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忠
學生解決數學問題,應從現(xiàn)實背景出發(fā),將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并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逐漸構建出數學模型,最終通過模型求解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應用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要在現(xiàn)實問題情境之中,讓學生學會在情境中理解并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利用已有學習經驗中的相關數學知識,去分析和解答。這樣,既讓學生自己解決了問題,又學習了知識,形成了數學能力,還獲得了一定的情感體驗。
一、閱讀——理解題目內涵
教材中“解決問題”板塊的設計目的是通過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在閱讀中求得理解。閱讀是理解的需要,理解題意是分析與解決問題的前提。讓學生認真讀題,從整體上進行首次感知,目的是讓學生初步了解題目敘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了解這件事的經過,結果怎樣,此事是否是自己比較了解(或能理解)的事情。并通過題里文字,詞語喚起表象,初步理解全題的事理,讓學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這一點在低年級教學“比多少”問題中尤為重要。
如,紅花15朵,黃花比紅花多5朵,黃花有多少朵?
紅花15朵,比黃花多5朵,黃花有多少朵?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并不要求學生敘述完整的思路,只要讓學生能理解對比中兩個數量的多少,從而推理出用加法還是用減法。這樣處理就是反復強調讓學生讀關鍵句,從關鍵句中讀懂誰多、誰少,頭腦進行判斷表象,厘清黃花和紅花的數量關系,進行推出計算過程,如果學生讀得不透,就無法真正理解它們加減算法的道理,有的學生沒有用心讀題,只是大致瀏覽了一下,所以總被題中“多”這個字眼干擾,認為題中“多”就是用加法算,“少”就是用減法算,離開解決問題的數量關系的重點分析,思維就沒有了鍛煉,達不到解題的效果。
二、思考——分析數量關系
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分析數量與數量之間的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抽象出數學模型,并運用這數學模型去列式解答。為此,課堂上應注重幫助學生分析數量關系、構建數量關系的模型。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進行解答。
如,三年級下冊教材的一個數學問題:“一條褲子的價錢是85元,一件上衣的價錢是一條褲子的2倍。買這樣的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錢?”學生出現(xiàn)了多種表述。
生1:先算出一件上衣的價錢,再計算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一共多少元。
生2:根據“一件上衣的價錢是一條褲子的2倍”,可以知道一套衣服的價錢是一條褲子的3倍,所以只要用85×3就可以了。
生3:先算85×2,得到一件上衣的價錢,再加上85,得到一套衣服的價錢。
引導學生表述解題思路時,可以根據問題情境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既可以在學生表征問題、分析數量關系時進行,也可以先讓學生嘗試列式,然后再進行說解題思路,這樣都能厘清數量關系。
又如,二年級下期有這樣一道題:“每個面包3元,第一組買了9個,第二組買了6個,第一組比第二組多花多少錢?”這樣的問題,我們不能滿足于學生全憑生活經驗解決,而是要針對需要解決的問題展開討論:“解決這個問題重要的是要知道什么?怎么解決?”這其實就是我們以前一直非常強調的中間問題?,F(xiàn)在的教材中不出現(xiàn)“先算第一組花了多少錢?再算第二組花了多少錢?”這樣的形式化訓練,是因為不想束縛學生的思路,但是就某一種策略來說,這個中間問題是客觀存在的,毫無疑問它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我們還是要大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
三、交流——分享解題思路
在解決問題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說”的訓練,把“說”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不僅可以加強信息反饋,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說收集信息
從解決問題的步驟來看,收集信息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低年級多是以圖畫、表格、對話等方式呈現(xiàn)問題,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增加純文字問題的量。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小學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徑是指導學生學會看圖,從圖中收集必要的信息。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認真讀題,并能根據所求的問題,去收集相關的信息,尤其要注意收集隱蔽的信息。如,張平家要裝修一間廚房,要在廚房的四壁貼瓷磚,已知廚房的長是4.2米,寬是3.5米,高2.8米,扣除門窗面積3.5平方米。貼瓷磚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大部分學生很快會說出有四個已知條件,因為這些條件是以數字的形式呈現(xiàn)的,只有少部分學生會注意到“四壁”這個條件,這就需要教師適時給予提醒。久而久之,學生就能養(yǎng)成關注非數字的條件,從而提高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二)說數量分析
對于解決問題的數量關系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借助線段圖來進行分析,這樣不僅清晰、易懂,更有助于擴寬學生的解題思路,更加有效地掌握解題方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如,某工廠五月份的煤炭消耗為100噸,比原計劃節(jié)約了,原計劃五月的煤炭消耗為多少噸?根據題意可這樣畫圖,首先將原計劃的用煤量看作單位“1”,將線段平均分成4份,實際的燒煤量占其中的3份。通過線段圖可知,題目中所展現(xiàn)的數量關系為:原計劃的煤炭消耗(1-)=五月實際的消耗量。
(三)說解題思路
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說”探索的過程,在分析過程中,教師還要能夠引導學生在思考中理清解題思路。這就需要教師以問題的形式啟發(fā)引領學生思考:這個題目中問了什么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具備什么條件?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確數量關系,在因勢利導的過程中讓學生理清解題基本思路。促使思維有條理、有層次,化內部的無聲語言為外部的有聲語言,從而促進學生表達、分析思維等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如,在教學“用分數知識解決問題”時,出示這樣一道題:一套衣服共160元,一條褲子的價錢是上衣的,一件上衣是多少錢?教師先讓學生觀察線段圖感知數量之間的關系,并列式解答,然后讓學生口述分析過程,通過口述解題思路,可以直接了解學生審題和理解題意的程度,還可逐步訓練口頭表達能力,提高思考能力,掌握分析方法。
四、活用——提升解題能力
在解決問題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構建解決問題的模型,運用模型去解決日常生活中數的學問題。要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這個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方法來思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使學生擁有一雙有著數學視角觀察問題的眼睛,學會將數學問題還原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數學問題的理解,進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只有數學回歸到生活,才能發(fā)揮其真正價值與意義;學生只有回歸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正彰顯其數學能力與水平。教學時,教師應多讓學生理解一些生活中的數學知識,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租船問題”一課時,可以出示:兩位老師組織全班30名學生參加綜合實踐劃船活動,大船坐6人,每艘船要付30元;小船坐4人,每艘船要付24元;師生都要參加,那么,如何租船,才能最省錢?師:要想最省錢,應該選擇租什么船?怎么租呢?
以“怎樣租船,最省錢?”引領學生進行有序思考,積極探究,尋找解題方法與最佳方案,從而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解決問題”教學中,問題是平臺,思考是加工,交流是分享,應用是提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聯(lián)系實際生活解決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優(yōu)化學生的解決策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科所課題:“新課改視域下‘四元五環(huán)區(qū)域教學模式的探索”,批號:Fjjgzx20-13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