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
摘 ?要:語文是教學的基礎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和人生發(fā)展的基礎。掌握語文這一交際、表情達意的工具,培養(yǎng)學生熟練的運用語言,順利的參與交際活動,并能將語文課程的學習推廣到其他學科,這體現(xiàn)了其工具性特點;在此過程中,通過潛移默化的閱讀和寫作熏陶,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這體現(xiàn)了其人文性特點。教師要從細微處做到兩者的統(tǒng)一,從平時的課文教學中進行引導,特別是在對于小學生比較難理解的古詩詞教學,將其中蘊含的語言形式和語言所負載的思想、情感、文化等相結合,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和統(tǒng)一。
關鍵詞:古詩詞;工具性;人文性
古詩詞學習對于小學生來說,算是一個難點。一方面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維處于正在發(fā)展的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記憶力也處在最強的階段,因此朗讀和背誦問題不大,但死記硬背的后果只會導致思維記憶混亂;另一方面小學生理解內容和感情的能力不高,古詩詞一般簡短,作者或借物或借景喻情,這對于小學生理解來說是最大的難點,教師要把握好古詩詞的特殊性。
一、古詩詞中所蘊含的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一)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是指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更是體現(xiàn)在要教給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的思維。早期的詩原本和歌就是一體的,可以直接呤唱的,這也就是詩樂一體的說法,因此古詩詞是具有文字和歌曲相結合的特點,文詞優(yōu)美、聲韻和諧。相比起直接的說話交流,有韻腳和節(jié)奏的古詩詞對于孩童語言能力的學習起到很大作用,嬰幼兒在說話初期,也會更偏重于對有歌曲強調的兒歌和詩詞更感興趣,因此學習古詩詞對于還處于語言表達能力不太強的小學生來說是很好的鍛煉機會,是培養(yǎng)他們靈活運用語言的有利工具。除此之外,語文學科本身就是學習其他學科和促進人生發(fā)展的基礎,通過語文教學能潛移默化培養(yǎng)和運用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的思維,例如在《題西林壁》當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詩句,其中所蘊含的意義在于,不能孤立的片面的看問題,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這個事物。這個觀點,同后期數(shù)學學科的三視圖教學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教育了學生全面看待問題的思維。
(二)人文性簡單的來說是指在教學中對學生人生價值觀的有正確的指向和培養(yǎng)。經(jīng)典古詩文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最好的載體,我們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中國古典詩詞,蓄積了古代詩人和詞人的智慧、品格和修養(yǎng),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小學是學生樹立和培養(yǎng)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讓孩子在教學中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特有的語言方式、意蘊,了解古人寄予在詩中的情感、精神,對于他們豐富自己的感情,形成自身的個性和審美有很大促進作用。
二、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和統(tǒng)一
(一)教師引導學生欣賞朗誦背誦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要求學生加強對于古詩詞的背誦和朗讀,從語言特點上先進行熟悉,從字句推敲中了解意蘊。古詩詞都有嚴格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行云流水,小學語文教材中,多數(shù)是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頭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應怎樣讀,怎樣把握好語言的節(jié)奏,這需要教師給予很好的指導,通過朗讀和背誦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促進深入理解
中國古詩詞的美妙之處在于,其運用了精煉的語言而達到了生動的意向,營造出作者當時的氛圍,在景物中包含了作者的深厚情感,讓讀者進入遐想之中。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于古詩詞意境的重現(xiàn),加深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教學中可用多種方式來進行引導,或者是語言描繪,或者是圖片音樂展示,讓學生在腦海中把簡短的詩句變成一幅畫卷,這也是一種審美創(chuàng)造。在這樣的想象過程中,一方面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在學生和老師交流的過程中,也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緊密聯(lián)系生活,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悟
中國的古詩詞都來源于詩人的真實生活,能夠體現(xiàn)詩人當時的真實感情。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古詩詞的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氛圍,讓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充滿興趣。賀知章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著名的描寫思鄉(xiāng)情感的詩詞,教師可以結合詩句,引導學生集合現(xiàn)實生活,理解詩詞的寫作佳境?!斑b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保歉?,遍插茱萸,為什么在回想這些舉動時會有思鄉(xiāng)之情呢,原來是重陽節(jié)時的一些傳統(tǒng)習俗,那么你們在重陽節(jié)有沒有去看望老人啊,各地又有什么不同的習俗呢?也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回顧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和優(yōu)良傳統(tǒng)。這樣結合和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經(jīng)歷的回顧,在這過程中,學生可以重拾生活的精彩片段,更好地感悟詩詞意境。
參考文獻:
[1]張志紅.從古詩鑒賞辭典的工具性特點看其使用性[J],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1996
[2]陳建偉.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中國校外教育》,2014.
[3]孫蔓紅.淺談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