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艷 劉鑫
內(nèi)容摘要:中國古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主干課之一,是我國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這門課程的學習,很重要的一個內(nèi)容就是文學欣賞,就是通過教材或其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載體,啟發(fā)和引導學生以審美的方式感受本民族的、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的人性美、自然美、社會美,從而感染、影響、熏陶和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使自我成為美的心靈、美的精神、美的道德情操的載體。那什么是文學欣賞,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也就成了此門課程的一個重要任務。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 文學欣賞 文學欣賞能力
《中國古代文學》是傳播、繼承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國民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及鑒別鑒賞水平的重要載體。而文學作品的豐富的想象性、情感性、思辨性、發(fā)散思維性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具有重要意義,而這些知識、技能的獲得都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學欣賞能力。文學欣賞活動在學生心靈成長、人性完善和人格構建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而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就要注重對學生文學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
一.什么是文學欣賞
那么什么是文學欣賞呢?一般說來,能讀懂文學作品并被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哲理所打動就是一種不錯的欣賞了。比如我們讀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時的怦然心動;讀到李白“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時的深深憤慨,讀到李商隱“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時的無奈無助;讀到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凄涼傷感,讀到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時的樂觀曠達……
但是文學欣賞又不能僅僅停止于此,它還應該有更高的要求。我們不僅要知道文本表層的意思,還要力求透過文本的字面意思去理解文本背后的真義,不僅能細致地體悟文字中所蘊含的情趣、意味;還要能通過作者的遣詞造句去領會作者的獨具匠心。例如讀陶淵明的《飲酒》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寫的是自己在東籬下采菊,于悠然自得之中望見了遠處的南山。就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動作而已。詩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是,這里確實又有一些需要仔細揣摩的地方。譬如,“悠然見南山”中“見”的字,是可以理解成“看”或者“望”的,將“見”換成“看”或者“望”也并不影響字面的意思,而且從一般的表情達意的角度看,“望”比“見”還能更加準確些,因為“望”本身就是向遠處看的意思,可是詩人為什么偏偏不用“看”或者“望”呢?仔細品味,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正是詩人要求我們要注意的地方。這兩句實際上寫出了一個已經(jīng)完全融入自然而超凡脫俗、超然無我的詩人形象。一個“見”字,突出了無意之中的一種遇合,微妙地傳達出詩人在漫不經(jīng)意中深得自然之趣的悠閑自得,如果換成了“看”或者“望”,無意中的“見”便成為有意識的遠望,味道就不一樣了。另外如一些修辭手法的運用,如南朝民歌《西洲曲》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中諧音雙關手法的運用,“蓮”諧音“憐”,“憐”就是“愛”的意思,把一個女子對于一個男子深沉而熱烈的愛含蓄委婉地表達出來,比直白的表達顯得更加的情深意濃,情義雋永。
當然,文學欣賞還不盡于此,除了一般性的閱讀,一定程度的細讀,還要求對作品的美學趣味、社會意義、審美價值作出判斷和分析,比如對于白居易《長恨歌》主題的解讀,了解唐明皇和楊貴妃生活的時代,以及白居易和當時人們對李楊愛情的價值取向,還有白居易自身的情感經(jīng)歷等等,我們才能對其主題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
二.文學欣賞應具備的素質
要欣賞文學作品,體悟文學的魅力,進入文學的世界,是需要具備一定的素質的,否則,欣賞主體將很難感受到文學的魅力。
1.良好的藝術感受力
我們要認識一個事物,首先是從對事物的感知開始的,我們的感覺越是敏銳、越是精細,我們對事物的特征把握得也越精確、越全面。文學文本的解讀作為一種理解活動、認識活動,當然也離不開對藝術對象的感知。對于文學欣賞者而言,所謂的藝術感受力,指的是讀者對于文學語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特別是對特殊語境中詞語的特殊意蘊、情味、旨趣、色彩、意象等的領悟能力,當然這里也包括對于文學語言的音韻、節(jié)奏,以及由此形成的語言的整齊美、抑揚美、回環(huán)美等形式的感受力。比如,讀到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下就能感覺到是寫出了沙漠的壯美;讀到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就能感受到花落去的無奈感傷,和燕歸來的歡喜愉悅,以及對仗的工整。
2.一定的藝術推想力
所謂的藝術推想力,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聯(lián)想力。我們要欣賞文學作品,要體會作品的內(nèi)涵,就要運用想象把抽象的語言符號轉化成形象的藝術符號,變抽象為形象,化理性為感性。比如對于馬致遠筆下的“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如果沒有想象力的發(fā)揮,僅僅是把幾個意象簡單的疊加,不對這些描繪加以補充,根本感覺不出馬致遠選取的這些意象有什么特別之處,更別說有什么美感可言。可是,如果加進去想象,想象這些意象共同組成的畫面,并且是想象成一幅流動的畫面,漫漫的古道,瑟瑟的秋風,孤單的游子,枯瘦的馬兒,將落的太陽……一個遼遠、荒涼、單調、凄涼的意境,游子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游子的落寞、失意、無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再如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如果不運用想象,這幾句合起來根本就讀不通,“人”和“花”比起來很好理解,古人經(jīng)常說“美人如花”,可是李清照在這里說“人”比“花” 瘦,就有些費解了,說人瘦還可以理解,可是說花瘦就很難理解了,其實,運用想象,李清照前面說到“莫道不銷魂”,她瘦是因為什么呢?她到底為何事而“消魂”呢?原來是思念身在外地的丈夫,思念的煎熬讓她憔悴不堪,正所謂“為伊消得人憔悴”,而后面又說“簾卷西風”,“西風”就是秋風,“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而為霜”,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經(jīng)過秋風吹打過的“黃花”,相比也不如以前豐腴,花瓣兒也不知零落了多少,因思念煎熬而消瘦的詞人與經(jīng)過秋風摧殘過的花兒有相似之處。如果繼續(xù)想象,會發(fā)現(xiàn),李清照把自己比作“黃花”,除了借黃花形象地寫出自己的消瘦之外,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就是借菊花的凌霜傲雪寫自己對與丈夫趙明誠感情的堅貞。所以,文學欣賞很多時候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獲得美的享受。
3.一定的生活閱歷和知識儲備
我們的生活閱歷和知識儲備是我們判斷作品反映社會生活的真實性,藝術描寫的生活性的很重要的依據(jù),也是我們理解和體驗作品情感的必不可少的基礎。你有過等人,望眼欲穿,人卻不來的經(jīng)歷,你才會深刻的理解溫庭筠筆下“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中女子的希望中交織中失望,失望中又糾結這希望的復雜微妙的情感;你有過對心上人深深思戀,眷眷情深,默默付出,你才會懂得張愛玲所說的“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而我們所說的知識儲備,所要強調的主要是相應的文史知識和關于文學語言、文本的知識。比如關于詩歌的比興、雙關、比喻、用典等修辭手法,小說的敘事方式、人物刻畫方法、環(huán)境的描寫,散文的結構、戲劇的人物形象、矛盾沖突、結構線索等等。比如古典詩歌中“草”這個意象,從《楚辭·招隱士》中“芳草生兮萋萋,王孫游兮不歸”以來,“草”就與離別思念有了關系,后來,有離別,好像就有草,如江淹的“閨中風暖,陌上草熏”,樂府詩“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白居易的“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李煜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歐陽修的“樓前亂草,是離人方寸”、“艷陽剛愛挫愁人,故生芳草碧連云”……當然,古典文學中這樣的具有人文色彩的意象還有很多,比如“楊柳”、“梅”、“夕陽”、“飛鳥”、“劍”、“月”、“桃花”等等,這些都需要慢慢的累積。
朱熹《讀書偶感》中曾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學中自有“天光云影”等你去發(fā)現(xiàn)等你去體悟,當你感受到的時候,心靈自在自足,神清氣爽,讓你的心靈在文學的世界中去遠行,穿越時間,穿越空間,和古人對話,和知己談心,觀潮起潮落,看云卷云舒。
參考文獻
[1]徐中玉.大學語文(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朱東潤.歷代文學作品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袁行霈.中國古代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887.
[5]葉嘉瑩.葉嘉瑩說詩講稿[M].北京:中華書局,2015.
[6]康震.康震評說李清照[M].北京:中華書局,2007.
(作者單位:西安工商學院;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