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清智 李彩勤
(山西中醫(yī)藥大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山西 太原 030000)
失眠是指在合適的睡眠機會和特定的睡眠環(huán)境下仍對睡眠時間和(或)質量感到不滿足,并且對日間工作、生活造成影響的一種主觀感受[1],主要表現(xiàn)為睡眠質量降低、時間減少、深度不足,易疲勞,體力和精力恢復慢等,同時長時間的睡眠不足或不良還會導致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降低、免疫功能下降,導致高血壓、冠心病、焦慮、抑郁等發(fā)病率升高,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導致其生活質量下降[2]。2018年《中國睡眠診療現(xiàn)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睡眠障礙人群占總人口的40%,而積極就診治療的患者卻不足2%[3]。目前,臨床上治療失眠主要依靠催眠藥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睡眠狀況,但副作用大,部分患者療效不理想。中醫(yī)學對失眠的研究歷史悠久,早在《靈樞·營衛(wèi)生會》中即有睡眠生理規(guī)律的論述,歷代醫(yī)家又各有發(fā)揮。本研究采用中醫(yī)平衡療法治療慢性失眠60例,并與右佐匹克隆片治療6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6月—2021年1月河北省中醫(yī)院失眠門診就診的慢性失眠患者12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齡21~64歲,平均(41.29±11.14)歲;病程3個月~8年,平均(2.03±0.97)年。對照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齡22~63歲,平均(41.58±11.03)歲;病程3個月~8年,平均(2.07±0.81)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納入標準 符合《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2017版)》[4]中慢性失眠的診斷標準,病程≥3個月;年齡≥18歲,<65歲;神志清醒;入組前經(jīng)過充分溝通,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哺乳期或妊娠期患者;患有癲癇等精神疾病,或其他疾病不能配合治療者;有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合并惡性腫瘤、心理疾患、帕金森病等疾病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合并器質性病變;其他原因如精神疾患、外科手術及其他軀體疾病等所致的繼發(fā)性失眠;有交流障礙者。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予平衡療法。藥物組成:山茱萸10 g,玄參10 g,五味子6 g,當歸10 g,甘草10 g,炒白芍20 g,煅磁石15 g,煅龍骨30 g,炒酸棗仁20 g,刺五加10 g,丹參20 g,合歡皮10 g。脾胃虛弱者加黨參15 g、黃芪20 g、茯苓15 g、白術12 g;食積者加炒麥芽15 g、炒萊菔子10 g;肝氣郁滯者加香附、郁金各10 g;肝郁化火者加牡丹皮、梔子各10 g,燈心草6 g;兼有痰濕者加石菖蒲、遠志各10 g;兼瘀血證者加紅花6 g、姜黃10 g等。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飯后溫服。
1.3.2 對照組 予右佐匹克隆片(江蘇天士力帝益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069)1.5~3 mg,晚上睡前服用1次。
1.3.3 療程 2組均治療4周后統(tǒng)計療效。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2組治療前后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SQI)[5]評分變化。包括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等7個方面18個條目,總分范圍為0~21分,評分越高表明睡眠質量越差。②隨訪臨床控制患者停藥2周后復發(fā)情況。復發(fā)標準:入睡時間>30 min和(或)睡眠時間<6 h。
1.5 療效標準 臨床控制:療效指數(shù)≥90%,睡眠時間恢復正常或夜間睡眠總時間>6 h,醒后無不適感;顯效:70%≤療效指數(shù)<90%,總睡眠時間增加3 h以上但不足6 h;有效:30%≤療效指數(shù)<70%,總睡眠時間增加不足3 h;無效:療效指數(shù)<30%,睡眠時間無明顯改善。以PSQI總分計算療效指數(shù)。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PSQI總分-治療后PSQI總分)/治療前PSQI總分×100%[5]。
2.1 2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 分,
由表1可見,治療后2組PSQI各項評分及總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由表2可見,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2組復發(fā)率比較 見表3。
表3 2組復發(fā)率比較 例(%)
由表3可見,2組總復發(fā)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低于對照組。
失眠屬中醫(yī)學“不寐”“不得臥”“不得眠”等范疇。中醫(yī)學對慢性失眠發(fā)病機制的認識有陰陽學說、衛(wèi)氣運行學說、神主學說等[12]。《靈樞·口問》載“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從陰陽消長角度闡釋了人的睡眠與覺醒規(guī)律,即陽入于陰則寐,日間陽出于陰則寤?!鹅`樞·大惑論》言:“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薄鹅`樞·邪客》云:“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wèi)氣獨衛(wèi)其外,行于陽,不得入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毙l(wèi)氣為陽,營血為陰,衛(wèi)氣不固,營血不守,臟腑氣血陰陽失調,陽不入陰,心神失養(yǎng),神不守舍,則失眠。任何因素或臟腑病變影響到人體氣血陰陽平衡均會導致不寐。如內傷情志,氣機內郁,肝火擾心,虛陽外浮,心神浮越而不寐;飲食勞倦,脾虛健運,胃失和降,水濕內停,痰飲留滯,氣機升降失調,陰陽之路隔絕,陰陽不交而不寐;長期虛耗,腎精虧虛,腎水難斂相火,陰陽失交,心神不安而失眠。由此可見,慢性失眠的病位在心,與肝、脾、腎等臟腑密切相關,氣血陰陽運行失衡為發(fā)病的關鍵,治宜平衡臟腑氣血陰陽,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本研究藥用山茱萸、玄參補腎養(yǎng)肝,滋陰抑火,為君藥;輔以當歸、炒白芍、丹參養(yǎng)血柔肝,清心除煩;炒酸棗仁養(yǎng)血生津,寧心安神;五味子補腎,寧心安神;煅磁石、煅龍骨平肝潛陽,養(yǎng)腎益精,鎮(zhèn)驚安神;合歡皮解郁安神;刺五加益氣健脾,補腎安神;甘草調和諸藥。脾胃虛弱者加黨參補中益氣,生津止渴;黃芪補中益氣;白術、茯苓益氣健脾除濕,茯苓兼寧心安神,四藥合用益氣健脾之力佳。食積者加炒麥芽行氣消食,健脾開胃;炒萊菔子消食除脹,兩者共奏消食導滯之功。肝郁氣滯者加香附、郁金行氣疏肝解郁。肝郁化火者加牡丹皮清熱涼血;梔子、燈心草清心降火除煩。兼有痰濕者加石菖蒲、遠志豁痰開竅,寧心安神。兼有瘀血者加紅花活血散瘀;姜黃行氣破瘀。諸藥合用,滋陰補腎,養(yǎng)血柔肝,調暢氣機,使心腎相交,陰陽平衡,神寧眠安?,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五味子總木脂素、五味子甲素及五味子醚提取物等具有鎮(zhèn)靜、催眠作用[13]。刺五加含有多種苷類、黃酮類、多糖等成分,能改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調節(jié)大腦皮層的興奮-抑制過程,發(fā)揮鎮(zhèn)靜、催眠作用,還可通過抑制腦內5-羥色胺能神經(jīng)元興奮性,減少5- 羥色胺釋放,發(fā)揮促進睡眠作用[14]。酸棗仁提取物可引起覺醒減少,睡眠增多[15],酸棗仁中多種活性成分可通過影響5-羥色胺、γ-氨基丁酸、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經(jīng)遞質發(fā)揮鎮(zhèn)靜催眠、抗焦慮抑郁作用[16]。酸棗仁、遠志藥對中提取的總黃酮和總皂苷可通過調控腦組織中神經(jīng)遞質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γ-氨基丁酸、多巴胺的分泌和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的生物合成從而發(fā)揮鎮(zhèn)靜、安神作用[17]。山茱萸的環(huán)烯醚萜苷類成分可能通過對羥色胺系統(tǒng)和氨基丁酸神經(jīng)元的修飾而發(fā)揮鎮(zhèn)靜催眠作用[18]。
PSQI簡單易用,是目前睡眠障礙測量最常用的工具。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PSQI各項評分及總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中醫(yī)平衡療法能夠調整臟腑功能,使陰陽平衡,心腎相交,氣血運行有序,治療慢性失眠臨床療效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