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衍淮(1908—1982),山東平陰人。1925年考入北京大學。1927至1930年參加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擔任氣象生。后赴德留學,進入柏林大學攻讀氣象、地理與海洋等學科。1934年獲得博士學位歸國,曾任教于北平師范大學地理系、清華大學地學系、臺灣師范大學史地系。曾由竺可楨推薦從事空軍氣象教學工作,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是西北科學考察的先行者,更是我國氣象事業(yè)的開拓者、氣象教育的奠基人。
劉衍淮一生事業(yè)的起點,是加入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爸袊鞅笨茖W考查團”又稱“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是一個由中外科學工作者平等合作、在世界范圍都享有盛譽的科學考察團體。19世紀以來,包括新疆在內的中亞腹地成為人類征服全球地理盲點最后的探險地帶,世界各國的探險隊蜂擁而至。在這一標志著人類認識世界的現代化進程中,中國一直缺席。直到1926年,當瑞典地理學家、探險家斯文·赫定帶著漢莎航空公司開辟歐亞空中航線而進行氣象考察的任務前來北京時,中國學術界對于其無視中國主權的協議群起反對。經過激烈的談判,一個由中外團員平等合作而共同組成的科考團終于成立,并于1927年5月9日首途,奔赴茫茫的大西北。
歷時8年之久的考察,是世界探險史上的奇跡;組織如此龐大的考察團體,也是斯文·赫定個人探險史上唯一的一次。其涉及的學科眾多,包括氣象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地理學、植物學、人類學、考古學等;考察的地域也非常廣泛,涵蓋了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多個省份。在自然條件惡劣、西北政局動蕩的環(huán)境下,科考團的成員們克服重重困難,以嚴謹的態(tài)度開展科學工作,取得了眾多令人矚目的成就。
科考團外方成員的科學考察成果頗豐,先后出版了11大類56卷報告——《斯文·赫定博士領導的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報告集》。
因為隨之而來的戰(zhàn)亂,參加中國西北科考團的中方團員第一批10人、第二批5人的成果大多未能結集出版,而是以各學科專著或論文的形式分散發(fā)表。以日記的形式對考察行程作出全景式記錄的,有中方團長徐炳昶的《徐旭生西游日記》以及地學家袁復禮和考古學家黃文弼的考察記錄。
以上3位中方成員的行程日記,對我們了解20世紀前期這次重要的西北科學考察活動和進行科考團學術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唯一的遺憾,是科考團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北京大學氣象組4人,在此之前卻沒有見到相關的考察實錄公布。
氣象觀測作為西北科考團得以組建的最核心項目,其團隊也是科考團中成員最龐大的組合:德國方面派出了優(yōu)秀的氣象專家郝德博士主持各種氣象測量;在第一次考察中,漢莎航空公司派出了8名優(yōu)秀的飛行人員協助測量,北京大學學生崔鶴峰、馬葉謙、李憲之和劉衍淮4人也從踴躍報名的百人中脫穎而出,獲得了隨團擔任氣象觀測生的工作。李憲之回憶他們在被錄取之后,中國西北科考團常務理事劉半農幾次找他們4人促膝長談,關懷備至,寄予厚望:“他囑咐我們出去以后,要把所見所聞都詳細記錄下來,有些事當時看可能沒什么用處,以后卻可能有大用處?!本攀嗄旰蟮慕裉?,當中國西北科考團越來越體現出其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意義時,這些經由劉半農殷殷囑托的日記,無論是對于探尋西北科考團的蹤跡,還是了解新文化運動以來的北大學生面貌,都是一份珍貴的遺產。
不過,4位氣象生中的崔鶴峰在內蒙古額濟納的蔥都爾氣象站就被派回北平,等候成立包頭氣象觀測站,終以經費無著而未果,成為最早離開科考團的成員。1929年馬葉謙在蔥都爾氣象站不幸殉職。只有李憲之和劉衍淮二人完成了近三年的考察工作,在新疆結束氣象觀測任務后,留學德國,開始了他們的氣象研究生涯,最終成為中國氣象學的大家。他們的學術著作,確實為氣象學和氣象教學留下了重要的成果;而當年的那些日記能夠保存下來,更有益于從“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充分認識西北科考團的歷程,豐富我們對于這支考察隊伍在絲路跋涉中的認知。
劉半農在科考團出發(fā)之前要求氣象生“把所見所聞都要詳細記錄下來”的囑托,被李憲之記了一輩子,現在也從劉衍淮的西北考察日記里得到了充分的印證?!坝行┦庐敃r看可能沒什么用處,以后卻可能有大用處”的教導,確實在九十多年后得以應驗。
在西北科學考察中,劉衍淮承擔了氣象觀測生的角色,因此他的日記首先是一份工作日志,為我們展示了西北科學考察中氣象觀測的方方面面。同時,大量屬于科考團內的工作細節(jié),也都因為劉衍淮日記的出現,而變得豐富起來。
如關于氣象站的設置和配備人員,在到達迪化以前的日記中多次提及,最后確定的蔥都爾、迪化、庫車、菇(若)羌4個地點以及人員情況,其實多有根據當時社會形勢作出調整的結果。
如劉衍淮提及考察開始,他們需要接受打預防針以免遇到流行病的侵襲,可見作為一個科考團,其衛(wèi)生意識也已經非?,F代。他記錄從庫車回到烏魯木齊,就看到了俄國建筑設計師為科考團設計的博物院圖紙以及籌款建設方案,也表現了科考團當時已有了在新疆建設現代博物館的長遠計劃。日記里還多次記錄與南京中央研究院氣象所聯系的信息,可見邊疆地區(qū)的氣象觀測為國民政府所重視的情形,以及西北科考團考察資源共享的理念。
又如,日記中寫他們留學德國其實是個意外,本來的設想是回國,因為戰(zhàn)爭,通過西伯利亞回國的中長鐵路暫時不能開通,袁復禮、黃文弼等選擇了延期考察,等候時機;而求學期間的李憲之和劉衍淮,則不得不選擇西行赴德留學——因為在西北考察期間的優(yōu)秀表現,斯文·赫定和郝德早就承諾做他們攻讀柏林大學的熱心推薦人;這一時期的中蘇關系雖然惡化,新疆地區(qū)卻享有特別的交流政策,他們方能經由蘇聯前往德國——這些大時代背景下的考察細節(jié),都在1929年10月劉衍淮到達迪化之后的日記中得以充分展現。
科考團中外團員的關系,是后來的研究史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如黃文弼日記開篇就提及中國團員的西北考察,負有雙重使命,說明考察中需要提防外國成員有損中國利益的行為;而中國團員為外人所看不起,因此在逆境中奮發(fā),也一直是最引人關注的話題。事實上,通過劉衍淮的考察記,真實細節(jié)里的中外合作卻更多地充滿了“命運共同體”下雙方的真誠友誼與和諧交流。
在科考團的考察進程中,也確實有一些摩擦,如外國團員拍攝“聲調鄙俗,令人肉麻”的地方戲曲、過度懲罰偷盜團隊駱駝的中國駝夫、繪制違反條約的五萬分之一地圖等,劉衍淮總是第一個發(fā)現,并告知中方團長應該予以阻止。
劉衍淮的日記也記錄了中外團員之間的陌生和距離感,如他提及攝影師李伯冷:“李與人寡談笑,少接觸,他不和我問訊,我也就當然不睬他?!钡胶髞恚袌F員卻互相幫助而不分彼此。如經過蔥都爾雙十節(jié)的慶典活動,劉衍淮的熱心公益受到交口稱道,李伯冷主動表示在工作照之外為劉衍淮攝下了額濟納深秋背景下的個人照片作為獎勵。劉衍淮的日記也真誠地感謝特別提攜中國學生的德國同行,如記錄德國團員齊白滿的“有求必應”:“我和齊要點方格紙,他給了一小本,有四十多片。老齊是外國人中最‘好的,平常我們多號以‘老好子,他之好,不僅為外人冠,在中國諸人中亦找不出,‘有求必應,有時是不求就問,我們自到包頭而后,就已經領會了他的‘好了,并且我和他相處的時候甚久,對我尤好?!?/p>
劉衍淮后來與外國團員都成為相知的朋友,如與他一起在庫車觀測氣象的搭檔華志,在途中病了,把劉衍淮視為知己,說了許多自己的身世和感傷之言??疾焱局械臍庀笾笇Ю蠋熀碌拢浅蔀閯⒀芑吹膶W術引路人,不僅引薦他和李憲之去了柏林大學攻讀博士,從劉衍淮后來的記錄中可知,他們還成為終身的師友。1969年,晚年的劉衍淮應洪堡基金會的邀請訪問德國時,還專門去訪問了“四十余年前西北科學考查團德籍友人郝德博士”。
在科考團的集體活動中,外國團員一些無形的身教,也促進了劉衍淮的心智成長。如他參加德國團員在夜間的聚會、唱歌,感嘆說:“看德人唱歌、唱詩,多德國關系國家問題的歌,如《德意志高于一切》《守衛(wèi)萊茵》兩首歌名之流,悲極壯極,那些德人唱到慨切的地方,真教人戰(zhàn)栗恐怖,都是警告德人愛國的國歌,德國的民氣可見一斑。這些在異域工作期中尚能如此,其在本國之德民氣,亦可想見一斑?!?/p>
凡此種種細節(jié),都體現了中國西北科考團團結合作、互相砥礪的主旋律。這種合作的精神,尤其是在我們今天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下,更有著教科書般的參考價值。
(摘自商務印書館《絲路風云:劉衍淮西北考察日記(1927-1930)》??? 作者:劉衍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