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職業(yè)教育話語表達:科學技術的“文化缺失”與“文化復位”

        2021-12-15 06:41:03王屹方緒軍
        職業(yè)技術教育 2021年28期
        關鍵詞:科學技術職業(yè)教育

        王屹 方緒軍

        摘 要 工業(yè)文化主導下的科學技術出現(xiàn)了“文化缺失”的異化現(xiàn)象。以中西方科學技術文化的發(fā)展軌跡為出發(fā)點分析發(fā)現(xiàn),科學技術中的“文化缺失”對職業(yè)教育產生了一定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文化霸權”中科學技術與文化漸行漸遠,導致職業(yè)教育中出現(xiàn)“唯技術論”思維;“功利主義”中科學技術文化基因的流失,導致職業(yè)教育科學技術理性價值與工具價值分離;“人與科學技術辯證關系”中科學技術文化的失效,導致職業(yè)教育科學技術育人價值理性的遮蔽,并對我國職業(yè)教育教學產生了消極影響?;诖?,可以通過職業(yè)教育話語表達實現(xiàn)職業(yè)教育中科學技術“文化復位”,具體包括實現(xiàn)職業(yè)教育多學科的融合性、重鑄職業(yè)道德權威的立足點、增強職業(yè)教育學科的文化自覺性、樹立人的全面發(fā)展價值取向等。

        關鍵詞 職業(yè)教育;話語表達;科學技術;文化缺失;文化復位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1)28-0055-06

        “話語體系”是包含一定的觀念、反映一定的價值,并擁有一定的判斷標準,既與理論體系、政策體系、經驗體系、實踐體系存在著差異,同時又存在著緊密聯(lián)系,并且呈現(xiàn)出多維度的表達方式?!奥殬I(yè)教育話語表達”是職業(yè)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同時也是職業(yè)教育話語體系對外的呈現(xiàn)方式。

        在思想革命與產業(yè)革命的雙重催生下,多年來,科學技術在改造自然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上占據(jù)著絕對霸權地位。在這一現(xiàn)象的影響下,我國職業(yè)教育在實施專業(yè)科學技術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了“技術教育”重于“文化教育”、“技術育人”高于“文化育人”等問題。本研究試圖通過職業(yè)教育話語表達來解決職業(yè)教育專業(yè)教育過程中的“文化缺失”,實現(xiàn)“文化復位”。

        一、獨立與異化:中西方科學技術文化的發(fā)展軌跡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生態(tài)體系,并在人類的眾多文化形態(tài)中脫穎而出,逐漸形成了現(xiàn)有的霸權地位。

        古希臘時代是前科學的發(fā)祥地,當時的科學技術與宗教、哲學、藝術、神話等文化形式交織在一起,形成特有的存在方式,既沒有形成嚴格意義上的科學技術,更沒有生成獨立文化形態(tài)的科學技術。但古希臘學者們已經從本源、因果關系等哲學命題上去思索自然萬物的存在性,開拓了科技實踐的先河。中世紀時期是科學技術與宗教論戰(zhàn)的時期,當時教會勢力控制著整個歐洲,神學控制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并壓制著一切異類的文化與科學,不僅妨礙科學的進步,同時也束縛人思想領域的發(fā)展。但是,科學探索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滯,在地理學、天文學、醫(yī)學等領域逐漸實現(xiàn)掙脫,打破了神學的一家之言。因此,這是一場科學與宗教之間的斗爭,也是一場科學與教條主義的神學之間的斗爭,是人類思想發(fā)展的兩個時代——神學時代與科學時代的沖突[1]。在科學與神學論戰(zhàn)的16世紀,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實驗與科學理論間的聯(lián)系不斷加強,進一步促成了科學與技術的聯(lián)姻,為工業(yè)革命的開展奠定了基礎。工業(yè)革命推動了科學概念向技術工具的轉換,不僅使科學和技術之間實現(xiàn)聯(lián)姻,同時產生了科技文化的概念,為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實踐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大大提升了社會生產力。在政治層面上,一場史無前例的產業(yè)革命席卷了整個世界,為資本主義國家在全世界擴張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會生活層面,科學技術大幅度地應用到社會大生產過程中,在人類日常生活中變得不可或缺。在思想層面,瓦解了中世紀宗教體制和神學體系的控制,形成了科技文化的初步形態(tài)。到18世紀時,科學第一次變成了一個重要的文化因素,并且對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2]。而后,經過19世紀和20世紀所爆發(fā)的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洗禮,一系列思想革命和產業(yè)革命風暴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了科學在整個社會文化中的主導地位[3]。直至現(xiàn)在,科學技術所衍生出的豐富物質財富極大沖擊著現(xiàn)實社會以及人類的生活,經歷了工業(yè)革命和新科技革命,科學技術文化一步一步走向了“文化霸權”的地位。

        我國的科學技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經歷著蟄伏與畸形發(fā)展的態(tài)勢。在原始社會,科學技術是原始人改造自然的自發(fā)性行為,談不上嚴格的科學,甚至與宗教、個人主義、氏族社會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以神話、自然崇拜為核心的文化體系。隨后,進入了思想文化大發(fā)展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墨子在技術發(fā)明和改進的基礎上提出了“兼愛”“非攻”等反對不義戰(zhàn)爭的技術文化。進入到封建社會后,儒家正統(tǒng)文化統(tǒng)治了整個封建社會,視技術為附屬品,而技術文化則蟄伏于封建體制之內。直至鴉片戰(zhàn)爭之后,我國社會性質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促使士大夫層次認識到科學技術的巨大力量,于是清政府內部掀起了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宗旨的洋務運動,但其重點是學習西方的技術而非科學、學習利器而非文化,這也是直接導致這場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而后嚴復等人清楚地認識到單純的技術引進起不到促進科學技術根本性變革的作用,于是放棄“西學源出中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主張,通過翻譯國外的科學技術專著、立說等方式將科學技術視為解決中國問題的法寶,以探尋民族獨立的方案,這是近代“西學東漸”的又一高潮。

        同時,中西方科學技術文化的發(fā)展軌跡也有著不同之處,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與文化的關系方面。在西方,科學技術與文化的關系是緊密聯(lián)系、相互支撐、嵌入一體,也就是說科學技術與文化是共同體,是一種形態(tài)中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科學技術文化更加關注自然與理性。與西方科學技術文化不同的是,中國的科學技術文化不僅不是科學技術本身所產生的文化形態(tài),相當一部分是宗教文化、儒家文化、理學文化等多元文化,甚至還有一些是封建迷信,更加關注人性與倫理,可以說是一種樸素的科學技術文化形態(tài)。中國科學技術并沒有像西方科學技術掙脫中世紀宗教那樣,不但沒有擺脫宗教文化,并且還需要與宗教文化達成和解。雖說中國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xiàn)了具有標志性的科學技術成果,如被譽為“中國科技史的坐標”的《夢溪筆談》,以及被譽為現(xiàn)代“博物學”資格的《博物志》等科學技術著作。但是,20世紀初中國的一些著名學者也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科學,1915年任鴻雋在《科學》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的《說中國無科學之原因》,1922年馮友蘭在《國際倫理學雜志》上發(fā)表的《為什么中國沒有科學——對中國哲學的歷史及其后果的一種解釋》,皆一致認為“科學”是指在近代歐洲出現(xiàn)的科學理論、實驗方法、機構組織、評判規(guī)則等一整套東西[4]。因此,當中國科學技術文化與西方當代科學文化碰撞后,中國的科學技術被批評。當西方科學技術文化伴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以及工業(yè)革命、產業(yè)革命席卷全球,通過當代“主流科學共同體”的活動來呈現(xiàn),對待自身理論目前尚無法解釋的事物,通常包括兩種態(tài)度:一是堅決否定事實;二是將現(xiàn)代科學無法解釋的事物一概斥之為“偽科學”,以保持當代科學的“純潔”形象[5]。

        從中西方科學技術文化的發(fā)展軌跡可以看出,科學技術文化的缺失存在著“獨立”與“異化”兩種不同的話語表達形式。所謂“獨立”是話語權的獨立,就是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其依據(jù)自身的優(yōu)勢和魅力逐步從其他文化形態(tài)中脫穎而出,特別是沖破了宗教思想和精神的枷鎖后,更呈現(xiàn)出人類追求理性價值的一面??梢哉f,當“理性”從宗教中分離出來成為人類事務的最高仲裁者之后,“科學”便成為人類理智生活的最高追求目標之一[6]。而所謂“異化”是指當科學技術在改造自然與社會實踐中,與政治、經濟和社會聯(lián)系并形成共同體后,被動地脫離了科學技術文化的生態(tài)場域,弱化了科學技術自身的價值理性。在這種“獨立”與“異化”兩種不同的話語表達形式爭奪戰(zhàn)過程中,對于職業(yè)教育專業(yè)教育教學,便出現(xiàn)了“技術教育”重于“文化教育”、“技術育人”高于“文化育人”等問題,進而影響到職業(yè)教育“五育并舉”育人效果的落實。

        二、科學技術“文化缺失”及其在職業(yè)教育中的表現(xiàn)

        中西方科學技術從歷史走到現(xiàn)在,直至在現(xiàn)代社會上長期占有統(tǒng)治地位,這與科學技術本身的特質以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需求緊密相關。但是,西方工業(yè)國家在工業(yè)充分發(fā)展后(后現(xiàn)代社會)發(fā)現(xiàn),社會的工業(yè)化并不是人類追求的生存樂園,相反,科學技術所主導的工業(yè)化出現(xiàn)了人性淪喪、資源枯竭、生態(tài)破壞、生存危機等問題。同時,針對工業(yè)化生產的負面效應,特別是對于工業(yè)化后人類主體的剝奪、機械劃一的整體性、感覺的死板僵化等問題,后現(xiàn)代主義在批判西方傳統(tǒng)哲學、“形而上學的在場”以及“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基礎上,形成了現(xiàn)在對科學技術文化的反思。同時,這種科學技術“文化缺失”的表現(xiàn)也直接影響到職業(yè)教育領域,特別是對于“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上出現(xiàn)了“唯技術論”等傾向,影響了職業(yè)教育高質量發(fā)展話語的表達。

        (一)“文化霸權”中科學技術與文化漸行漸遠,導致職業(yè)教育“唯技術論”思維

        科學技術文化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形態(tài),而且還呈現(xiàn)出科學技術所特有的文化氣質。而這種文化氣質是以科學技術本質屬性為基礎的。從西方科技發(fā)展史來看,當西方科學技術突破中世紀宗教文化的層層束縛后,便展示出獨特的魅力。特別是20世紀初期邏輯實證主義等科學哲學流派對于客觀性、確定性與普遍性的極大渲染[7],促使科學技術成為改造自然和社會實踐活動不可替代的角色。科學技術使用理性思維、邏輯推理的研究方法,衍生出特有的文化氣質。同時在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強力助推下,科學技術掌握了巨大的社會資源,擁有絕對的話語權。這也促使科學技術文化一步一步走向“文化霸權”地位,具有絕對的話語地位。

        此時,包括科學家在內的社會成員對于科學技術的崇拜和迷信已經超過了其本身所能達到的范圍,將其作為治理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萬能工具,視為解決一切問題普遍有效的知識和方法。當這種思維走向一個極端時,就會產生文化的繁衍與沖突,導致文化體之間的對抗,甚至會出現(xiàn)用科學技術文化來否定甚至取代“非科學技術”知識和文化的形式,企圖用這種文化去征服另一種文化,這往往會導致社會滋生科學技術的“文化霸權”。然而,在“文化霸權”的語境下,科學技術被動成為萬能型的、理想型的工具,脫離了原來的定位和內容,而文化也從科學技術中剝離開來,形成了科學技術與文化之間的二元分野,造成兩者漸行漸遠。在職業(yè)教育領域,這種科學技術與文化漸行漸遠也導致了“唯技術論”的傾向,將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單純定義在技術技能層面,錯誤地認為職業(yè)教育就是一種“技術教育”,卻忽視了人的全方面發(fā)展,更影響到學生的健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科學技術倫理中立”中科學技術文化的濫用,導致職業(yè)教育科學技術倫理教育的缺失

        從哲學史來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實質是人類使用工具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被人類所使用是科學技術不斷走向權威性的必要條件,同時也顯示出人類在工具性取向的牽引下,科學技術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事物都無法取代的,特別是科學技術與現(xiàn)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相結合,實現(xiàn)了根本性轉型,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學意義和屬性。在與政治相結合方面,科學技術得到了極高的禮遇,成為國家頂層規(guī)劃和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英國哲學家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都是在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范圍內科學技術發(fā)揮重要作用的論斷。在與經濟相結合方面,科學技術得到了施展的空間,前工業(yè)時代西方科學技術在化學領域、機械領域、數(shù)學領域、天文領域、地理領域等都出現(xiàn)了標志性的成就,直接促成了以蒸汽機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以及新科技革命都是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力量在生產力層面的巨大變革,反映在經濟領域上便是生產力提升帶動經濟結構的調整,促使社會物質實現(xiàn)了極大豐富。因此,恩格斯認為,科技與資本的結合為資產所有者帶來極大的利潤回報,這一優(yōu)勢也將敦促以財產為中心的功利主義文化價值觀的上升[8]。但是,隨著后現(xiàn)代主義對現(xiàn)代化深層次的不斷反思,特別是對科學技術倫理的考量發(fā)現(xiàn),當把科學技術脫離原有的生態(tài)文化場域而去追求霸權地位和精神權威時,其倫理性便成為所忽視的內容??茖W技術倫理中立學代表人物彭加勒、雅斯貝爾斯、薩克塞等人認為,科學技術倫理不具備倫理屬性,科學技術探索活動與倫理道德沒有關系,科學家也根本不必也不應該過問他們工作的道德后果[9]。因此,當科學技術文化持有倫理中立的觀點,科學技術文化便成為國家戰(zhàn)爭的利器、技術入侵的借口、生態(tài)危機的工具等。在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高技術技能型人才過程中,如果一味地迷信技術的重要性,忽視了濫用技術所帶來后果,那么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的人便極易成為技術的奴隸,甚至成為非理性化的“異化人”,那么科學技術極易演變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的異化工具,這與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fā)展的人背道而馳。因此,職業(yè)院校應把技術倫理性作為育人的重要內容。

        (三)“功利主義”中科學技術文化基因的流失,導致職業(yè)教育科學技術理性價值與工具價值分離

        任何一種物質形態(tài)都包括兩種存在方式:一種是物化的存在方式,是可以被人通過器官所能觀測到的,是具象的表達方式;另一種是在物化基礎上所形成的文化形態(tài),是很難被人觀測到,但可以通過實踐活動表達出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事務發(fā)展的方向。對于科學技術而言,雖然中西方科學技術文化產生的源頭、背景、過程不盡相同,但其蘊含的內涵和本質是一致的,尤其是“科學技術文化”在歷史過程中所秉承的文化本體基因。一方面,科學技術的對象指向自然,特別是西方更加強調人與自然是本體論基礎上實施的“主客二分”,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之間的關系,并將科學技術作為改造自然和社會實踐的工具,重視科學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在此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科學技術文化基因蘊含著強烈的實用理性成分;另一方面,在科學技術文化的內核中不僅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同時也包含人對科學技術自身的一種敬畏精神以及對自我活動的關照,這形成了工匠精神。同時,科學技術文化也通過工匠的實踐活動以及工匠精神的時代傳遞而形成一條動態(tài)的、人性化的鏈條;此外,科學技術文化還體現(xiàn)出邏輯思維與理性精神,重視實驗分析。中西方古代科學與技術是分離的,可以說只有技術沒有科學,但是隨著實驗、觀察等方法的介入,科學化的語言與規(guī)范應用到技術活動中來,使科學與技術實現(xiàn)了對接與印證,形成了邏輯思維,產生了理性精神。

        文藝復興高舉人文主義大旗,以人文主義精神為核心倡導人性解放,但是為了反對神學,文藝復興凸顯出強烈的個人意識形態(tài)和經濟功利性目的,是功利主義文化的雛形。17至19世紀,科技文化受工具理性支配逐漸走向功利性價值觀,科技文化內容漸漸偏離人文性而發(fā)展成科技工具論。至今,科學技術者習慣性地利用理性支配自然,用于完成社會的使用目標,其功利性與工具性越來越明顯,甚至將科學技術作為發(fā)動不義戰(zhàn)爭、獲取暴利的工具。這嚴重偏離了科學技術的本質屬性,特別是在職業(yè)教育過程中,對于技術的片面崇拜而忽視技術文化的作用,往往導致人所持有的科學技術理性價值與工具價值分離、人性關照與科學技術屬性漸行漸遠,導致科學與技術、人與科技、人與自然、科技與自然等應然性的和諧秩序被打破,在觀念中產生了異化現(xiàn)象,對科學技術本身的發(fā)展也產生了不良后果,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的學生也成為異化人。正如莫頓在《十七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中所說:“在十七世紀,對科學最有效的支持是功利標準;今天,它卻時而對科學起著一種壓制的作用?!盵10]

        (四)“人與科學技術辯證關系”中科學技術文化的失效,導致職業(yè)教育科學技術育人價值理性的遮蔽

        1845年,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指出了在工業(yè)革命的大背景下,英國工人與機器之間的關系,他說:“工人是一部替一直主宰著歷史的少數(shù)貴族做工的機器。工業(yè)革命只是使這種情況發(fā)展到了極點,把工人完全變成了簡單的機器,剝奪了他們獨立生活的最后一點殘余。”[11]這映射出了人與科學技術之間的辯證關系。一方面,人與科學技術之間存在著“對立性”的關系,表現(xiàn)為當科學技術一旦應用在生產之后,便加劇了工人工作負擔。而馬克思也在分析生產力、科學技術文化以及工人異化勞動之間的關系時指出了四種“異化勞動”的狀態(tài),最終導致人無法根據(jù)自我真實意愿實現(xiàn)自我;另一方面,人與科學技術之間存在著“單向度”的關系,表現(xiàn)為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直接提升了生產力,同時也細化了職業(yè)分工和技術門類,導致人不再是全方面發(fā)展的人,而是為了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被動塑造的“單向度”人。馬爾庫塞、海德格爾等從社會與人的自由度、存在本質等意義上認為,科技發(fā)展的目的在于將人從自然界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獲取更多的自由時空,而現(xiàn)實中人卻越來越成為“單向度”的人[12]。因此,面對工業(yè)發(fā)展的不斷深入,由于人與科學技術之間產生了對立性,同時也使人的發(fā)展產生了“單向度”的發(fā)展趨勢。職業(yè)教育的話語價值體現(xiàn)在科學技術價值理性和經濟理性的判斷與選擇上。特別是在職業(y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清楚地認識到科學技術文化蘊含著價值理性和經濟理性兩種價值判斷,科學技術的教育不僅僅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實現(xiàn)人力資源的經濟學效應,同時也應該促使人通過科學技術實現(xiàn)人的解放、造福于社會,進而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但由于科學技術的畸形發(fā)展,使職業(yè)院校很容易陷入科學技術的經濟理性陷阱中,卻遮蔽科學技術的價值理性,導致“人與科學技術辯證關系”中科學技術文化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功效。

        三、職業(yè)教育話語表達:科學技術的“文化復位”

        1938年,默頓在《奧西里斯》上發(fā)表的《17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和社會》一文中正式提出,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尋求他們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根本目標。如何處理好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辯證關系以及實現(xiàn)三者的和諧發(fā)展,不僅僅是理論層面研究的話題,同時也是人類發(fā)展的問題。后現(xiàn)代主義用懷疑的態(tài)度檢驗現(xiàn)實,卻沒有進一步去研究分布式知識創(chuàng)新的可能性[13]。特別是針對科學技術“文化缺失”所出現(xiàn)的問題,不僅使“技術”與“文化”分離,同時也會影響到職業(yè)院校文化育人的效果。因此,當我們深刻反思科學技術文化的異化而導致的嚴重負面影響時,呼喚通過職業(yè)教育的話語體系來實現(xiàn)科學技術的“文化復位”是解蔽異化的重要手段。

        (一)實現(xiàn)職業(yè)教育多學科的融合性

        自誕生之日起,科學技術便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物質力,極大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但不能將科學技術作為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唯一標準。同樣,科學技術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并不具有優(yōu)越性,也絕不能走向“文化霸權”的極端,成為評判其他文化的準則。后現(xiàn)代主義秉持懷疑的態(tài)度,倡導多元平等的文化觀,強調科學技術文化從霸權文化走向平權文化。對于職業(yè)教育話語表達方式而言,破解由于唯技術化的意識傾向而導致的科學技術文化霸權現(xiàn)狀,實現(xiàn)科學技術與文化的鏈接、融合、協(xié)同,就需要職業(yè)教育在加強科學技術學習的同時,還要加強科學技術文化的熏陶。一方面,從學科課程的結構布置來說,要有步驟地打破以單一學科為主導的職業(yè)體系壁壘,形成以核心課程為中心的課程群,實現(xiàn)課程結構中技術與文化相結合、核心課程與課程群相結合、素養(yǎng)教育與專業(yè)素質提升相結合,以實現(xiàn)課程結構內部的科學性與多元性;另一方面,從學科體系結構而言,要以專業(yè)技術技能為核心、其他學科有條件地交叉融入,形成專業(yè)與其他相近專業(yè)相結合、專業(yè)核心技能與人文素養(yǎng)相結合、技術技能與文化素養(yǎng)相結合,以實現(xiàn)學科體系結構的合理性與交叉性。

        (二)重鑄職業(yè)道德權威的立足點

        科學技術倫理認為,在處理科技活動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必須恪守一定的社會責任、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與行業(yè)準則。而科學技術倫理中立觀則認為,科學家以及共同體可以不必考慮科學技術的應用之處,即使它用于不義戰(zhàn)爭、獲取非法暴利等。誠然,持有科學技術倫理中立觀的人顯然過于強調科學技術的使用價值,而忽略了社會價值,割裂了科學技術本身與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只有在社會上得以應用的科學技術才能擁有其社會價值,彰顯出使用價值。而忽視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往往會導致科學技術走向與人類對立的價值極端。因此,破解科學技術倫理中立觀,拋棄功利主義價值觀帶來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走向偏離的問題,發(fā)揮科學技術文化應有的功效,便需要重鑄職業(yè)道德權威的立足點。一方面,倡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職業(yè)道德觀。從國家層面來看,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秉持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做到科學技術服務于民、服務于國家、服務于全人類,從而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另一方面,恢復科學技術文化本真的職業(yè)道德觀??茖W技術文化本真強調回歸自然的、科學技術的本真狀態(tài),就是要“去魅”的科學技術“返魅”,增強科學技術的文化意蘊,要讓科學技術充滿技術文化觀、人性觀,從中凝煉出富有本土特色的社會職業(yè)道德觀。這樣的道德觀才是根植于科學技術文化本真基礎上的道德觀,才能被人所接受、遵守和執(zhí)行。

        (三)增強職業(yè)教育學科的文化自覺性

        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確自身所在文化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及其發(fā)展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huán)境、新時代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14]。作為具有獨特學科體系的職業(yè)教育學科而言,除了具有學科應該具備的核心概念、研究方法、理論體系、表達方式、研究對象等構成獨立學科的核心框架要素,同時還包括學科知識和文化的社會性延展。而后者是學科體系與社會互動而形成的形態(tài),體現(xiàn)出職業(yè)教育的跨界性,易受功利主義社會思潮影響而產生異化。因此,要增強職業(yè)教育學科的文化自覺性,堅守職業(yè)教育學科的本性。一方面,保持職業(yè)教育文化的獨立性。任何一種學科文化的形成都是沿襲文化形成的范式,文化之形成,既非一元的、非機械的,而是呈現(xiàn)出特色、彰顯出個性[15],體現(xiàn)出學科的獨立性。對于職業(yè)教育學科而言,其文化表現(xiàn)出人文關懷、崇尚科技、理性思考以及職業(yè)情懷。具體來說,人文關懷強調職業(yè)教育是以人為本,呈現(xiàn)出感性價值;崇尚科技強調職業(yè)教育文化是以科學技術為本源,呈現(xiàn)出工具價值;理性思考強調職業(yè)教育的方法呈現(xiàn)出理性價值;職業(yè)情懷強調職業(yè)教育是一種文化載體,呈現(xiàn)出應用價值。另一方面,倡導職業(yè)教育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所要表達的職業(yè)教育學科的意蘊不僅僅是技術技能的執(zhí)著精神,而且使“人、作品、工藝、自然”四者合一,表達出一種“專注意志”“精益求精”“忘我精神”“道法自然”“道技合一”的隱性語言表達境界。

        參 考 文 獻

        [1]安得魯·迪克森·懷特.科學—神學論戰(zhàn)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2012:6.

        [2][3][7]劉大椿.科學文化與文化科學[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2(6):1-7.

        [4][5]江曉原.中國古代技術文化[M].北京:中華書局,2017:215.

        [6]周浩波.教育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4.

        [8][12]程宏燕.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觀研究 [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2.79.8.

        [9]大辭海編輯委員會.大辭海(教育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1027.

        [10]莫頓.十七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M].范岱年,吳忠,蔣效東,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349.

        [1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0.

        [13]約翰·哈特利、賈森·波茨.文化科學——故事、亞部落、知識與革新的自然歷史[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出版社,2017:227.

        [14]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207-208.

        [15]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8.

        The Verbal Express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Cultural Deficienc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Cultural Restoration”

        Wang Yi, ?Fang Xujun

        Abstract ?The alienation phenomenon of“cultural deficiency”has appeare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d by industrial culture. It has been found tha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the“cultural deficiency”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under the“cultural hegemonis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ure are getting farther and farther, which leads to the thinking of“only paying attention to technology”in vocational education; secondly, the lo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under“utilitarianism”leads to the sepa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ational value and instrumental valu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rdly, the fail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in the“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kind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leads to the obscuration of the value rationa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hina. Based on the above view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cultural reset”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verbal express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specific measures are as follows: the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casting the foothold of professional moral authority, strengthening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stablish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verbal expres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al deficiency; cultural restoration

        Author ?Wang Yi, professor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director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executive vice director of Guangxi Research Center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Executive Vice Director and secretary general of China-Asia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Nanning ?541001); Fang Xujun, doctoral candidate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Regulation in NCVT

        作者簡介

        王屹(1962- ),男,廣西師范大學教授,南寧師范大學職業(yè)技術教育學院院長、廣西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東盟職業(yè)教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二級教授,研究方向:東盟職業(yè)教育(南寧,541001);方緒軍(1982- ),男,廣西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教育政策與法規(guī)研究所負責人,副研究員,研究方向:職業(yè)教育學

        基金項目

        廣西職業(yè)教育專業(yè)與專業(yè)群發(fā)展研究基地建設成果(桂教職成[2018]37號),主持人:王屹;2021年廣西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類型視角下本科層次職業(yè)教育研究與實踐”(GXGZJG2021B213),

        主持人:方緒軍

        猜你喜歡
        科學技術職業(yè)教育
        《晉控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同煤科技(2024年1期)2024-05-12 15:11:52
        《晉能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同煤科技(2023年5期)2023-11-29 05:35:40
        □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團隊風采展示
        當代礦工(2022年5期)2022-06-15 01:11:18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淺談職業(yè)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職業(yè)(2016年10期)2016-10-20 22:08:03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yǎng)路徑研究
        職業(yè)(2016年10期)2016-10-20 22:02:09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yè)教育的重要性
        職業(yè)(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
        基于校企合作的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略
        国产精品办公室沙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教师| 精品蜜桃av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被爽到高潮喷水免费福利| 偷看农村妇女牲交| 台湾佬综合网| 99久久亚洲国产高清观看| 久久婷婷综合激情亚洲狠狠| www婷婷av久久久影片|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天天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农村妇女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女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 福利片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24小时在线免费视频网站| 全亚洲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青青| 国产激情з∠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乱人伦AⅤ在线麻豆A| 五月婷婷开心六月激情|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 在线日韩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日本h片中文字幕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欧| 国产成人美女AV| 日本精品av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色无码|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男| 亚洲人成绝费网站色www| 国产女主播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吃药| 日韩成人免费一级毛片| 日本一区二区啪啪视频|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制服丝袜| 台湾佬综合网| 狠狠亚洲超碰狼人久久老人| 国内自拍色第一页第二页|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片|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 国内精品少妇高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