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范小春,王 帥,韋 林
(南充市中醫(yī)醫(yī)院骨傷科,四川 南充 637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又稱腰椎纖維環(huán)破裂癥,是和椎間盤退變、發(fā)育異常、損傷等因素相關的綜合征,患病年齡多在20~50歲,患病率高達90%[1]。坐骨神經痛是坐骨神經通路上的疼痛癥狀群,嚴重者可出現(xiàn)患肢肌萎縮及跛行[2]。中醫(yī)學并無坐骨神經痛的明確記載,根據臨床表現(xiàn)可歸屬“痹癥”“腰腿痛”“腿股風”等范疇[3]。中醫(yī)認為“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氣血瘀滯、痰瘀內阻或筋骨肌肉失于濡養(yǎng)等均可導致疼痛[4]。此外,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yǎng),可致肢體萎廢不用[5]。中醫(yī)常采用針刺、艾灸、推拿等多種方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本研究旨在觀察電熱針灸拔罐聯(lián)合中頻脈沖治療LDH伴坐骨神經痛患者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58例LDH伴坐骨神經痛患者為觀察對象。將入選患者按就診順序編號后,通過抽簽法隨機分為聯(lián)合組和對照組,每組各79例。聯(lián)合組:男47例,女32例;平均年齡(47.25±5.73)歲;平均病程(10.87±2.49)個月;L3~4椎間盤突出6例,L4~5椎間盤突出40例,L5~S1椎間盤突出33例。對照組:男45例,女34例;平均年齡(47.78±6.12)歲;平均病程(10.65±3.16)個月;L3~4椎間盤突出5例,L4~5椎間盤突出39例,L5~S1椎間盤突出3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入選者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腰椎間盤突出神經根病診療指南》制定[6],主要癥狀為腰部疼痛活動受限和下肢坐骨神經循行區(qū)域有放射痛,重者翻身困難臥床不起;直腿抬高加強試驗陽性或屈頸試驗陽性;腰椎CT或MRI檢查提示腰椎間盤突出。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針灸治療學》[7]中足少陽經證、足太陽經證疼痛循經辨證標準。主癥:腰部、臀部、大腿后側、小腿外側和后側及足外側出現(xiàn)放射痛。足少陽經證:小腿外側以疼痛或麻木為主,次癥為足背外側麻木、拇趾背伸肌力減弱。足太陽經證:小腿后側以疼痛麻木為主,次癥為足底麻木、拇趾跖屈肌力減弱。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年齡18~70歲;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半年內接受過腰椎間盤手術治療或近4周內接受過針灸、拔罐或中頻電療者;其他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如干性坐骨神經痛;合并腰椎結核、馬尾腫瘤、腰骶神經根炎、椎體轉移癌、腰椎管狹窄癥等;伴有嚴重風濕性疾病患者;伴有肝、腎、心腦血管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者;妊娠和哺乳期女性;有暈針史或患精神病者;治療部位皮膚有破損、潰瘍、感染者。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予中頻脈沖治療,參考《針灸治療學》[7]的循經選穴法,主穴取命門、大腸俞,配穴取關元、昆侖、委中、承山,必要時再配腰眼等穴。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或側臥位,將中頻脈沖整體治療儀(型號LHZT-10400) 接通電源并開機,對輸出通道進行局部消毒后,將電極置于相應病灶和穴位上,用沙袋和彈力繃帶固定。參數設置:4A2C,調制頻率為1~10 Hz,中速,矩形波,力度為強度。治療量:首次將儀器調至6~8檔,然后微調至患者最大耐受量為宜。每組治療15 min,2組/次,1次/d,5次/周,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2.2 聯(lián)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電熱針灸拔罐治療,穴位選擇參考《經絡腧穴學》[8],選取病變椎間盤上、下各1椎間兩側的夾脊穴、阿是穴,患側環(huán)中穴、秩邊、環(huán)跳、殷門、承扶、陽陵泉、委中、風市、承山,雙側腎俞、大腸俞。操作方法:對所選穴位局部消毒后使用華佗牌無菌針,直刺進針,得氣后,將溫熱電針綜合治療儀(型號HB-WZ6)的8個輸出電針夾分別與雙側腎俞穴、秩邊穴、環(huán)跳穴、殷門穴、承扶穴、陽陵泉穴和委中穴的針灸針連接,調節(jié)對應電位器、輸出脈沖和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宜,患者癥狀以疼痛為主者選連續(xù)波,以麻木為主者選疏密波,按溫針加熱鍵加熱針灸針。留針30 min后起針,然后在患者腎俞、大腸俞、秩邊、環(huán)跳、殷門、承扶、陽陵泉、委中、風市、承山穴處拔罐,留罐10 min。1次/d,5次/周,10次為1個療程,共計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癥狀綜合積分:治療前后采用腰腿痛評價量表[9]對患者的癥狀、體征及生活工作能力進行評分,得分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或能力越弱。疼痛程度:治療前后采用簡易麥吉爾疼痛問卷[10]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問卷主要由視覺模擬評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現(xiàn)時疼痛指數(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和疼痛指數(Pain Rating Index,PRI)三個部分組成,分數越高代表痛感越強。運動功能:治療前后分別記錄兩組患者腰椎關節(jié)活動度改善情況,并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11]對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改善情況進行評價。炎癥因子水平: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取上清,檢測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和β-內啡肽(β-endorpin,β-EP)水平。
1.4 療效標準 《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12]制定。治愈:治療后患者自覺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可恢復正常工作,直腿抬高試驗陰性(達85°左右);顯效:治療后患者自覺癥狀大部分消失,可基本恢復工作,直腿抬高試驗可接近70°;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部分消失,可擔任較輕工作,腰部活動輕度受限,直腿抬高試驗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癥狀和體征均無改善,不能勝任任何工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聯(lián)合組總有效率為92.41%高于對照組的78.4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綜合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癥狀體征積分及總積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聯(lián)合組各項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綜合積分比較(分)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VAS、PPI、PRI及McGill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聯(lián)合組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分)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功能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腰椎關節(jié)前屈度、后伸度和Fugl-Meyer得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聯(lián)合組腰椎關節(jié)前屈度、后伸度和Fugl-Meyer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功能比較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療前,β-EP水平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聯(lián)合組IL-6、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β-EP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坐骨神經痛是LDH的典型癥狀,該病纏綿難愈、復發(fā)率高,且發(fā)病率整體呈升高趨勢[13]。中醫(yī)認為本病主要有內因和外因兩大類,腰為腎之府,內因多與腎虧體虛有關,年老體衰、久病體虛、過度勞損、房事不節(jié)、情志過極等因素皆可致腎氣不足,導致腰府筋骨、筋脈失于濡養(yǎng),誘發(fā)腰腿疼痛等癥狀;外因一方面與風寒濕邪侵襲有關,如久居濕地,或冒雨著涼,或勞作汗出當風而衣裹冷濕等,使邪氣乘虛而入、痹阻于腰,腰腿部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而致痹痛;一方面責之外傷,腰椎乃機體最大的負重節(jié)段,當腰部勞作太過,或長期體位不正,或跌撲閃挫,使皮肉筋脈受損、血溢脈外,日久氣滯血瘀,氣血運行不暢而致疼痛[4]。
本研究應用電熱針灸拔罐聯(lián)合中頻脈沖治療LDH伴坐骨神經痛,療效較好,患者綜合癥狀、疼痛程度和運動功能均得到明顯改善。分析原因,中頻脈沖電治療通過電流刺激引起局部神經肌肉的收縮,進而改善突出的髓核與神經根的位置關系,達到止痛效果;同時可改變坐骨神經通路上相關穴位的局部電位差,沿經絡傳導電刺激,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目的;此外,電刺激還可增大淋巴管徑、擴張局部血管,進而加速局部淋巴液回流并改善血液循環(huán),起到消除神經纖維和組織間的水腫、炎癥及松解黏連的作用。董巍[14]和王清蓮[15]研究證實中頻脈沖電治療對LDH有積極作用,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為進一步提高療效,本研究選取夾脊穴、阿是穴、患側環(huán)中穴、秩邊、環(huán)跳、殷門、承扶、陽陵泉、委中、風市、承山,雙側腎俞、大腸俞在中頻脈沖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電熱針灸拔罐。針刺雙側腎俞穴可壯腰益腎;夾脊穴、環(huán)中穴、大腸俞和阿是穴等可直達病灶,刺之可疏通局部經絡之氣,經通則痛定;秩邊、環(huán)跳、殷門、承扶等穴均處于坐骨神經通路區(qū)域,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坐骨神經痛等疾病,刺之可疏通經絡、活血止痛;陽陵泉為八會穴之筋會,刺之可行血祛瘀、疏肝理氣、通絡止痛;“腰背委中求”,委中穴是治療腰背疼痛之要穴,有舒筋通絡、散瘀活血之功;風市穴為治療風邪之要穴,刺之可運化水濕、活血痛絡止痛;承山穴為治小腿痙攣、腿部轉筋的常用效穴,可運化水濕、固化脾土,主治腰背痛、腰腿痛、小腿肚抽筋等癥。溫熱電針可使溫熱感透達腧穴深部,增強溫經通絡、益腎壯腰之效。電熱針灸后予拔罐,溫經散寒、祛風除濕,可促進病灶處血液循環(huán),緩解疼痛,提高患者運動功能。電熱針灸與拔罐相輔相成,諸穴遠近相配,風邪得祛,舒筋通絡,氣血通暢,疼痛自消。
有研究顯示,部分患者椎間盤未發(fā)生相關病變,確有明顯坐骨神經痛相關癥狀,手術時發(fā)現(xiàn)患者受累的神經根存在明顯炎癥和水腫,說明坐骨神經痛與炎癥反應關系密切[16-18]。本研究兩組患者IL-6、TNF-α、β-EP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且聯(lián)合組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電熱針灸拔罐聯(lián)合中頻脈沖可顯著抑制LDH伴坐骨神經痛患者血清炎癥反應。分析原因,中頻脈沖電刺激可能促進組織分泌β-EP,從而緩解炎癥反應,達到止痛效果;電熱針灸拔罐可疏通經絡、活血止痛,風市和承山穴等有運化水濕之效,針刺之可消除局部病灶水腫、炎癥反應,緩解組織粘連[19-20]。
綜上所述,電熱針灸拔罐聯(lián)合中頻脈沖治療LDH伴坐骨神經痛可有效改善患者綜合癥狀、疼痛程度和運動功能,抑制炎癥反應,臨床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