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張光磊
(河北政法職業(yè)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
茶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瑰寶,其不僅是中華兒女的驕傲,更是世界人民的驕傲,它見證著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展現早期人類文明的輝煌歷史,其所具有的深厚內涵對當代教育發(fā)展同樣具有深厚的影響。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與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互通性,都對學生的思想精神層面具有一定的價值作用,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由此可知,茶文化視域下,將“思政元素”融入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教學中不僅可以拓寬英語教學的廣度,還可以延伸英語教學的深度,對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我國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工作的不斷推進,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愈發(fā)重要。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是大學生提高英語素養(yǎng)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生能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敲門磚”。對于非英語專業(yè)的高職院校學生而言,英語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礎課程之一,而在整個大學生生涯中,英語基本上是陪伴他們時間最長的學科之一。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課程思政”理念應運而生。所謂的“課程思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就是:一方面,各任課教師要善于從專業(yè)文化課程內容中尋找、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讓學生可以在學習專業(yè)文化知識的同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禮;另一方面,各任課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有選擇性地將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專業(yè)文化課程內容有效融合,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因此,將“思政元素”融入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教學中同樣也是高職院校貫徹落實“課程思政”理念的重要表現。很多高職院校都積極響應了國家對“課程思政”教育模式的號召,并且試著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英語課程教學中。
中國具有非常豐富的茶文化資源,比如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詩、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其中,茶道、茶精神等茶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哲學資源,對大學生能夠起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傳統(tǒng)的思政元素更偏重于政治,所以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茶文化則不同,其本身具有的哲學教育價值能夠有效彌補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所以從這里就可以看出,茶文化也可以充當“思政元素”的角色。中國茶文化已經發(fā)展了四千多年,而其之所以能夠經過四千多年的沉淀與錘煉而經久不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華民族有效地傳承和弘揚茶文化,使茶文化的薪火代代相傳,從而賦予給中國茶文化經久不衰的生命力。青年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他們也要把自己培養(yǎng)成一名合格的茶文化繼承者、傳承者,使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茶文化財富能延續(xù)下去。
茶文化視域下將“思政元素”融入到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課程教學中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強有力手段。在當前的就業(yè)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不僅要學好專業(yè)文化知識,還要加強自身道德建設,使自己能夠朝著德才兼?zhèn)涞姆较虬l(fā)展。與過去相比,我國越來越重視高職教育,在高職教育工作中投入了越來越多的人力和物力,有效促進了我國高職教育的健康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高職院校每年都會給社會各行業(yè)輸送大批量高職院校畢業(yè)生。但很明顯,雖然高職院校學生的數量逐年遞增,但他們的個人素養(yǎng)、職業(yè)素養(yǎng)卻令人堪憂。這就意味著高職院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較大的問題。為了打破這種人才培養(yǎng)現狀,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開始嘗試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英語課程教學中。但是,茶文化視域下“思政元素”融入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教學現狀不盡人意,還存在幾個問題:
高職院校英語教師作為提供英語教學服務的主體,他們的教學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與過去的教學要求不同,在“課程思政”教育背景下,英語教師不僅要有足夠的英語教學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這樣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英語教學工作中。當然,茶文化作為一種非常有效而且司空見慣的“思政元素”,將茶文化應用到英語教學工作中其實就是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英語教學中的一種選擇、一種手段、一種方式。要想達到這樣的目的,高職英語教師首先應該有較高的茶文化素養(yǎng)。但顯而易見,雖然我國具有數千年的傳統(tǒng)茶文化資源,但茶文化教育并不屬于大眾教育,所以絕大多數高職院校英語教師的茶文化素養(yǎng)并不高。除此以外,多數高職院校也沒有針對這個問題給英語教師提供專門的茶文化教育教學培訓,所以茶文化素養(yǎng)不高已經成為制約“思政元素”融入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
茶文化是我國非常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青年大學生不僅要有學習和傳承茶文化的意識和觀念,同時還要接受茶文化的精神洗禮,使自己能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義務。考慮到茶文化教育并不屬于普通教育,所以如果學校不作為,那么學生就不會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茶文化學習過程中。良好的茶文化學習環(huán)境是激發(fā)學生茶文化學習興趣的基礎,而良好的茶文化學習氛圍的形成離不開學校的有效引導。很多高職院校都未能做好茶文化宣傳工作,導致學生學習茶文化的渠道少之又少。雖然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生完全可以借助于各種網絡工具查找有關茶文化方面的內容,但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絕大多數學生都沒有形成茶文化自主學習意識。學生對茶文化缺乏了解,那么當英語教師將茶文化當成是“思政元素”融入到課堂教學工作中時則很難引起學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那么“思政元素”融入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深化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教學改革不但有利于提高大學生英語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同時也可以強化師生課堂互動、活躍課堂學習氛圍。教育的本質是教書與育人,而在素質教育要求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重點應該放在育人工作中。在建設“地球村”的過程中,英語的作用無可替代。所以,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其要正確看待素質教育與專業(yè)文化教育之間的密切關系,不僅要加大在專業(yè)文化課程教育中的投資力度,更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課程思政”理念,將“思政元素”與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教學有效融合,使學生的專業(yè)文化素養(yǎng)與個人道德素養(yǎng)同步發(fā)展,為社會各界培養(yǎng)出更多德才兼?zhèn)涞木C合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提高社會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滿意度與認可度。
培養(yǎng)終身學習意識是保證教師與青年大學生不與時代脫節(jié)的必然選擇。一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可以從他們的日常行為表現、言談舉止等細節(jié)中反映出來,所以英語教師要為學生樹立良好的茶文化學習榜樣,既要利用業(yè)余時間認真學習茶文化,同時還要把他們對茶文化的見解告訴學生。良好茶文化素養(yǎng)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學校能夠為英語教師提供良好的茶文化學習機會,同時還需要英語教師能從自身做起,借助于慕課、微課等新媒體學習平臺學習茶文化,不斷積累茶文化素材,并選擇性地將其發(fā)展成為“思政元素”,豐富英語課堂教學內容。當然,學生也可以在課堂上與英語教師進行課堂互動,并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與其他學生分享,活躍在課堂上形成良好的茶文化學習氛圍。
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不僅促使很多新教學方法的涌現,比如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等,而且也促進慕課、微課、翻轉課堂、自媒體等各種教學工作的產生。在這種情況下,英語教師應該認識到傳統(tǒng)多媒體教學方式的局限性,并根據“思政元素”融入到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際需要改革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英語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從而更清楚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其次,英語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做到“今日事今日畢”,不能把問題留到明天。無論是思政教育還是英語教育都非常注重日常積累,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從當前茶文化視域下“思政元素”融入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教學現狀來看,茶文化視域下“思政元素”融入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教學現狀不盡人意,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存在影響著英語課程教學的實效性。為提高英語課程教學質量,就必須針對其存在的問題,制定行之有效的解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