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聆匯
摘 要: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有著密切聯(lián)系,集中表現(xiàn)在中國共產黨在兩者之間的互滲關系之中。梳理早期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認識與傳播,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國現(xiàn)代文藝的發(fā)展脈絡和演變邏輯??疾煸缙谖尹h運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對婦女問題上的初步實踐與探索,能夠為當代中國婦女解放帶來更多的歷史啟示。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無產階級文學;婦女解放
探索中國現(xiàn)代文藝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內在關系,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研究的重點領域。在研究這一問題時,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對革命現(xiàn)實和人民文藝的正確判斷。2021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xù)發(fā)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眥1}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邁向了新的發(fā)展形態(tài),對中國當代文藝有了新的召喚,探究早期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艱難道路,對建設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未來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理論的指引與文學方向的確立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成為中國無產階級文藝創(chuàng)作的思想理論武器,承載著改造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歷史使命,同樣無產階級文學也具有馬克思主義文藝特質。
回顧20世紀以來的中國革命歷史,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標志著中國就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民族危亡,中國有識之士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各種救亡運動,但始終沒有找到一條通往人民最終幸福和勝利的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2},幫助早期共產黨人找到了救國救民的良方。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確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方向和發(fā)展道路,然而,這條道路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始終交織著失敗與彷徨。1927年,由于中國共產黨人對革命軍隊領導權認識上的不足,大革命最終宣告失敗,國民黨政府在武力“清共”行動中,一大批共產黨人遭到屠殺,國內政治革命形勢一度轉入低潮。1929年,西方世界爆發(fā)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國家企圖靠對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資源來擺脫困境,帝國主義的剝削行徑迫使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苦掙扎。經濟上的窘迫和政治上的壓迫使中國知識分子普遍感到苦悶,中國的革命道路面臨著“向何處去”的艱難境地。
現(xiàn)實的革命斗爭必定會引發(fā)思想文化上的思考與變革。鄧中夏、惲代英、瞿秋白等早期共產黨人逐漸認清形勢開始宣傳革命文學,鄧中夏強調新文學應該是“驚醒人們使他們有革命的自覺和鼓吹人們使他們有革命的勇氣”。{3}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播使“五四”以來的“文學革命”開始向“革命文學”轉向,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革命文學”主張還不具備無產階級的屬性。1928年開始,一批無產階級革命活動家和從日本留學歸來的青年作家接受了當時蘇聯(lián)的“拉普”和日本“納普”左傾主義思想,認為現(xiàn)實的政治革命形勢嚴峻,只有從無產階級文學入手才能夠推動政治上的持續(xù)革命。因此,圍繞著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主張在當時形成了大討論,有學者認為“蔣光慈《關于革命文學》、李初梨《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成仿吾《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錢杏邨《死去了的阿 Q 時代》、郭沫若《英雄樹》等一系列文章,引起了一場革命文學大論爭”。{4}
在這次論爭中,后期創(chuàng)造社成員李初梨、馮乃超、朱鏡我、彭康等人堅持文藝創(chuàng)作中要體現(xiàn)鮮明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特色,表現(xiàn)出革命戰(zhàn)斗精神。與此同時,由年輕共產黨人蔣光慈、錢杏邨、洪靈菲、孟超等人組成的太陽社,也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明確提出了無產階級文學主張。但是,由于創(chuàng)造社和太陽社過激的左傾情緒,夸大了文學的階級性和工具性,將文學完全等同于政治宣傳,忽視了文學的文藝屬性,另外,倡導者們還全盤否定了“五四”新文學的歷史作用。在此之下,馮乃超發(fā)表了《藝術與社會生活》一文,對魯迅、茅盾、郁達夫等“五四”時期宣揚個性解放的作家們加以批判,認為他們是“社會變革中的落伍者”,“阿Q的時代早已死去”,甚至給魯迅戴上了“封建余孽”的帽子。魯迅面對激進派的文學清算圍剿,在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礎上,聯(lián)系中國社會現(xiàn)實情況發(fā)起了反攻。魯迅一方面肯定了革命文學的倡導,另一方面卻堅決反對文學工具論的觀點,深刻地提出了“一切文藝固是宣傳,而一切宣傳卻并非全是文藝”{5}的觀點,嚴厲地批評了創(chuàng)造社和太陽社否定“五四”個性解放的錯誤看法。
國共兩黨注意到了此次文學論爭,1929年,國民黨為了扼殺無產階級文藝,提出了“三民主義文藝政策”來肅清文壇。中國共產黨則指示創(chuàng)造社和太陽社停止對魯迅等人的圍攻,讓他們團結包括魯迅在內的一切革命愛國人士,共產黨為了對抗國民黨的文化圍剿爭取思想文化陣地,開始考慮建立一個新的進步文藝組織。1930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的協(xié)調和精心組織下,以魯迅為中心的左翼文學作家聯(lián)盟(簡稱“左聯(lián)”)在上海成立。中共中央“文委”書記潘漢年主持“左聯(lián)”成立大會并作了《左翼作家聯(lián)盟的意義及其任務》的發(fā)言,他指出“左聯(lián)”成立的意義有兩點:一是“有計劃的領導發(fā)展中國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二是“透過文學的藝術,實行宣傳與鼓動爭取廣大的民眾走向無產階級斗爭的營壘”,此外,潘漢年強調了“左聯(lián)”的任務有四點:一是運用“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宣傳與斗爭”,二是要“確立中國無產階級的文學運動為理論的指導”,三是“發(fā)展大眾化的理論與實際,作品大眾化應該成為目前運動的中心口號”,四是堅持“自我批評的必要,不論在理論上,作品上,運動的行為上,都需要大家站在整個運動的立場上,經常不斷的執(zhí)行自我批判”。{6}會議上帶有馬克思主義階級論的文藝創(chuàng)作方法也被寫在了“左聯(lián)”的理論綱領中:“我們的藝術是反對封建階級的,反資產階級的,又反對‘失掉了社會地位的小資產階級的傾向。我們不能不援助而且從事無產階級藝術的產生。”{7}1931年11月,“左聯(lián)”執(zhí)委會決議通過《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其中明確提出文藝創(chuàng)作在“方法上,作家必須從無產階級的觀點,從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來觀察,來描寫。作家必須成為一個唯物的辯證法論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作家、指導者和批評家,必須現(xiàn)在就開始這方面的艱苦勤勞的學習?!眥8}從這一系列任務綱領和文藝政策來看,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作為工作指南,中國無產階級文學是以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為出發(fā)點,當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要結合民主革命來講述,文藝作品要站在廣大無產階級的立場。這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作為思想基礎,從此正式拉開了無產階級文學實踐的序幕。
二、理論的廣泛傳播與文學的政治啟蒙
中國共產黨是傳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先鋒隊和主力軍。俄國十月革命以后,李大釗、陳獨秀等早期共產黨人最先選擇宣傳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拔逅摹币院螅瑐鞑ヱR克思主義的論著開始出現(xiàn),“李大釗、陳獨秀、李達、李漢俊、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譚秋、鄧中夏、何孟雄、高君宇、王盡美、鄧恩銘等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開始在工人群眾中宣傳馬克思主義”。{9}“左聯(lián)”時期,中國共產黨大量翻譯并傳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郭沫若翻譯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神圣家族》等馬克思主義著作,并“運用辯證唯物論來研究中國思想的發(fā)展,中國社會的發(fā)展”。{10}瞿秋白翻譯了俄文《列寧主義概述》等理論著作,此外,撰寫了《馬克思恩格斯和文學上的現(xiàn)實主義》《關于列寧論托爾斯泰兩篇文章的注解》等文章,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思想作了詳細地闡釋。瞿秋白還運用馬克思唯物史觀寫了《國法學與勞動政府》《實驗主義者與革命哲學》等文,批判和指導社會革命現(xiàn)實。除此之外,朱鏡我、王學文、鄧初民、吳亮平等人也大量翻譯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相關思想論著及論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主潮,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批判現(xiàn)存的文學作品,成為當時最有力的文學批評方法?!蚌那锇住遏斞鸽s感選集·序言》,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白莽作<孩兒塔>序》等序跋,茅盾《徐志摩論》等作家論,胡風《林語堂論》等作家作品評論,周揚、馮雪峰關于革命現(xiàn)實主義理論的探討,錢杏邨關于現(xiàn)代小品文的研究等,都是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來總結中國新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經驗的嘗試,對這一時期及以后的創(chuàng)作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眥11}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聯(lián)”除了譯介大量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著,還創(chuàng)辦了大量期刊雜志,形成了無產階級文學陣地?!白舐?lián)”成立前,共產黨人先后創(chuàng)辦了《創(chuàng)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陽月刊》雜志。1930年以后,國民黨開始查禁無產階級刊物,《大眾文藝》《萌芽》《拓荒者》等進步期刊被查封。為了傳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強化共產黨人和廣大民眾的無產階級革命意識,“左聯(lián)”成立后,“先后創(chuàng)辦了《文藝講座》《巴爾底山》《前哨·文學導報》《北斗》《十字街頭》等40多種刊物”,{12}為無產階級革命和文藝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廣泛的話語空間。“五四”新文學確立了“人的文學”“平民的文學”的現(xiàn)代觀念,“個性解放”將文學從“文以載道”的傳統(tǒng)觀念中解救出來。而到了“左聯(lián)”時期,無產階級文學成為了時代文學主潮,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深入到文學發(fā)展內部,文學觀念與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新的轉折。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之一,具體指的是文學是人的活動,文學活動是人(主體)對世界(客體)的認識,強調的是文學要反映現(xiàn)實生活,同時,階級斗爭觀點認為“只有政治斗爭才能解決革命的根本問題”。由此,無產階級文學的立場是文藝要為民主革命服務,要反映勞動階層的社會生活,在這一思想前提下,魯迅、茅盾、瞿秋白、馮雪峰、周揚、胡風等理論家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識和分析解決文學問題,其中,魯迅對于文學觀念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中國化實踐具有典范意義。魯迅在“左聯(lián)”成立之后,翻譯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論著,在論爭與學習中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觀,發(fā)表了諸多文學理論文章,如《革命時代的文學》《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上海文藝之一瞥》《論現(xiàn)在我們的文學運動》《拿來主義》《幫忙的文學與幫閑文學》等。學者劉中樹概括其思想來源主要是“以普列漢諾夫、盧那察爾斯基的理論為基礎,接受俄羅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文藝領域內的黨底政策》的基本內容,聯(lián)系中國的實際進行思考形成自己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具體主張和理論體系”。{13}另外,魯迅不贊成當時文學中的功利性極左傾向,反對文學只為宣揚服務于無產階級革命政治,他指出“用階級性代替、抹殺文學的‘個性及其他特性,是對‘唯物史觀的‘糟糕透頂?shù)耐崆?。{14}可以說,魯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是十分深刻和準確的,其思想的獨特性既是對五四文學傳統(tǒng)的繼承,同時又是對革命歷史任務的超越,為馬克思主義文學實踐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形成與發(fā)展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實踐有著天然聯(lián)系,文藝創(chuàng)作也帶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政治傾向,這引起了來自不同文學觀念作家的非議,比如左翼作家與“新月派”作家的論爭,梁實秋主張以人性的普遍論反對階級論,他在《文學是有階級性的嗎?》一文中指出,工人、農民與資本家在人性方面并無二樣,表現(xiàn)在對生命的追求、對愛的渴望都有共同的人性,他認為“人生有許多方面都是超階級的”,文學不應受“階級的約束”。{15}另外,左翼作家與“第三種人”、“自由人”的論爭中,胡秋原、蘇汶同樣反對文學的政治化、功利化傾向。當無產階級文學與政治高度相連的時候,我們要以革命歷史的演進邏輯去看待文學與政治的關系,“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從來就不是一種單純的學術史,而是一種革命史、政治史和思想史。這不僅是因為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思想、人生道路以及作品的內容與中國現(xiàn)代社會的進程緊密相關,而且也是文學史寫作者的文學價值觀強烈地參與其中的緣故。因此,在這樣一種內外思想環(huán)境中,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進行單一的學術評價是很難實現(xiàn)的。”{16}對待三十年代無產階級文學政治化傾向,我們要回到當時的社會文化歷史現(xiàn)場,在“20世紀中國社會積貧積弱的歷史語境下,文藝的政治化并不是作家、政黨單方面的選擇或強制,而是民族境遇、歷史條件、社會思潮、創(chuàng)作風格共同作用的結果?;蛘哒f,中國的作家、藝術家是在尋找改造舊中國、建設新中國的道路上與中國共產黨相遇,認可其執(zhí)政理念和施政綱領,并自覺接受其領導的”。{17}
三、理論的性別實踐與婦女解放
辛亥革命以后,民國政府成立,婦女解放和啟蒙方向從拯救民族國家話語轉向女子參政權的訴求,唐群英、林宗素、沈佩貞等婦女啟蒙家們提出的女子選舉權問題并沒有得到宋教仁等人的重視,《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里也只字未提男女平權的字樣,這引起了女界的極大不滿與憤怒,隨后發(fā)生了“大鬧參議院”“掌摑宋教仁”等一系列激烈的婦女抗議活動。1913年11月,袁世凱內政部頒布了取締唐群英婦女參政同盟會,1914年3月,袁世凱繼續(xù)頒布了《公共秩序警察條例》,禁止婦女參加任何政治組織和公共集會活動。婦女解放活動在男性主宰的國家政治秩序里被無情打壓,男性政治家規(guī)勸婦女返回家庭,“賢妻良母”話語在民國初期成為規(guī)范婦女道德的強勢話語。
1919年新文化運動爆發(fā),婦女解放是社會輿論的焦點,在當時,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馬克思主義、民主主義等各種思潮涌入中國,魯迅、胡適、周作人、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李達、陳望道等各階層人士都在試圖利用這些思想理論解決中國婦女問題,討論的內容涵蓋女子教育、經濟獨立、婚姻自由、廢除娼妓等各個方面。“五四”個性解放、自由平等的思想浪潮極大地沖擊了傳統(tǒng)的婚姻觀念,帶有娜拉精神的知識女性和青年女學生最先沖出封建家庭的藩籬,大膽追求自由愛戀,身體力行地踐行著婦女解放思想。然而,沖破家庭束縛的娜拉們并未獲得真正的幸?;橐?,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婦女再一次被套牢在生活的枷鎖之中。面對經濟上的不獨立和人格上的不平等,魯迅從社會現(xiàn)實角度出發(fā)提出了“娜拉走后怎么辦”的深刻問題,他指出如果婦女沒有取得經濟獨立,起碼的物質生活基礎得不到保障,隨之而來的是人格上的不獨立,因為“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18},所以,娜拉出走后只有兩條路——要么墮落,要么回來。這說明婦女解放的根源絕不僅僅是離家出走就能解決的,只能通過社會解放來實現(xiàn)。
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陳獨秀、李大釗、向警予、李達、茅盾、蔡暢等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解決中國婦女問題的思想理論武器。陳獨秀從馬克思理論社會主義制度出發(fā),認為社會主義是實現(xiàn)婦女解放的唯一辦法,他提出“把女子問題分的零零碎碎,如教育、職業(yè)、交際等去討論,是不行的,必要把社會主義作唯一的方針才好”。{19}茅盾也將婦女解放寄希望于社會制度的變革上,他認為“把婦女問題作為一個單獨的問題而謀其解決,本來就是不對的。婦女問題的徹底解決,非等到現(xiàn)社會組織之根本改造以后,必不能實現(xiàn)。”{20}李大釗利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階級論分析了婦女受壓迫的根源是私有制的產生和階級的出現(xiàn),他在《戰(zhàn)后之婦人問題》中提出了解決婦女問題的辦法有兩方面:“一方面,要和婦人全體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專斷的社會制度,一方面,還要和世界無產階級婦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產階級(有男有女)專斷的社會制度?!眥21}蔡暢在《蘇俄之婦女與兒童》一文中同樣強調“婦女的一切痛苦,均是出于現(xiàn)在私有制度”,婦女解放取得勝利的辦法是“從資產階級手中奪回一切政權置于無產階級手里,以建設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如蘇俄今日一樣,這才是婦女真正解放的出路”。{22}可以說,早期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引下,認識到婦女解放的前提是社會解放,中國革命與婦女運動相結合才是婦女解放的制勝法寶。
1922年中共“二大”召開,會上通過了《關于婦女運動的決議》案(簡稱《決議》),《決議》站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立場論述婦女解放與勞動解放、消滅私有制的關系,討論了此后婦女運動的奮斗目標?!岸蟆眿D女運動的決議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婦女觀作為無產階級觀察和解決婦女問題的根本觀念,通過其先鋒隊組織中國共產黨,以黨的決議的形式確立了下來”{23}。馬克思主義婦女觀作為中國婦女解放的理論范式,其貢獻在于兩個方面:“一是提綱挈領地提出了若干條婦女解放的路線,如婦女解放只有在無產階級爭取解放的斗爭中進行;婦女只有參加社會勞動才能取得解放等。二是提供了方法論和范疇,如歷史唯物主義、勞動、階級、私有制、意識形態(tài)等?!眥24}我黨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婦女問題的實際情況,1931年11月7日,在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其中明確規(guī)定“在蘇維埃政權領域內的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和他們的家屬,不分男女、種族、宗教,在蘇維埃法律前一律平等”。{25}1932年,我黨制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第一條就規(guī)定“雇農、苦力、勞動貧民,均不分男女,同樣有分配土地的權限”。{26}從這些法律中可以看到,我黨將男女平等寫進了法律制度內,婦女在法律地位上同男性一樣擁有平等的價值與權利,同時賦予了農村婦女擁有分配土地的權利,保證了婦女的生存權利和基本經濟權利。在婦女解放、階級解放和民族國家解放的一系列關系中,形成了以下兩個發(fā)展趨勢:一方面,我黨將婦女解放納入到社會解放的洪流之中,婦女命運與民族國家命運緊緊相連,女性與男性不再是二元對立的關系,而是在擁有相同革命信仰的前提下結成盟友,男女并駕,以社會解放為奮斗目標來實現(xiàn)婦女的真正解放;另一方面,我黨打破有產階級專斷,聯(lián)合全體無產階級的力量,婦女參與者不僅涵蓋知識女性和女工,還擴大到農村,廣大的農村勞動婦女開始更多地走出家門,參與到社會革命的公共領域中,成為婦女解放的主要力量。
在特殊的革命政治現(xiàn)實影響下,女性文學的創(chuàng)作主題發(fā)生了變化,革命+戀愛為主題的小說在30年代左翼文學作品中盛行。張聞天的《旅途》,洪靈菲的《流亡》,蔣光慈的《沖出云圍的月亮》,華漢的《轉換》《復興》,胡也頻的《到莫斯科去》,丁玲的《韋護》等作品都是以無產階級革命為主旨,將男女主人公的戀愛作為革命洪流中的一部分,表現(xiàn)革命青年在參加社會解放過程中所經歷的行為方式和情感方式的轉變,在革命與愛情的結合中摻雜了人物復雜的政治心理。實際上,“當時絕大多數(shù)革命文學家的經歷都與洪靈菲相似,正是共同的人生經歷構成了藝術的相似,使得‘革命加戀愛成為當時革命文學創(chuàng)作的普遍模式”,{27}對于這種創(chuàng)作模式,我們同樣要用政治與審美價值追求相結合的觀點去看待,也可以理解為“是個性解放主題與階級解放主題轉化時期的特定交匯形態(tài),包含有知識分子對政治與性愛的特別的浪漫理解”。{28}
早期中國共產黨實踐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發(fā)展模式,中國無產階級文學觀念和創(chuàng)作傾向體現(xiàn)了突出的革命政治意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婦女解放實現(xiàn)了從個人覺醒到階級解放的跨越。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中國共產黨將在時代發(fā)展中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
注釋: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頁。
{2}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摘自《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頁。
{3}鄧中夏:《貢獻于新詩人之前》,《中國青年(上海1923)》第1卷第10期。
{4}程光煒主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頁。
{5}魯迅:《文藝與革命》,選自《魯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83頁。
{6}潘漢年:《左翼作家聯(lián)盟的意義及其任務》,《拓荒者》1930年第1卷第3期。
{7}《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理論綱領》:《萌芽月刊》第1卷第4期(1930年4月1日)。
{8}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執(zhí)行委員會決議:《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文學導報》第1卷第8期(1931年11月15日)。
{9}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共產黨一百年大事記》(1921年7月—2021年6月),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頁。
{10}郭沫若:《海濤集·跨著東?!罚浴豆羧の膶W編》(第1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331頁。
{11}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頁。
{12}魏正山:《左聯(lián)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傳播》,安徽師范大學2016年博士學位論文。
{13}劉中樹:《劉中樹文學論集2》,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版,第5頁。
{14}魯迅:《文學的階級性》,選自《魯迅全集》(第4卷),第127頁。
{15}梁實秋:《文學是有階級性的嗎?》,《新月》1929年第2卷第6—7期。
{16}{28}張福貴:《文學史的命名與文學史觀的反思》,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頁、第168頁。
{17}{27}張福貴:《百年黨史與中國新文藝的邏輯演進及藝術呈現(xiàn)》,《文藝研究》2021年第7期。
{18}魯迅:《娜拉走后怎樣》,《婦女雜志》1924年第10卷第8期。
{19}陳獨秀:《婦女問題與社會主義》,《民國日報·覺悟》第2卷第14期。
{20}茅盾:《問題是原封不動地擱著》,《婦女雜志》1931年第17卷第1期。
{21}李大釗:《戰(zhàn)后之婦人問題》,《新青年》1919年第6卷第2期。
{22}蔡暢:《蘇俄之婦女與兒童》,中華全國婦女聯(lián)合會兒童工作部編:《論兒童少年于兒童少年工作》,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90年版,第8頁。
{23}石巧蘭,李興芝:《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在我國的早期傳播及其中國化》,《婦女研究論叢》1992年第1期。
{24}王向賢:《社會主義女權主義的流變及發(fā)展》,《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
{25}《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紅旗周報》1931年第25期。
{26}《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紅旗周報》1932年第47期。
*本文系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博士后青年扶持項目 “劉半農的文獻整理及闡釋史研究”(項目編號:2021C11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文學院)
本欄目責任編輯 ? 佘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