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江南大學理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如今,經濟社會的每一個元素和個體都與互聯(lián)網相連(如“互聯(lián)網+政務服務”,“互聯(lián)網+金融”等),當然,高校也不例外。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時候,教師網上授課、學生在線學習、考試、論文答辯、連找工作也在網絡上全部搞定,“互聯(lián)網+”盛行一時?;ヂ?lián)網技術也運用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的各個領域,給高校的教育工作帶來極大的機遇和挑戰(zhàn)。
教育工作應與時俱進,適應互聯(lián)網與社會發(fā)展深度融合的實際。當代大學生都是網絡原住民,我們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運用互聯(lián)網技術,更要學習和運用互聯(lián)網思維。我們要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guī)律,善于運用互聯(lián)網和信息化技術手段開展教育工作,把教育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和網絡技術優(yōu)勢相結合。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信息化發(fā)展對黨的建設的影響,做到網絡發(fā)展到哪里黨的工作就覆蓋到哪里,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改進黨員教育管理、提高群眾工作水平,加強網絡輿論的正面引導[1]?!被ヂ?lián)網是一把雙刃劍,網上內容良莠不齊,網絡輿論的影響有正有負,我們要主動出擊,趨利避害,占領輿論主陣地,倒逼教育工作改進,不斷適應黨中央對高校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不斷提高工作水平,不斷增強工作能力。
開拓網絡宣傳新高地是教育中輿論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及時傳達中央精神,發(fā)布最新動態(tài)、學習材料。這不僅可以提高信息傳播的時效性,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覆蓋面和送達率。一是宣傳內容全滲透,可以在互聯(lián)網平臺上宣傳最新的思想理論和歷史知識,宣傳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等;二是宣傳對象的全滲透,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手機接受宣傳教育,加大互動的力度,拓寬溝通渠道,提升交流質量。
學生逐漸以“00后”為主體,他們是互聯(lián)網的原住民,對互聯(lián)網的依賴性非常強,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工作必須適應新變化,主動利用互聯(lián)網優(yōu)化教育方式。合理利用新媒體,完全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來推進新時期學生教育管理,實現(xiàn)由固定課堂向移動課堂的延伸,有利于學生充分利用彈性時間學習,有利于解決高年級學生在實習離校階段教育管理的難題。
(1)傳統(tǒng)教育的平臺較為單一,形式也比較簡單陳舊,時效性不強。所以新時代宣傳中網絡媒體平臺的使用也就變得越來越廣泛,傳統(tǒng)的宣傳形式多以報刊形式為主,在時效性方面存在很大問題。且在傳統(tǒng)的宣傳平臺中,缺少互通交流,信息的反饋并不及時。
(2)對于學生寒暑假、畢業(yè)年級外出實習等情況,學生缺乏有效途徑參與到教育管理中來,在畢業(yè)年級學生的管理教育方面存在各種亟待解決的問題。
(3)教育學習內容較為單一,缺乏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不能深入的探究、分析及解決問題,不利于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實效性。
教育工作應與時俱進,適應互聯(lián)網與社會發(fā)展深度融合的實際。當代大學生都是網絡原住民,我們高校在工作中要運用互聯(lián)網技術,更要學習和運用互聯(lián)網思維。我們要科學認識互聯(lián)網的傳播規(guī)律,善于運用新媒體技術手段開展工作,把教育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和新媒體技術優(yōu)勢相結合。在這種背景下,許多高校審時度勢,主動開辟專門的公眾號,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方法及手段,增強教育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本文以某微信公眾號為例,從模塊設置、學生的教育和管理等方面進行具體介紹。
按照學思踐悟的要求,公眾號設置了“致于學”,“勤于思”,“力于行”三個一級欄目。傳播科學理論,做宣傳思想的“新窗口”。一級欄目“致于學”著力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下設了三個二級欄目。其中,“平語近人”欄目,宣傳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尤其是有關教育的重要論述[3];“重要制度”欄目,提供了高校在學生管理等方面的重要規(guī)章制度;“黨建知識”欄目,介紹提供黨的基本知識、以故事形式講述黨的歷史或人物;總之,是要吸引大眾,教育是面向所有大學生的,沒有那么神秘,只要學生愿意,就可以來學習來受教育。記錄學生學習實踐,做服務學生的“微平臺”。一級欄目“勤于思”,“力于行”都有記錄學生學習實踐的功能?!皥F日活動”展示學生班團集中學習、過組織生活、交納團費,志愿服務等活動。總之,各個支部在團員教育中率領所屬成員在學習實踐中比學趕超。服務學院學生工作,做聯(lián)系群眾的“新橋梁”。一級欄目“勤于思”,“力于行”也有服務學生工作的功能,設有另外幾個欄目。其中“榜樣風采”欄目,反映學生在實踐工作發(fā)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學有所獲”欄目,具體反映師生在政治學習、受到教育及調查研究中的所思所想所獲;“他山之石”欄目則搜索全國各高校在學生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為提升學生工作水平服務。公眾號要向師生展示出大家應有的風骨,應發(fā)揮的作用,做好橋梁,接受監(jiān)督。
第一,實現(xiàn)線上全覆蓋。學院所有學生都及時關注微信公眾號,不受空間、時間限制,隨時進行碎片化學習,尤其離開學校在外實習求職的學生,也能及時接受教育,學院和學生黨員始終保持著聯(lián)系,打造永不停課的“掌上課堂”。
第二,及時推送時政新聞。要符合師生所盼,師生對黨中央真心擁護,而對黨的科學理論不了解甚多,就是用創(chuàng)新的方法和手段把理論的關鍵詞、習大大的金句送到黨員手邊,打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摒棄互聯(lián)網時代中消極的、負面的思想,傳遞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4]。
第三,內容要符合群眾所需,要讓學生感受周圍榜樣的力量,把身邊的優(yōu)秀學生、身邊的組織活動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出來,同學們以之為參照努力達到要求也能進步。
第四,建立“寫基層,基層寫”的制度。從面上找選題,從基層找答案。要營造“寫群眾,群眾寫”的氛圍,比如我們每個班團組織都可以投稿新聞,每人都有機會在公眾號上發(fā)聲。
發(fā)揮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構建網絡教育陣地,是新形勢新時代下“互聯(lián)網+”工作要求的重要內容,要提高高校育人的水平和質量,增強高校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5],以互聯(lián)網線上平臺和線下育人相結合的形式,打造高校育人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