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
今天你憤怒了嗎? 回想一下,很多時候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憤怒實在是太常見了。那你有沒有自省過,我們最容易對誰發(fā)火?
首先,我們易對最親近的人發(fā)脾氣,而且關系越親近,越無所顧忌。
有一天,孩子在屋里拋球玩,不小心碰到天花板上蓮花形吊燈的玻璃葉片,葉片落地瞬間摔個七零八碎。爸爸聽到聲響跑過來,頓時怒目圓瞪,一把奪過孩子手里的球,咆哮道:“你究竟在做什么?!不許玩了!”孩子嚇得不知所措。事后,我問他爸:“如果你的同事來家里做客,和孩子做游戲,不小心弄壞了你的吊燈,你也會這樣大吼嗎?”他沒有回答我。
我解釋說:“我想你難過和遺憾的情緒應該大于憤怒,而且你會故作輕松地安慰同事——沒關系的,不用放在心上;另一個聲音也會說服自己——壞了就壞了,‘碎碎平安。對不對?下次想對孩子發(fā)火時,你可以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是朋友、同事做了這樣的事,你會如何反應?”
其次,我們很容易對陌生人發(fā)怒?;诨ハ嗖徽J識,我們傾向于將陌生人的行為解讀為是針對“我”的,于是立馬汗毛豎起,擺出一副本人也不是好欺負的架勢?!奥放Y”是典型的與陌生人互動時情緒的肆意宣泄。駕駛時的環(huán)境滿足了讓人爆發(fā)憤怒情緒的很多條件:一方面,開車時人的情緒狀態(tài)是中度或高度緊張的,即便前方車輛一個簡單的變道不打燈行為,都可以向駕駛人釋放出“對方威脅了我的生命安全”這樣的信號;另一方面,大家都坐在自己車內,無法了解對方的狀態(tài),也缺乏任何有效溝通,我們的“小我”就會演化出很多判斷:“這人懂不懂開車啊,上路簡直就是害人害己!”
接下來的慣常劇本很有可能是這樣的:你怒氣沖沖地追上這輛車,搖下車窗,對其一番言語攻擊,之后一腳油門把對方甩在后面,那時心情才覺爽快幾分。
當然,故事也可能會有另一個腳本:你怒氣沖沖地追上這輛車,看到駕車的是你的鄰居,且是你孩子同學的媽媽,對方似乎已經意識到自己剛才忘了打燈,主動搖下車窗,笑瞇瞇且謙恭地跟你打招呼。你那一沖而上的怒氣,瞬間煙消云散了。
這讓我想起《莊子·山木》里記載的一個故事。河中有兩條船,其中一條是空船,碰撞過來,這個時候即使是心胸很狹隘的人也不會發(fā)怒。但如果有個人在那條船上,那就一定會引來大聲呵斥,如果對方不回應,那很可能導致罵聲不絕。
都知道憤怒的情緒對泄憤者和被泄憤者都不好,那我們該怎么辦?對待憤怒更好的方式是看到憤怒的源頭,搞清楚憤怒背后有哪些根深蒂固、原本深以為然的信念。所有發(fā)泄憤怒的人,都有一顆受傷的心。如果這顆受傷的心能被看見、被探尋,憤怒就會自然化解。
回想一下,每次你感到憤怒,背后總是有一個包括“應該/ 不應該”與“必須”的深層信念,例如,他“不應該”用這種語氣和我說話,他“不應該”懷疑我的人品,等等。找到你思想中這些憤怒的根源,接著反躬自問,質疑這些我們習以為常、不假思索的信念。
通過對憤怒情緒背后信念的刨根究底,你會發(fā)現(xiàn)之前義正詞嚴的那些想法都會松動,甚至轟然倒塌。那么,還有必要生氣嗎?
(摘自《世界博覽》2021 年第10 期,張云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