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雄波 黃玉霜
【摘 要】本文分析新時代高校第二課堂推進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建設的意義,針對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力量、活動教學內涵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基于協同育人視角提出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統領課程目標、建立高校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教學管理機制、以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統籌課程設置、構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豐富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教學載體和形式等對策,從而實現教學育人目標、教學管理主體、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教學載體五個層面的多方協同。
【關鍵詞】高校第二課堂 愛國主義教育 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1-0046-03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對新時代大學生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要把青少年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這為高校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第二課堂作為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平臺,是對大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高校第二課堂是指除第一課堂的基本專業(yè)教學活動外,為提高學生素質、培養(yǎng)學生情操而開展的其他一系列活動的總稱,是在第一課堂外的時間進行的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學活動。面對新時代對愛國主義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在第二課堂中開設愛國主義教育課程意義重大。
一、新時代高校第二課堂推進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建設的意義
(一)有利于打造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協同育人格局
當前,作為第一課堂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但愛國主義教育難以僅僅通過第一課堂完整地呈現出來。因此,在高校第二課堂中開設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課程,能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凝聚學校、社會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的優(yōu)勢,全方位、多角度豐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與第一課堂形成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協同育人格局,積極發(fā)揮共青團思想引領的作用,通過生動活潑的第二課堂課程教育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
(二)有利于創(chuàng)新優(yōu)化高校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和途徑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愛國主義教育以教師授課為主要教育方式,思想性、理論性較強,親和力和針對性不足。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可以充分發(fā)揮其實踐育人方式靈活、內容豐富的優(yōu)勢,適應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需求,能夠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實踐如主題黨團日、主題班會、校園文化活動、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等使學生把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統一起來,實現課堂實踐和課外實踐、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相結合。同時,善于通過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作品等,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有利于推動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走實、走深
愛國主義的本質是堅持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相統一。廣泛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本內容之一。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一部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史,就是一部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史。黨史學習教育正如火如荼開展,高校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靈活多樣的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方式,有利于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和實踐活動的價值引領、教育引領功能,提高大學生黨史教育的獲得感,把第二課堂打造成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和生動課堂,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與第二課堂課程體系的深度融合。
二、新時代高校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建設現狀
(一)育人總體氛圍良好,但課程體系有待完善,育人覆蓋面有待擴大
調研發(fā)現,總體上高校第二課堂的各類實踐課程和活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育人氛圍,高校大部分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積極性較高。然而,課程實踐活動各模塊發(fā)展存在長短板現象。文體建設模塊涉及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內容較多,學生參與度也較高,思想成長類課程模塊學生參與度高,但專門的、系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較少,使得第二課堂思想成長類課程模塊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本應發(fā)揮的思想引領作用不夠凸顯。在實踐活動方面,實踐鍛煉與志愿公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社會工作(含社團)、專業(yè)技能、特色項目等方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學生參與力度有待加大,育人覆蓋面有待擴大。
(二)第二課堂指導教師發(fā)揮重要作用,但須引入更多優(yōu)質思政課師資力量
高校第二課堂教師主力軍是高校輔導員和各社團指導教師,因此高校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的教師隊伍也是以高校輔導員和各社團指導教師為主。這些教師能積極參與第二課堂人才培養(yǎng),注重運用第二課堂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通過各種形式的主題黨團日、主題班會、校園文化活動積極推進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但很多教師沒有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背景,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訓練,對愛國主義相關知識的系統性和理論性把握水平還不夠,導致在對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進行授課教育時,以高質量思想引領育人效果不佳。因此,在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中,還須引入更多優(yōu)質思政課師資力量參與。
(三)實踐活動豐富多彩,但活動內涵須加強
成長階段性特征決定了大學生在這個年齡階段對形式多樣、活潑生動、能夠充分發(fā)揮自主性的各種實踐活動比較熱衷和喜歡。第二課堂因其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能夠契合大學生成長階段特點而吸引廣大學生參與。但在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中,為迎合學生喜好,部分實踐活動過于追求熱熱鬧鬧的形式,甚至“為了活動而活動”,導致活動的內涵性不夠,使得第二課堂的思想引領功能發(fā)揮不明顯。這種現象在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中也普遍存在。
三、協同育人視角下新時代高校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建設路徑
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在教學育人目標、教學管理主體、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教學載體等多個層面實現多方協同,才能真正實現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的育人效果。
(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統領課程目標,完善育人目標建設
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因此,高校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不但要根據《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要求來開展,還要延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目標和內容,以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根本遵循,將“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內容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將理解和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性和優(yōu)越性作為教學的首要目標。具體而言,在知識與技能目標方面,應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新時代賦予愛國主義的新內涵、時代要求,理性審視新時代下紛繁復雜的愛國與不愛國現象,掌握踐行愛國主義的方法。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要培養(yǎng)大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探究精神,提高大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方面,要引導學生深化對愛國主義的感性認識,實現從愛國情感到愛國覺悟、愛國行為的升華,明確青年愛國責任擔當,將愛國的理性認識、深厚情感和實際行動相統一,以實際行動展現出愛國主義精神的青春風采,做新時代的忠誠愛國者,在實踐中奉獻祖國、服務人民、實現價值。
(二)建立高校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教學管理機制,實現組織管理協同
當前,高校第二課堂的教育教學主要由學校團委進行組織和管理。然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刻內涵和教育教學內容的廣度、深度決定了依靠單一職能部門難以實現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教育教學目標。比如,網絡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歸口學校黨委宣傳部管理,這就涉及跨部門統籌協調難題,容易出現推諉扯皮現象。因此,應當在學校層面建立高校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統一協調機構,集中統籌實施全校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實踐育人各類活動。將愛國主義實踐育人納入學校思政課、學生實踐素養(yǎng)課程、二級學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等人才培養(yǎng)方案,形成課程實踐、校園文化、社會實踐一體化育人的新格局。同時,建立由團委、黨委宣傳部、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多部門協商的聯合會議機制,實現組織管理協同。
(三)以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統籌課程設置,實現課程體系協同
一是融入更多優(yōu)質思政課教師資源,實現課程師資協同。思政課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因此,應當拓展第二堂課師資隊伍建設理念,以活動指導教師、社團指導教師、兼職班主任等方式,將優(yōu)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資源引入第二課堂師資隊伍,充分發(fā)揮思政課教師專業(yè)背景優(yōu)勢,對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和科學性進行整體把關,促進第二課堂最廣泛地進行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二是要使“兩個課堂”教學內容相銜接,實現課程內容協同。高校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在內容上應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相銜接,力求相互補充。思想政治理論課負責系統講述理論內容,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進行拓展補充,打造高?!皟蓚€課堂”一體化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程體系。例如,可以圍繞新時代賦予愛國主義的新內涵,結合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需求,以其關切的熱點和疑惑點作為主要內容依據,以問題鏈形式設計系列問題構建主要內容,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無法拓展教學的內容進行拓展深化。因此,為了有效推進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形成合力,一方面,要不斷創(chuàng)新第二課堂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主題設計,且在其活動主題的設計上,既要明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要求,又要結合高校學生的特點,注意做好“兩個結合”,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另一方面,為了豐富第二課堂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內涵,還須構建與作為第一課堂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相互補充的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體系,才能發(fā)揮出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教學效果的夯實和鞏固作用,從而形成“兩個課堂”在推進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協同育人合力。
(四)構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模式協同
根據第二課堂教學特點,構建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混合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微視頻、微圖片、動漫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采取師生合作互動、理論熱點面對面、案例分析等生動活潑的形式錄制系列微課,采用學生線上微課自學、線下主題實踐的教學模式,旨在利用第二課堂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情懷與實踐理性,引導學生在認知上掌握愛國主義的基本常識,能夠理性認識和分析現實問題;在情感上認同愛國主義,增強愛國之情,內化為大學生的堅定信念和精神力量,砥礪強國之志;在行為上將愛國主義外化為自覺行動,實踐報國之行,做新時代的忠誠愛國者,從而實現愛國情感到愛國覺悟、愛國行為的升華。
(五)豐富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教學載體和形式,實現多種教學載體和形式協同
第一,豐富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線下實踐活動載體。統籌規(guī)劃校內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建立以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基地為主、專業(yè)實訓基地為輔的混合式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群,延展愛國主義教育育人空間。發(fā)揮基層黨組織、共青團、學生會和學生社團的組織優(yōu)勢,綜合利用節(jié)日、重大紀念活動、主題黨團課、班會、社團活動等活動類型,激發(fā)和涵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充分挖掘先進典型的價值引領作用,廣泛宣傳不同時期的英雄事跡,激發(fā)大學生的看齊意識。結合校園品牌文化建設,打造愛國主義的校園文化場。精心設計愛國主義實踐教育題材,組織好“三下鄉(xiāng)”等實踐教育主題活動。舉辦禮儀大賽,規(guī)范升旗儀式,通過規(guī)范化儀式強化學生國家意識。
第二,引導發(fā)揮第二課堂網絡隱性課程愛國主義作用。網絡隱性課程主要指網絡上普遍存在的無意識、非計劃性的愛國主義事件和信息的集合,其載體包括社交媒體、討論社區(qū)、各類網站新聞等,具有受眾廣、覆蓋面大等特性。事件和信息借助互聯網,能夠實現快速傳播。而在當今網絡信息時代,大學生上網已成普遍現象。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和完善融媒體中心,加強網絡社會思潮的監(jiān)控和管理,占領互聯網宣傳陣地,把好網絡輿論關,注重借助重大事件報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推動線上隱性課程教育效果在線下顯化。
總之,高校要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的作用,針對學校愛國主義教育中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力量、活動教學內涵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基于協同視角從教學育人目標、教學管理主體、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教學載體等五個層面推進愛國主義教育,促使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走實走深。
【參考文獻】
[1]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2019-11-13(6).
[2]陳紅,楊小揚.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路徑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20(12).
[3]劉佳.強化新時代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J].紅旗文稿,2019(12).
【作者簡介】徐雄波(1983— ),男,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團委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學生管理、高校共青團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黃玉霜(1983— ),女,通訊作者,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