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進國,楊 洋
(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0)
茶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時代傳播的價值意義指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中國多元文化、多元族群交融發(fā)展的現實情境中,民族成員表現出了對飲茶的日常需求和風俗延續(xù)以及對于茶文化的自覺傳承,其中茶文化的時代傳播價值集中表征為多元族群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在此意義上,民族成員對茶文化的傳播和弘揚又表現為對多元族群對共同文化的認同和承繼,并在此基礎上構成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全新視域。
文化的定義從廣義來看,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看,其內容指向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總和。作為社會主體在實踐中所創(chuàng)造的表達人與人交往中特定情感、觀念和信仰等的社會文化特征,茶文化以茶作為傳達載體,表征為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其指涉內容廣泛,不僅包括茶作為飲品的起源、發(fā)展與演變,還包括茶葉加工生產的技藝流程,茶具使用的歷史和飲茶習俗的形成以及衍生的一系列包括茶道、茶藝等在內的飲茶禮儀。隨著茶文化的傳播,茶所具有的文化意蘊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據此形塑了社會主體的飲食風尚和民俗風情,成為多元族群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茶文化所內蘊的文化價值凸顯出來,彰顯為具有民族性的發(fā)展特點、區(qū)域性的發(fā)展態(tài)勢,集中表征為其社會功能的現實展演。
中國地理形態(tài)復雜、國土廣袤,決定著棲居之上的世居族群的多樣性與其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族群在長期的社會歷史實踐場域中交流交往交融,從而形塑了多元族群交融空間中的文化態(tài)勢,決定了民族主體文化的多元呈現,據此,多元族群形成了具有其民族特點的茶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地域特點和民族特性的茶文化不僅是多元族群文化創(chuàng)造的時代呈現,而且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實具象展演,其本源價值指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從而在意義范疇上厚植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族性意蘊?!耙粋€地區(qū)的民俗或文化,是一定的自然資源環(huán)境及人文環(huán)境中長期形成并傳承的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具有的世代相習的傳統(tǒng)文化現象?!倍嘣迦旱牟栾嬵愋透鳟?,其中包括藏族酥油茶、瑤族打油茶、回族蓋碗茶、蒙古族奶茶、水族罐罐茶、哈尼族土鍋茶、白族三道茶、土家族四道茶,德昂族酸茶……呈現出多元發(fā)展的特點。事實上,歷史上存在著中原茶文化向邊疆民族地區(qū)傳播的背景。茶文化向邊疆地域的傳播使得多元異質族群的融合程度加深,不僅強化了彼此間文化的體驗與認同,而且強化了異質族群的進一步交融,從而為異質族群走向共同體生活提供了歷史機遇。據此,在新時代鑄牢多元族群共同體生活的現實情境中,茶文化時代傳播的價值表證為異質族群對于茶文化的共同體認,其作為民族成員間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介質,成為多元族群實現民族融合與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從而不僅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下基礎,而且構成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語境。
作為文化人類學研究的新視角,文化涵濡指異質文化間接觸且彼此浸潤的結果,這一結果的產生體現為內部的、隱性的、持久的涵化過程,不同于一般意義的表象的、結構性的變化。作為最早將acculturation引入文化研究并將其譯為“涵化”的殷海光,在其著作《中國的文化展望》中論述了文化涵化及其發(fā)生的過程,并定義了涵化的基本內涵:“任何兩個具不同文化的群體甲和乙發(fā)生接觸時,甲可能從乙那里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從甲那里擷取文化要件。當著這兩個文化不斷發(fā)生接觸而擴散時,便是文化交流。文化交流的過程便是濡化(acculturation)。在濡化過程中,主體文化所衍生的種種變化,就是文化變遷?!痹诖?,殷海光所提“涵化”之于“涵濡”,其本質意蘊是相通的,都表征為異質文化間的融合狀態(tài)。共同體意識源發(fā)于多元異質族群共同體生活中的文化適應和體認,據此改變行為主體的生活模式和存在方式,構成了共同體生活對于參與其中的行為主體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表征的規(guī)約和調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涵濡,通過多元異質族群間的交流交往交融的過程,形成了彼此間的文化體驗與認同、情感共通與共感,并在彼此文化浸潤的基礎上形成了交往的基本范式。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涵濡,意為文化涵濡的內在發(fā)生義理對于培植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意義。作為文化交融共生的內在回應,文化涵濡在多元異質族群具象化的文化空間演繹的歷程中,預設著民族成員的價值選擇與身份歸屬。茶文化時代傳播以茶作為載體,不僅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實承載,亦是多元異質族群走向文化共同體的生發(fā)基礎,其精神內核在時代傳播的現實境遇中尤為突顯。由此,在中原向邊域輸出文化的過程中,茶文化不僅逐漸發(fā)展成為多元族群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從生活方式上深刻影響著飲茶民族的價值選擇和生活調適。就茶文化時代傳播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涵濡關系來說,斯賓格勒強調:“每一種文化都與其生發(fā)的空間場域緊密聯系著,進而與生長在那個空間場域中的社會主體緊密聯系著,這種聯系表征為行為主體的情感基礎、價值取向以及文化理念。”進而言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涵濡從文化交融、文化世代承繼以及文化浸潤的歷時性過程中彰顯著文化價值的時代呈現。與此同時,基于共同體意識涵化的社會主體選擇與民族精神培養(yǎng)共同發(fā)展,構成了多元族群行為意識的自覺性。據此,文化涵濡通過對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和思維方式的“涵養(yǎng)”,表達了共同體意識的行為模式、文化理念和思維模式,表征為涵濡之“滋潤、浸漬”的實踐意義,由此也詮釋了“作為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對人的理解、感悟和設定?!?/p>
作為多元異質族群走向共同體生活而提供動力的內在因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發(fā)于多元族群間的有效互動與歷史交融。在文化交融互生的時代境遇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得益于民族主體對于“意義、團結和集體行動”的尋求,由此,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成指向了多元族群文化的交融共演。在新時代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場域中,中華民族共同體表征為多元異質族群和諧共生、交融發(fā)展的基本態(tài)勢,多元異質族群間交融共演的文化、一體走向的價值、緊密結合的經濟凸顯了文化維度的共同體生活建構。
“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茶文化作為特定的文化表征,其承載著多元異質族群在社會交往實踐中所形成的情感要素,交流方式及精神內涵,據此,茶文化傳播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共演指向新時代視閾下通過傳播和弘揚茶文化為進路形塑民族成員的文化共識,強化文化自覺。作為多元族群共享的文化符號,茶文化以多元異質族群共同尋求的文化訴求為外在表達形式,筑牢了各民族達致共識的思想基礎,通過茶文化時代傳播的價值指向、時代弘揚的意義能指以及時代共演的所指,鏈接于多元族群共同體生活的精神全部,從而注解著茶文化傳播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共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