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陽
(灌云縣圖河中學,江蘇連云港 222224)
地理是一門具有理科性質的學科,在學習這門學科時不僅要記憶知識點,還要學會使用地圖。由于地圖比較抽象,學生難以記憶和掌握。因此,教師需要采用地圖導學模式,引導學生操作和探究,培養(yǎng)他們的識圖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地理,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效率。
地圖導學模式是一種以圖析文、圖文結合為主的高校教學模式。教師根據考試大綱,并結合教材各類地圖,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將地圖融入教學中,通過使用地圖的符號、字母及數字來標注學生所要學習的地理知識,形成地圖導學案,在教學時引導學生觀看地圖,培養(yǎng)其主動思考和分析的能力,進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使其在學習和探索過程中獲取地理知識,逐漸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識圖能力。目前,我國義務教育對地理學科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與生活相關的地理知識,將知識應用于生活,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地圖導學模式理論的實用性、操作性及指導性較強,教師通過構建地圖導學模式,能讓學生自主有效地學習。自主學習是初中生必備的學習素養(yǎng),可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能力、效率與自我決定、自我意識,同時也包含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探究與自主思考。在地圖導學模式下,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的努力,完成學習目標,逐漸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學質量。
地圖是初中地理教學的直觀教具之一。以往教師指導學生用繪制地圖的方法熟記地理知識,不利于學生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網絡,容易造成記憶混淆。而在地圖導學模式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緊扣學案的問題,將圖中呈現的內容與課本知識完美結合,不僅繁簡得當,還可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重點突出教學內容。此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采用地圖導學模式能夠轉變教師的教學地位。教師借助地理圖像,增加課堂教學互動,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動學習知識,進而有效提高自我學習的能力。另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采用地圖導學模式可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著重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教師將圖像貫穿在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充分調動腦力、眼力、聽力、語言能力及操作能力,主動思考、分析、探究、解決問題,最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通過板書和PPT講解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熟記地理地圖和理論知識,這會限制初中生發(fā)散性思維的發(fā)展,也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還會造成課堂氛圍沉悶的情況,進而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在地圖導學模式教學中,教師應使用地圖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間聯系和差異,引導學生參與學習,使學生在腦海里構建具有立體感的地理地圖,從而促進其發(fā)散思維,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應借助地理圖像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結合教學內容,收集創(chuàng)設情境的相關圖像,在課堂中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的材料,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積極融入課堂學習中,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在開展“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收集拍攝地球的衛(wèi)星圖像或相關的紀錄片,將其作為地理圖像進行展示,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觀察地球;然后,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思考生活中哪些物體像地球,讓學生將生動形象的圖像與生活聯系起來,實現抽象思維在形象思維之上的建立,更充分地了解地球的形狀、大小等教學內容。如此一來,教師借助圖像的美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地理圖像和知識的理解、記憶更深刻,以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說,學生記”為主,師生、生生之間缺少互動,導致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缺乏對問題的思考和探索,難以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還會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選擇簡單的地圖,并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問題觀察和分析地圖,使其自主學習和思考問題,從而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這一課時,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覽非洲在世界的位置圖、非洲的地形圖,讓學生思考非洲的地理位置問題,再描繪非洲國家首都的經緯線,發(fā)現非洲主要位于五帶中的熱帶。其次,根據地圖,教師讓學生找尋非洲在地球上的具體方位,并總結非洲的地形特征和風土人情。最后,教師引導學生讀圖,結合非洲地理環(huán)境圖,在掌握非洲地形的基礎上,采用板塊構造學說,對非洲黑種人、經濟商品單一、糧食缺乏的原因進行分析與討論。這樣,教師通過地圖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及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探究中獲得知識,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統(tǒng)一,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由于地理學科綜合性較強,知識點繁多,初中生在課后若沒有對上一堂課的知識點進行復習鞏固,就難以清晰地記憶和掌握知識點。而地圖不僅能在課堂中被應用,還能在課后幫助學生鞏固地理知識。借助地理圖像,將上一堂課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和鞏固,可在無形之中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因此,教師在課后布置任務或作業(yè),讓學生通過“看圖—描圖—填圖”的練習,高效地梳理和鞏固課堂知識,牢記相關的地圖,從而有效保障課堂教學的成果和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在梳理“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的知識內容時,首先,教師指導學生繪制中國地圖,描繪出中國的山、湖泊、河流及平原的形狀,并分別標注相應的名稱;其次,通過繪圖,對課堂所學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后,讓學生在教師提供的圖像上填出相應的知識點;最后,讓學生憑著自己的記憶獨立繪圖,選出優(yōu)秀的作品進行展示。如此一來,不但能幫助學生掌握和鞏固課堂知識,而且能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操作能力,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給教學帶來極大的便利。教師可采用電腦制作導學地圖,并根據教學線索和教材內容設計導學案,將其打印出來,發(fā)放給學生;指導學生在課前、課后進行預習、復習,同時將導學地圖作為考試復習資料,便于學生隨時隨地學習、鞏固地理知識。在課堂教學時,教師也可采用交互的方式展示導學地圖,積極與學生互動,轉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從而增強學生的識圖能力。
總之,將地圖導學模式應用于初中地理教學,不僅符合初中生思維發(fā)展的規(guī)律,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應用地圖,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出探究內容,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制作導學地圖,最終提升初中地理的教學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