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
摘要:分組實驗是小學科學教學中最主要的課堂探究的形式,可以將理論的知識升華為實踐,可見其地位非常重要。作為科學老師,應當明白科學課程中分組實驗的特征,并實施高效的策略進行教學,努力培養(yǎng)學生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關鍵詞:科學;分組實驗;科學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一、了解分組實驗的重要性
小學科學課程的課程性質(zhì)是一門基礎性的課程,是一門實踐性的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式的學習,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并為他們繼續(xù)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新課標的理念下,小組合作學習是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主要學習方式,小學科學研究的內(nèi)容基本上都符合小組合作學習完成,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利于學習行為進行自我反思,分組實驗一個人是無法完成的,需要多人合作,學生之間的集思廣益,可以促進良好個性的發(fā)展。
二、分組實驗課堂中的現(xiàn)實問題
(一)學生方面
1.分組實驗的課堂紀律往往都不樂觀,甚至出現(xiàn)失控的狀態(tài)。原因是學生對實驗材料很感興趣,出現(xiàn)你爭我搶亂哄哄的現(xiàn)象;還有部分學生的自主探究缺乏,探究能力不強,表現(xiàn)在小組同學之間不配合。
2.分組實驗結(jié)束后,進行小組成員匯報結(jié)果時不盡人意。原因是部分同學把自己當成旁觀者,因為他們組中有“活躍份子”會回答出教師的問題;或者是部分同學是不會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沒有養(yǎng)成及時記錄或者記憶的實驗習慣;還有就是因為學生根本沒有達到實驗的目的,學生不理解,造成實驗操作過程有誤的情況。
(二)教師方面
1.教師對教參、教材、實驗、實驗室的材料不熟悉。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情分析不到位,覺得實驗簡單,沒有提前操作嘗試,對學生的前概念沒有深入了解,造成學生實驗效果不理想。
2.教師對實驗環(huán)節(jié)時間把握不合理,老師講解的太多,學生沒有時間做;老師講解的不到位,學生浪費時間卻得不出正確結(jié)果。
3.實驗材料沒有準備充分,或者與實際課堂無法匹配。
三、分組實驗教學建議
(一)有效掌握學情
要了解學生的科學前概念,學生對于生活中的事物有一定的認知,只有充分的分析學情,為實驗做好準備,開展實驗活動才能具有高效性,只有課前抓住了學生的心思,才能提高學生在分組實驗中的參與感,課堂才能自然有序進行。
(二)養(yǎng)成良好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是分組實驗進行前的基礎,教師要和學生在實驗前進行約定條件,要按照老師的要求、指令進行實驗。
1.分組實驗進行之前需要得到老師的許可,不能隨意亂動實驗器材。無論是自己帶來的實驗材料,還是老師發(fā)的實驗材料,都要根據(jù)指令拿取材料、進行實驗、歸還實驗材料。
2.實驗進行之情應當給予時間提醒??梢栽诖笃聊簧巷@示倒計時的時間記錄器或者在操作過程中以音樂為提示,音樂結(jié)束操作就自動結(jié)束。
(三)合理進行分組
1.普通教室中以前后桌自由結(jié)合的情況。在小學中高段學習科學時大多采用前后四人組合的形式。這種學習的形式主要是實驗材料容易取放的情況,操作的過程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的過程,沒有必要組織學生去實驗室進行的分組實驗,相對來說大多是方便操作,但是仍然需要秩序化,可以前后桌分別以1234的順序進行,可以輪流依照序號進行領取實驗材料、發(fā)放試驗材料,收集實驗材料、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其中。
通過小組互助提高學困者的自信心,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讓學生真正感覺到學習的快樂和同學之間的友誼。也可以避免以往“一窩蜂”似的混亂局面出現(xiàn),從而很好的駕馭實驗課堂,讓學生明確任務,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四)把握實驗材料
1.實驗材料的準備方面
(1)學生自備實驗材料的情況,要提前進行多次的提醒,可以有效提高實驗的完成率。例如:在《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一課中需要的實驗材料包括橡皮筋、鋼尺、音叉、小鼓、幾個豆子等。音叉、小鼓、豆子可以通過實驗室、材料既貼近生活又攜帶方便,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發(fā)現(xiàn)當學生自己準備好橡皮筋和鋼尺時精神飽滿,期待老師的講解,充滿了求知欲望。所以要在課堂實驗前多次的提醒學生準備實驗材料,否則會造成課堂上的因為沒有帶實驗材料的無所事事,無從下手,成為旁觀者,局外人。
(2)教師準備實驗材料要可以在實驗室器材基礎上,結(jié)合學生學情適當對材料進行改進、完善。例如:在新科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3課中《用橡皮筋驅(qū)動小車》,在這個實驗中操作步驟不算太難,但是難在材料的準備。對比教材圖片中給出的小車和實驗室中的小車,實驗室中沒有一輛是符合要求的小車,所以筆者在生活中找到了四驅(qū)車,這也是很多孩子在車模中比較愛玩的小車。然而發(fā)現(xiàn)在這個四驅(qū)車上綁的橡皮筋比一般的橡皮筋要粗要長,是比較少見的,對于學生來說四驅(qū)車比較貴,很多同學的經(jīng)濟方面不允許。所以,又要重新想辦法解決材料的問題,利用雪糕棍、水瓶蓋子、電池等小物品就能自制符合條件的橡皮筋小車,即使實驗設計的多么好,缺少實驗材料都是紙上談兵,所以自制、改進教具十分重要。
2.注重實驗材料的出場順序
(1)第一種情況直接放在實驗的桌面上,對于一些學生,常見的物品沒有存在好奇心的情況下,可以直接放在桌面上。比如鐵架臺、水槽等。
(2)第二種情況是放在實驗抽屜里,不直接觀察,但是方便學生取出。既是為了減少拿實驗材料的時間,也能保證學生的注意力。
3.實驗材料的選用
(1)課堂中使用的分組材料要達到實驗目的。例如在比較壤土沙土粘土的分組實驗中。沙土和壤土都比較好找,在校園里就能找到,但是粘土在新疆來說比較少見。筆者通過與陶藝坊的聯(lián)系,購買了一些做陶藝的粘土,發(fā)現(xiàn)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亦樂乎的探究,在學中玩,玩中學,收獲滿滿。
(2)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驗材料便于操作,能幫助學生將實驗與生活結(jié)合起來,更好的理解實驗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有效提高實驗教學的高效性。[]在學習《根與莖》一課中,老師和學生共同準備了菠菜、大蔥、小蔥、芹菜、包包菜等各種各樣學生常見的蔬菜,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的探究式課堂。
綜上所述,為了上好一節(jié)科學分組實驗課,要以啟迪學生科學思維為基準,有效掌握學情,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興趣為基礎,引導學生合理分組探究,科學老師要及時給補充“能量”,通過各種網(wǎng)絡平臺和校本研修等多種方式進行“充電”,才能與時俱進,成為學生喜歡的新時代科學教師。
參考文獻
[1] 陸啟威, 科學探究,究竟“探”什么[J]. 遼寧教育, 2012(21): 第82-83頁.
[2] 陳遠慧, 有效提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 小學科學(教師版), 2016(08): 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