小兒群體的多發(fā)疾病[1]。嚴重性FD會造成患兒發(fā)育障礙,體質量降低,生活質量受到影響。依據(jù)《功能性胃腸病羅馬III診斷標準》,同時根據(jù)患兒的主要反應,將FD分為兩個亞型[餐后不適綜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2]及上腹痛綜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其中餐后不適綜合征主要反應為飽腹感明顯,主要是由于胃腸動力不足,胃排空遲緩,行促胃腸動力藥效果更明顯;上腹痛綜合征主要反應為腹部疼痛和灼熱,主要是胃酸分泌較多,對胃腸黏膜刺激引發(fā),應用質子泵抑制劑效果更明顯[3-4]。因此目前來看質子泵抑制劑及促胃腸動力類藥物均是治療FD的主要藥物?;诖?,該文將納入2017年2月—2018年2月該院接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200例,分析奧美拉唑與多潘立酮治療FD的臨床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診治的2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通過亂數(shù)表法形式均分為研究組(n=100)和對照組(n=100)。研究組:男56例,女44例;年齡7~17歲,平均(11.28±3.61)歲。對照組:男48例,女性52例;年齡7~16歲,平均(11.89±3.4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家屬對研究知情,完成知情同意書簽署,該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滿足《功能性胃腸病羅馬III診斷標準》[5];②持續(xù)性上腹部疼痛、早飽、噯氣以及反酸;③癥狀排便后無法改善,癥狀發(fā)作和排便頻率改變無關;④初次就診,14 d內未服用抗生素和胃腸動力藥物。排除標準:①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者;②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
對照組口服奧美拉唑(國藥準字H20046430),20 mg/粒,0.7 mg/(kg·d),清晨空腹頓服,共計2周。
研究組行奧美拉唑+多潘立酮。奧美拉唑用法和對照組一致,多潘立酮(國藥準字H10910003),10 mg/粒,0.3 mg/kg,3次/d,餐前15~30 min用藥,連續(xù)用藥2周。
應用胃電圖在患兒空腹、安靜保持仰臥位狀態(tài)下,記錄胃電參數(shù),記錄空腹和餐后胃電圖5 min[6]。評定胃動過緩和胃電節(jié)律異常發(fā)生率。
外周血水平分析:抽取外周靜脈血5 mL,放置在預冷的含有60 L 10.00%EDTA試管中,室溫放置60 min后,轉速3 000 r/min[7],離心10 min,對血清和血細胞分離,提取血清放置在零下80℃中備用。應用放射免疫測定法(radioimmunoassav,RIA)[8]測定外周血水平。
治療效果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療效指數(shù)>90%為痊愈;癥狀或體征緩解,療效指數(shù)在60%~90%為有效;癥狀或體征改善不明顯,療效指數(shù)在30%~60%為改善;無任何改善為無效。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胃動過緩、胃電節(jié)律障礙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胃動過緩、胃電節(jié)律障礙發(fā)生率比較[n(%)]
治療后研究組腹部疼痛、腹部發(fā)脹、飽腹明顯、惡心嘔吐等反應消失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消失占比比較[n(%)]
治療前兩組MOT、GAS、NPY以及LE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研究組MOT、GAS、NPY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LE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4。
表3 兩組患兒MOT、GAS水平比較[(±s),ng/L]
表3 兩組患兒MOT、GAS水平比較[(±s),ng/L]
組別MOT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GAS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研究組(n=100)對照組(n=100)t值P值195.68±31.62 191.22±20.68 281.41±45.78 245.23±41.36 15.408 11.680<0.001<0.001 140.18±14.33 138.55±16.96 182.71±16.39 161.79±18.32 19.535 9.309<0.001<0.001 1.180 0.239 5.864<0.001 0.734 0.464 8.510<0.001
表4 兩組患兒NPY、LEP水平比較[(±s),ng/L]
表4 兩組患兒NPY、LEP水平比較[(±s),ng/L]
組別NPY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LEP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研究組(n=100)對照組(n=100)t值P值25.26±12.45 27.94±13.55 48.63±18.47 36.44±16.97 10.149 3.914<0.001<0.001 2.18±0.51 2.27±0.47 2.39±0.44 2.34±0.45 3.118 0.002 1.456 0.147 4.860<0.001 1.298 0.196 0.794 0.428
研究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一種來源于胃十二指腸中的消化功能障礙反應,主要臨床特征為:不斷發(fā)作的餐后飽腹、早飽、厭食、噯氣、惡心和上腹部疼痛,經常規(guī)檢查排除為器質性病變[9],系統(tǒng)性疾病或代謝性疾病的一種癥候群。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fā)病機理尚不確定,只是認為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如胃腸運動功能障礙,內臟高敏感度,胃酸分泌障礙,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小兒在發(fā)育階段,因器官功能障礙[10],消化酶少于成年人,自主神經調節(jié)能力降低,因此發(fā)生FD的概率更高[11]。如患兒反復出現(xiàn)不適反應生活質量將受到影響,生長發(fā)育遲緩以及情緒障礙[12]。當前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羅馬III診斷標準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應出現(xiàn)時間至少≥半年,近90 d內滿足如下標準:必須包含:(1)下列1條或者多條:①餐后飽脹不舒適;②早飽感;③上腹疼痛;④上腹燒灼感。(2)持續(xù)反復的上腹部疼痛或不適。(3)無法以炎性反應、代謝或腫瘤解釋反應。當前臨床醫(yī)學研究認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上述因素也包含了患兒日常的飲食和環(huán)境狀態(tài)、胃酸分泌狀態(tài)、幽門螺桿菌感染、消化道運動功能障礙等。因小兒胃腸功能發(fā)育尚未完全形成,因此胃腸運動功能易出現(xiàn)紊亂。根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證實,在長時間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的研究中,臨床有將近1.00%以上的患兒在用餐后,出現(xiàn)胃排空延遲反應,可以是液體/固體的排空障礙。少數(sh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存在小腸運動障礙,主要為近端小腸。在我國研究中,對患兒予以超聲胃排空和餐后排空測定,胃排空障礙階段也會出現(xiàn)餐后膽囊排空障礙。因此對此類患兒開展積極治療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目前對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多采用胃動力藥、助消化藥治療、胃動力藥治療等。而通過單一藥物治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治療效果相對較差,而通過聯(lián)合藥物干預,可達到顯著價值。
該文結果證實,治療前兩組MOT、GAS、NPY以及LE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研究組MOT、GAS、NPY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LE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胃腸激素與上消化道功能障礙有顯著的關聯(lián)性,正常人體內部出現(xiàn)的胃腸激素對胃腸功能具有調節(jié)性效果[8]。其中GAS在胃竇中分布,當GAS表達時胃部分泌功能有所提升,從而延緩胃排空。MOT是因腸內分泌細胞分泌而成的促胃腸動力激素,會受到神經以及內分泌作用,引起特異受體,導致平滑肌收縮[13-14]。
多潘立酮是一種選擇性的外周多巴胺D2受體拮抗劑,對食管蠕動和食管下部括約肌張力增強,提升胃竇和十二指腸動力,促進胃部排空,改善消化不良反應[15]。奧美拉唑作為質子泵抑制劑,能夠對胃酸分泌改善。同時該文結果證實:治療后研究組腹部疼痛、腹部發(fā)脹、飽腹明顯、惡心嘔吐等反應消失占比高于對照組(P<0.05);且研究組治療有效率94.00%高于對照組78.00%(P<0.05)。同時在何遠娜等[16]的研究中,聯(lián)合治療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4.00%,和該文結果接近。由這一結果證實:通過兩種藥物的聯(lián)合,通過胃部動力的提升,胃酸的改善,達到了降低不良反應,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17-20]。
綜上所述,奧美拉唑與多潘立酮均是治療兒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藥物,相比之下,兩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可顯著調節(jié)外周血水平,同時緩解不良反應以及提升治療效果的概率更加明顯,這對于臨床研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