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強
1.1.1 路網組織有待完善,自身特點需要推廣應用
一是單行道分布較少。部分狹窄且適宜設置單行道的道路并未對其進行單行道的道路設置,且現有單行道道路設置單一、方向相同,并未設置反方向單行道與之匹配。二是未設置潮汐車道。部分道路存在潮汐特點,但并未針對此類特征道路進行有效管理,造成了道路的擁堵和資源的浪費。
1.1.2 信號管理系統設施需要進一步整合
一是交通信號燈覆蓋不全面。部分主次干路未全面安裝信號燈,無法實現協調控制,還缺乏需求誘導以及精細化、人性化的管理。二是信號機種類和廠家不統一。難以實現聯動控制,無法有效地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三是系統片區(qū)分塊化嚴重。中心城區(qū)外圍信號系統按區(qū)劃分,不能統一協調。
1.2.1 專項工作需要得到落實
一是停車政策落實度不足。目前濰坊停車收費政策差異化機制不完善,價格杠桿作用不明顯。二是公共交通優(yōu)先通行未得到保障。公交系統服務水平滯后于發(fā)展需求,不具備長距離出行的競爭優(yōu)勢,中心城區(qū)居民使用公交的平均出行時長為34 分鐘,而且覆蓋群體過于集中。另外,出行目的單一,主要集中在上班和回家,所占比例達到了72%。管理部門協調力度有待提高和改善[1]。
1.2.2 執(zhí)法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
一是停車問題仍需進行有效治理。由于停車泊位數量不夠,居民出行需求未能得到滿足,出現了在機動車道路上違法停車和亂停亂放現象。二是秩序混亂導致行車難。城市公共停車場地不足,機動車占道停車、占道經營、擺攤設點等現象導致部分道路擁堵,尤其是支路失去分流功能。三是跨部門間交通管理仍未實現協調統一?,F行管理體制中,各職能部門分別管理各自領域,而未能整合統一來實現跨部門之間的協同,因此無法實現綜合執(zhí)法和綜合管理。
一是交通管理的社會化手段不足。社區(qū)、單位、學校的交通宣傳教育活動開展力度不夠,新聞媒體、相關職能部門的作用也未發(fā)揮出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普及力度不夠,而且社會群眾與交通管理脫節(jié),未能加大對交通秩序的社會化管理。二是交通管理的智慧化建設不足。2009年濰坊已建立道路交通智能管理系統,但是智慧交通的打造目前偏重設施建設,忽略了對服務的建設和對新型共享式租賃自行車的推動,缺失預測機制、動態(tài)管理機制、公眾信息發(fā)布平臺,無法實現信息共享。目前,濰坊智能誘導系統應用并不普及,未實現在市區(qū)主干路路口全部設置停車誘導屏以及實時顯示泊位數量信息等規(guī)劃政策。
從完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角度出發(fā),優(yōu)化道路、公共交通、停車、步行與自行車等系統,基于用戶體驗,提升城市交通的全出行鏈效率。
2.1.1 道路系統
主要是建設快速主干道,貫通主要交通瓶頸,完善支路網絡,精細設計挖潛,智能管理增效。
2.1.2 公交系統
主要是進一步突出公交優(yōu)先的地位,建立快速公交網絡,加強綜合樞紐開發(fā),優(yōu)化公交接駁系統。
2.1.3 停車系統
主要是增加停車泊位,補充公共停車場地,整治路邊停車,優(yōu)化提車效率指標。
2.1.4 步行自行車系統
主要是完善步行道建設,暢通自行車綠道,完善公共自行車布點。
突出街道價值,通過精細化設計促進道路交通空間向公共活動空間轉變,實現交通元素與城市空間、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通過增強場所功能、提升城市魅力和激發(fā)經濟活力。
運用現代交通管理模式和手段,完善交通系統組織,優(yōu)化配置交通資源,構建良好的城市交通秩序和交通環(huán)境,挖掘城市交通系統潛力,增強交通運輸服務效能。
改變供給追隨需求發(fā)展策略,通過城市交通管理政策與政府行為,從可持續(xù)的角度引導居民形成合理的出行行為,提高公共交通和非機動化交通的競爭力。
3.1.1 加快推進城區(qū)快速路系統建設
濰坊市之前經多輪研究,最終確定形成“五橫五縱”快速路網布局方案,推薦首期線路為寶通街。
3.1.2 加快推進軌道交通工作
濰坊城市規(guī)模與經濟體量完全符合建設軌道交通要求,軌道交通線網規(guī)劃已經確定,當前要明確合適的實施方式并且穩(wěn)步推進建設,首期建設軌道交通1號線。
3.1.3 構建多層次快速公交體系
打造快速公交走廊系統,輔助軌道交通實現快速公共交通系統的成網及快速化。加快推進北海路快速公交走廊及東風街快速公交走廊的建設。
優(yōu)化核心區(qū)路網功能組織,增強對路網系統的梳理,加大對核心區(qū)路網的建設和改造,打通斷頭路,改造畸形交叉口,打通穿越道路,打造微循環(huán),貫通毛細道路。通過對骨干道路的快速路改造升級,提高通行效率。
3.2.1 道路網與交通組織優(yōu)化
(1)完善路網結構
根據城市交通發(fā)展戰(zhàn)略,以現狀為基礎,進一步優(yōu)化和完善骨干路網絡,提前控制城市快速路體系,形成以快速路、主干路為主,次干路為輔,銜接良好、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城市路網。提供規(guī)范管理的道路網基礎統一控制體系,為城市空間拓展、交通順暢高效夯實基礎。挖掘支路容量,疏通微循環(huán),優(yōu)化交通組織[2]。
(2)優(yōu)化路口路段渠化設計
匹配路口與路段的通行能力。完善路口渠化設計,按流量設置車道,統一道路標志標線。根據路口車流量和基本特征,用醒目的標志、標線對車輛、行人采取合理分離、導流等措施,讓道路發(fā)揮最大的效能。通過合理限定車輛行駛軌跡,減少交通沖突點的方式規(guī)范路口通行秩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同時達到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的目的。
(3)統籌交通管理
統籌協調信號燈控制,優(yōu)化信號配時;整合管理人員,統一管理方式;整頓交通秩序,嚴查交通違章行為。
3.2.2 公共交通管理優(yōu)化
(1)公交設施優(yōu)先
擴大公交專用道覆蓋范圍,部分路段可設置分時段公交專用道;增設電子警察,嚴格公交專用道管理;在部分路口設置公交優(yōu)先信號。
(2)提升公交服務
改善候車、乘車環(huán)境,增強公交吸引力。提高廣大乘客對公交服務的行為質量、設備設施質量、感知質量的認同度。
3.2.3 慢行系統優(yōu)化
保障慢行交通的通行空間,加快立體步行設施建設,減少人車干擾;增加行人過街信號燈,提升安全水平;增加非機動車停放區(qū)域;部分道路增加機非分隔護欄,減少機非干擾;進一步推廣公共自行車的使用,強化慢行與公共交通的銜接;加大對慢行違章行為的處罰力度,加強宣傳教育,提升交通參與者的規(guī)則意識。
3.2.4 停車組織與管理優(yōu)化
一是建立停車付費的理念,實施停車差異化收費,利用價格杠桿提高停車使用效率;二是網絡化管理所有停車資源,實行停車資源共享的制度政策;三是引入停車誘導、互聯網停車等技術手段,提升停車資源利用率;四是加大對違章停車的執(zhí)法力度,提高非現場執(zhí)法水平;五是制定政策,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社會停車設施建設和運營。
針對擁堵節(jié)點和路段進行精細化設計,對重點片區(qū)進行最優(yōu)化組織設計,根據不同節(jié)點路段或片區(qū)的具體問題,實施有針對性的整治措施,從點、線、面形式上緩解交通擁堵和增強出行安全。同時還需要加強對交通秩序的整頓,加大治理和管理力度,對居民進行交通方面的教育,從而從根本上提高交通出行的效率[3]。
總之,結合濰坊市城市交通自身特點,對照國際領先城市發(fā)展歷程和目標,濰坊中心城區(qū)交通系統發(fā)展面臨“優(yōu)化設施”和“提升管理”的雙重訴求。優(yōu)化交通設施,進一步提升服務品質,突出街道價值;通過精細化設計促進道路交通空間向公共活動空間轉變,實現交通元素與城市空間、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通過增強場所使用率,提升城市魅力和激發(fā)經濟活力。加強交通管理,進一步完善系統管理,運用現代交通管理模式和手段,完善交通系統組織,優(yōu)化配置交通資源、構建良好的城市交通秩序和交通環(huán)境,挖掘城市交通系統潛力,增強交通運輸服務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