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陳嘉庚精神對第一代“落地生根”華人的影響
        ——以孫炳炎為例

        2021-12-08 05:14:03黃海蓉
        集美大學學報(哲社版) 2021年2期
        關鍵詞:嘉庚落地生根陳嘉庚

        黃海蓉

        (集美大學 文學院,福建 廈門361021)

        陳嘉庚先生一生的雄心是為公眾提供教育的機會,對社會的慈善事業(yè)和教育事業(yè)總是慷慨解囊。在新加坡,他一共集資建了六所華文學校,就如他的兒子陳國慶所說:“教育事業(yè)上,我父親的貢獻成為新加坡以及東南亞各地興學以及其他各地的寶貴財富,使許多新加坡以及鄰近各地青年受到了華文、英文基本和先進教育的機會,這些學校過去和現(xiàn)在培養(yǎng)了許多社會各界領袖,他們成為能干的行政人員、卓越企業(yè)家、名流學者、著名教授,他們?yōu)闁|南亞國家做出重大貢獻?!保?]21

        嘉庚先生傾資助學,在東南亞有很多的受益者和追隨者,他的精神也深深地影響了東南亞華人華僑。比如印尼僑領黃周規(guī)曾在“悼念母校創(chuàng)辦人陳嘉庚先生”中寫道:“陳嘉庚先生愛國愛鄉(xiāng),熱心辦學的事跡,早就傳遍海內(nèi)外,為人們所欽仰?;貞浳疫M集美學校時,在入學考試所作《我所崇敬的偉人》一文中,寫到所崇敬的幾個人物,其中一個就是他?!保?]又比如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孫炳炎,他曾說:“我經(jīng)歷過無數(shù)的事,接觸過無數(shù)的人,然而許許多多都如行云流水,沒有留下多少記憶的印痕;雖經(jīng)歲月磨洗,卻仍久久難忘、歷歷如昨的,就是陳嘉庚先生。”[3]140

        作為第一代在海外“落地生根”的華人華僑,孫炳炎深受嘉庚先生精神的影響。嘉庚先生的精神對孫炳炎的影響是那一代華僑華人的典型范例,尤其在對祖國深深的熱愛、對中華文化傳承的責任感方面。同時,嘉庚精神的浸染也使他們成為心胸開闊、有擔當?shù)娜?。他們對所居國不遺余力的做貢獻,積極推進所居國的進步,熱心社會工作,又自始至終不忘祖籍國。

        一、東南亞第一代“落地生根”的華人

        早期下南洋的華僑,在當?shù)厥菦]有歸屬感的,他們最終的目的就是“衣錦還鄉(xiāng)”“葉落歸根”。1950年,嘉庚先生選擇回國定居集美,也是當時所有華僑最想要的歸屬——回到故鄉(xiāng),安頓晚年。雖然華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出于各種原因留在了他鄉(xiāng),但絕非自愿的行為。新加坡地方小,在以前,是英屬殖民地,本來就沒有親近感。新加坡作為世界自由貿(mào)易港,更是給人一種流動之感,這是一個做生意賺錢的地方,不是宜居之地。所以,海外華人并沒有把新加坡當成故鄉(xiāng),當成自己的歸屬。

        歷史上,東南亞的華僑是擁有“雙重國籍”的。這個歷史可以追溯到1901年清政府通過的《大清國籍條例》,該條例承認“雙重國籍”。1912年和1929年的“中華民國國籍法”也是延續(xù)了清政府的這種制度。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東南亞各國出現(xiàn)反華、排華活動,為了讓海外的華僑們能更好的生存和發(fā)展,我國政府取消了“雙重國籍”,支持華僑加入所在國的國籍,為所在國的發(fā)展做貢獻。

        在上述時代背景下,很多華僑成為第一代“落地生根”的華人。1959年新加坡成為自治邦,1965年新加坡獨立建國。孫炳炎就是在這個時候取得新加坡國籍,成為在新加坡的第一代“落地生根”的海外華人。

        這一代華人為生存隨父母下南洋,“閩、廣人稠地狹,田園不足于耕”[4]。因生活所迫,所以特別勤勞肯干,在這點,嘉庚先生和他們一樣。對那一段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歲月,孫炳炎晚年在新加坡森林公司編寫的《森林五十年》中回憶說,那時候一門心思只想把生意做好,從早做到晚,根本不知道什么時候該休息,也不知道什么叫做享受。

        嘉庚先生被譽為“華僑旗幟”,是因其匯聚南洋僑胞力量,振臂高呼,成就抗日救國之偉業(yè)。隨著華僑的身份向南洋各國公民的轉(zhuǎn)換,以孫炳炎為代表的海外華人,本著尊重所在國管理的政治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揚民主的精神,開展有意義的社會工作服務。他們這一代既承載了葉落歸根的老一代華僑的精神,又肩負著把中國的根傳承給第二代、第三代華人的責任。因此,他們有著強烈的對祖籍國的熱愛,同時,還特別重視文化傳承與社會工作。

        二、強烈的愛國情感與“超地域”愛國情

        嘉庚先生的愛國行為多到不勝枚舉。比如,其子陳國慶在《回憶我的父親陳嘉庚》中寫道:“1915年夏天,河北省天津市洪水為患,造成無數(shù)生命財產(chǎn)的損失,我父親帶頭發(fā)動新加坡居民組織對災民救濟。共募捐20萬元,這些錢全都匯到國內(nèi)。1935年,福建省泉州和漳州遭受嚴重水災,人民財產(chǎn)和作物遭受嚴重損失,為了救濟災民,我父親領導的新加坡福建會館集款坡幣8萬多元匯到國內(nèi)。再來是‘濟南慘案’發(fā)生后,我父親幫助了那里因戰(zhàn)爭造成的災民。‘濟南慘案’使全國人民震怒,為了復仇,他們起來抵制日貨,新加坡和馬來亞的華人在我父親的領導下,發(fā)動募捐救濟這一事件中的受難者。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匯給南京政府財政部超過130萬元。還有,他抗議新加坡政府出售鴉片,這件事對東南亞特別是新加坡人民貢獻很大?!保?]26早在20世紀30年代,嘉庚先生為祖國的貧民組織了形式多樣的籌賑活動,孫炳炎都積極參與其中,正因為這樣的機緣,他與嘉庚先生慢慢熟稔,深受嘉庚先生愛國精神的影響。

        孫炳炎深得嘉庚先生的賞識和栽培,“早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時我和陳嘉庚先生就認識了,但經(jīng)常來往卻是在抗戰(zhàn)后期”[3]140??箲?zhàn)時期,在嘉庚先生的領導下,孫炳炎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支援祖籍國的愛國活動中。當時的“怡和軒俱樂部”成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的總部,孫炳炎為籌賑會芽籠區(qū)分會主席,做出了積極貢獻。在維護華商合法權(quán)益上,孫炳炎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向日本討還血債,建立日占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聯(lián)合東南亞諸國反對船運載費殖民壟斷等。1962年1月起,新加坡陸續(xù)發(fā)現(xiàn)戰(zhàn)時被日軍殺害的民眾遺骸,華人是主要的受害者,因此中華總商會義不容辭地發(fā)起和組織了“討還血債” 的群眾活動[5]。1965年,孫炳炎作為中華總商會新會長,先后與東姑總理、日本政府多方交涉,把“討還血債”與建立紀念碑作為重要的任務繼續(xù)完成,雖有遺憾,意義卻十分重大。1965年到2001年孫炳炎擔任“怡和軒俱樂部”主席,時間長達36年。在孫炳炎的領導下,華人參與了為爭取公民權(quán)運動、推動選民登記運動、火炬運動、創(chuàng)辦南洋大學、大馬計劃以及全民投票等大事件。

        孫炳炎14歲遠渡重洋到新加坡,1932年創(chuàng)立森林公司。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努力,森林公司發(fā)展成為森林企業(yè)集團,在建筑、金融、電子、商業(yè)等領域為新加坡的建設與騰飛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是他作為新加坡國民應盡的責任,但骨子里,他從來沒有把中國當做外國。近現(xiàn)代華人最可貴的就是無論自己身在何處,無論自己是否加入當?shù)貒?,都始終忘不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因此,孫炳炎把自己對祖籍國的熱愛轉(zhuǎn)化為實實在在的具體行動,回饋桑梓,時刻關心祖籍國命運。

        他很早就注重發(fā)展與新中國的商貿(mào)關系,森林企業(yè)經(jīng)營中國產(chǎn)品,為中國儲備寶貴的外匯。20世紀80年代,他還是最早響應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華商之一,他率領新加坡商業(yè)考察團來中國開展商務活動,充分發(fā)揮了民間外交的作用。擔任中華總商會會長時,他在區(qū)域內(nèi)的跨國界運作以及鞏固加強中華商會的影響力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戰(zhàn)后的新加坡,孫炳炎是較早走出去大范圍考察國際市場的華商”[6]245。他不僅為新加坡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而且始終擁有赤子之心,把自己的愛國思想深深地融入關心祖籍國的發(fā)展、為祖籍國服務中。

        作為第一代“落地生根”的華人代表,孫炳炎在助力新加坡的經(jīng)濟和生活上,也做出應有的貢獻。孫炳炎以中華總商會會長的身份接受采訪,公開陳述對“新馬分家”的看法,“希望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應當仍將抱有兄弟之邦的情感,維持友好,互相合作和提攜,共同獲得繁榮進步”[7]34。新加坡獨立建國時,作為政治家的李光耀宣布獨立時是倉促不安的,但他感受到了華人華僑對未來的信心,“就在我難受的時候,新加坡華人區(qū)的商人卻歡欣雀躍”[8]。

        孫炳炎這一代華人的愛國是超地域的,他們既承載了祖籍國的愛,又熱愛著所居國。

        三、嘉庚先生傾資興學精神與華僑興資助學理念的延續(xù)

        陳嘉庚先生創(chuàng)辦集美學校,開閩南華僑回鄉(xiāng)捐資興學的先河?!傲⒅疽簧@財利,概辦教育,為社會服務,雖屢經(jīng)困難,未嘗一日忘懷”[9]。陳嘉庚先生傾資辦學的時間,從1894年他出資2 000元在集美創(chuàng)辦“惕齋學塾”起,至1961年在臨終前交代把存款中的大部分作為集美學校的費用、“集美學校要繼續(xù)辦下去”止[10],67年間經(jīng)歷了曲折的過程,但國內(nèi)國外捐資助學從未停止。陳嘉庚先生創(chuàng)辦的新加坡華僑中學,“便是全南洋的第一間華文中學,以后南洋才有雨后春筍般的華文中學出現(xiàn)”[11]。

        陳嘉庚先生創(chuàng)辦的樂安學校,就在孫炳炎的家鄉(xiāng)——廈門集美孫厝。孫炳炎早年就在孫厝樂安學校接受了6年的現(xiàn)代小學教育。因此,孫炳炎雖然不是集美學校的學生,但他就讀的樂安學校,嘉庚先生也是校主,擬定的校訓也是“誠毅”。他是嘉庚辦學的受益者。作為東南亞一帶杰出的企業(yè)家,在他50多歲的時候,就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更多的社會工作中。受嘉庚先生“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精神的影響,孫炳炎也做到了犧牲自我成就社會。1947年,他創(chuàng)辦的森林公司總資產(chǎn)不到50萬,正是穩(wěn)定擴容的關鍵時期,可是,受嘉庚先生的委托,他接辦了樂安學校,接下來的將近20年的時間,他按期足額給予學校辦學經(jīng)費,“1961年1月30日,陳嘉庚生前的最后一封信,就是和孫炳炎討論樂安學校建設問題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陳嘉庚將孫炳炎當成家鄉(xiāng)學校事業(yè)的接棒人”[6]303。20世紀50年代以來,他長期支持陳嘉庚先生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的華僑博物館、同安同民醫(yī)院、樂安學校,為建設樂安學校、樂安幼兒園,創(chuàng)辦樂安中學出錢出力,還在廈門專門成立了孫炳炎教育基金,以資助教育和學校建設。

        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第一次公布“教育服務獎”名單,獎勵在學校義務服務20年以上的成員就有孫炳炎,稱他“是這201位得獎中服務年限最長的,共34年”[7]119。他對新加坡的初級和中等學校用心最多,辦學思想也不局限華人學校,還關注法國人創(chuàng)辦的學校,關注學前教育。身處新加坡獨立建國的時期,不局限于華人教育,而是以更寬廣的胸襟辦教育,立足“培養(yǎng)具有優(yōu)秀品格并有一般常識的青年”[6]108,“把社會改造得更美好”[6]109。這些思想都是嘉庚先生興學助學思想的繼承與延續(xù)。

        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認同與華文教育的弘揚

        中華文化、華人的文化信仰,是海外華人維系祖國、眷念故鄉(xiāng)的情感紐帶。新加坡開埠以來,當?shù)氐娜A人致力于華文教育。孫炳炎推廣華文,在促進中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上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領導華人社團,擔任中華總商會會長,擔任中華游泳會、同安會館、福建會館、中華醫(yī)院基金會等社團的重要職位,這些社團不僅是友好交往的重要象征,也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承載體。

        嘉庚先生早年熟讀四書,尤其喜歡儒家文化,這在他建設集美學校時,對集美學校的建筑冠名就可以感受得到。比如,現(xiàn)在集美大學校園里的“即溫樓”、集美中學的“道南樓”“南熏樓”。同時,他不僅堅守傳統(tǒng),還善于汲取外來文化,創(chuàng)新求變。在集美現(xiàn)存的建筑中,可以看到“嘉庚建筑”的特色,閩南式樣的屋頂,西洋式樣的屋身,南洋建筑的線腳等。孫炳炎耳濡目染,對“嘉庚建筑”也情有獨鐘,他捐助的孫厝云龍巖廟,在建筑風格上也體現(xiàn)中國古典建筑特色。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福建會館修建都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色。

        嘉庚先生在家鄉(xiāng)開文化新風,孫炳炎則是致力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加坡的落地生根。他發(fā)揚嘉庚先生中華文化認同思想,比如弘揚中醫(yī)文化,促成中華醫(yī)院的建立,為推進中醫(yī)服務新加坡社區(q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陳嘉庚先生將東南亞華人聯(lián)合起來,讓華人抱團,形成戰(zhàn)斗力,認同中華文化,陳六使先生、李光前先生都助力中華倫理道德在東南亞地區(qū)的成長。孫炳炎與這些前輩先賢一樣,竭力促進中華文化在新加坡的存續(xù)、發(fā)展,促成中華文化的傳播交流。孫炳炎弘揚傳統(tǒng)文化,是有深厚的情感認同的。在樂安學校讀小學的時候,就很喜歡國文一課。有一定的古典文學素養(yǎng)使他對傳統(tǒng)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比如同安會館會定期舉辦“詩詞寫作與欣賞培訓班”。在新加坡的各類演講中,他也力求講出中國味道,比如1964年1月,在“新加坡學生家長聯(lián)合會”新職員就職致辭中,他就引用《三字經(jīng)》,還多次引用儒家經(jīng)典名句和中國古典詩歌詩句、中國諺語。不僅如此,他還加強文化建設,受嘉庚先生影響,孫炳炎一直存有“中華情結(jié)”,他思索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全球化接軌,比如在同安會館組織國際性的學術會議,討論中華文化變遷問題。孫炳炎還強調(diào)文化內(nèi)涵的充實,編纂和保存了有關同安的珍貴文獻資料,他組織編纂了《新加坡同安會館會史》《同安史實》《古今人物志》《各地同鄉(xiāng)會館史略》《文苑》,積極支持同鄉(xiāng)開班免費普及詩詞創(chuàng)作與鑒賞技巧,促成“華人傳統(tǒng)文化的保存與發(fā)揚”國際研討會,立足中華優(yōu)秀文化在新加坡的開枝散葉。在維護新加坡的華人教育和華人地位上,受嘉庚精神的影響,孫炳炎都是竭盡所能去做。

        在推翻清朝統(tǒng)治之前,中文教育在新加坡是不存在的。陳國慶在回憶父親時曾說:“我父親說:在推翻清朝統(tǒng)治之前,中文教育在東南亞幾乎不存在,只有少數(shù)鄉(xiāng)村和私塾講授孔孟之道。有一些英語學校,他們只提供殖民主義類型的教育來培養(yǎng)青年,將來為殖民地的主子效勞?!保?2]591911年后,隨著清政府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海外華僑中的有識之士會把自己的子女送回國讀書,“后來有民族意識的中國人,對南洋僑居國發(fā)展中華文化感到興趣。這樣,中文學校在殖民地首先在新加坡出現(xiàn)”[12]60。不到十年,新加坡出現(xiàn)了幾百所的學校,“到1940年,整個南洋,出現(xiàn)了從小學到大學各種學校三千所;在校學生四十萬人,半數(shù)來自馬來西亞,也包括新加坡。在各類學校中教授華語,由此華語就成了該地區(qū)流行的中國民族語言”[12]60。

        對于華人在海外接受華文教育的特殊意義,陳嘉庚先生有自己切身的體會和獨到的認識,他說:“對僑居國外的華人學習中國文化比在國內(nèi)更為重要,因為在國內(nèi),一個中國小孩沒有接受中國教育,長大后仍是個中國人,而生長在海外的中國孩子,不學習中文,他將被外國文化所同化,最后喪失自己民族的特征”[12]60。尤其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因為華人普遍缺乏專業(yè)的技術人員,才沒有機會提供祖國急需的人才。相較而言,集美學校由于內(nèi)遷大田,集美航海學子才得以繼續(xù)學習,為日后祖國航海事業(yè)的建設做出巨大的貢獻。1953年,陳六使在新加坡福建會館執(zhí)委會上,提議創(chuàng)辦南洋大學,孫炳炎響應號召,發(fā)動捐款,支援南洋大學的創(chuàng)辦。海外第一所華文大學的誕生,預示了海外華文教育更上一層樓。

        為了維護嘉庚先生在新加坡的華文教育事業(yè),孫炳炎可謂竭盡全力,用他兒子的話說,就是“父親晚年捐出去的,都是‘血錢’(即用于養(yǎng)老的錢)”[6]304。孫炳炎在擔任福建會館建設科主任時,為防止公益基金被濫用,他連3000元的小賬單都要親自過目。而這個工作,持續(xù)了25年之久。如此的盡心,自己的公司就無暇顧及,以致業(yè)績下滑,但絲毫不影響孫炳炎在助學方面的慷慨。

        五、嘉庚精神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與社會工作新維度

        在新加坡,孫炳炎長期致力于社會工作,1964年,新加坡第一任元首尤索夫向?qū)O炳炎頒發(fā)了公共服務勛章。嘉庚精神在孫炳炎這里,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轉(zhuǎn)換。以孫炳炎為代表的這一代華人,成為當?shù)毓窈?,有意淡化對政治的關注,以現(xiàn)代民主精神關注社會發(fā)展,來弘揚嘉庚精神。

        孫炳炎為人謙虛,曾說:“有機會為公眾服務,乃國民應盡天職,所謂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縱有微勞,實不足稱道?!保?]25所以,他竭心盡力地為公眾服務,為華人爭取權(quán)利。1954年9月,孫炳炎以會長名義發(fā)函,通知建筑材料枋商會公會會員,在規(guī)定時間前往中華總商會集合,集體出發(fā)謁見英國殖民部大臣,以支持新加坡中華總商會關于爭取華人公民權(quán)和廢除議院語言限制的行動[7]318。1963年,孫炳炎接手處于困境的中華游泳會,游泳會員以接受英文教育者居多,但孫炳炎認為,既然名為“中華”,就應該在會刊和通告中另增華文,以示中英文并重的立場。1965年5月,馬來西亞福建社團聯(lián)合會會員代表大會在吉隆坡舉行,孫炳炎還與陳六使等人提出議案,請求馬來亞中央政府列華文華語為官方語言之一[7]31。1965年6月,孫炳炎強調(diào)了華人相關機構(gòu)以集聚的力量,發(fā)揚華文教育,宣傳中華優(yōu)秀文化。1966年5月,孫炳炎主持“新加坡華校促進母語教育宣傳月”并致開幕詞,不斷地強化華文教育的重要意義,讓大家都能愛護母語。提倡接受母語教育是華人的光榮,中華優(yōu)秀的文化教育不只是影響目前以及未來國家社會,還關系到千千萬萬的子孫后代。

        孫炳炎籌建中華醫(yī)院,“于1961年創(chuàng)辦實龍崗第一分院,于1967年增辦芽籠第二分院,贈醫(yī)施藥,為貧苦病患服務”[6]90。在任怡和軒俱樂部主席期間,他致力于社區(qū)公益與慈善文化事業(yè),真正實現(xiàn)“集僑賢于一爐,寓娛樂于公益”的宗旨,并將華商的影響力從商場延伸到會館、學校,三者緊密結(jié)合,形成新加坡華人社會的“三結(jié)合”機制[13]。孫炳炎利用公司管理機制發(fā)展社會組織,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社會組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孫炳炎在教育、衛(wèi)生醫(yī)療等方面的社會工作,與嘉庚先生的理念相同,是嘉庚思想在新加坡的延續(xù)。

        20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為華僑考慮,鼓勵支持華僑加入所在國國籍,實現(xiàn)了“落地生根”。孫炳炎加入了新加坡國籍,成為第一代身份轉(zhuǎn)型的華人,但在內(nèi)心深處,中華文化依然是他安身立命的根基,他始終是受中華文化傳統(tǒng)深深影響的華人。因此,對傳統(tǒng)文化和鄉(xiāng)親的認識就成為彼此的紐帶。作為一個有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認知的人,在內(nèi)心深處,他從不否認自己對祖籍國的情感。他作為海外華人的優(yōu)秀代表,畢生服務社會,不僅順應新加坡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需要,為所在國的發(fā)展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同時,他還保存了對家鄉(xiāng)、祖國的感情。

        嘉庚先生,這位具有英雄氣概的華僑領袖,對孫炳炎的引導和扶持是孫炳炎成長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對孫炳炎的影響是長久不間斷的。嘉庚精神在新加坡傳承下來,它不僅為目標遠大的先賢陳六使等所學習,也為孫炳炎這樣的普通華人所學習,更為我們大眾所學習。這才是嘉庚精神最偉大的地方,不是口號,是人人可以學習的一種精神,是每個人的情懷所在。嘉庚先生作為一張文化名片,也必將一直是祖國和海外華人緊密聯(lián)系的紐帶。

        猜你喜歡
        嘉庚落地生根陳嘉庚
        賡續(xù)百年嘉庚學脈勇?lián)鷰煼督逃姑?br/>——集美大學師范學院建院105周年
        教育評論(2023年1期)2023-03-10 07:59:30
        陳嘉庚選采辦
        做人與處世(2022年5期)2022-05-26 23:08:30
        在線教學法在大學健身健美俱樂部的運用研究——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為例
        運動精品(2022年1期)2022-04-29 08:57:26
        陳嘉庚選采辦
        陳嘉庚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汽車手繪作品選登
        “金雞”璀璨嘉庚故里“華語電影展望”高峰論壇在集美大學舉行
        風險均衡“落地生根”華夏睿磐受到熱捧
        探索促進企業(yè)文化落地生根的有效途徑
        頂層設計引項目“落地生根”
        民生周刊(2016年7期)2016-04-15 17:32:55
        青青青草国产熟女大香蕉| 特级毛片爽www免费版| 在线va免费看成|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人妻精品 | 亚洲一线二线三线写真|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链接|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臀久久| 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狼| 亚洲 另类 日韩 制服 无码| 69av视频在线观看|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又大又紧又粉嫩18p少妇| 牛牛本精品99久久精品88m| 亚洲乱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午夜视频| 一本一道人人妻人人妻αv| 亚洲av熟妇高潮30p| 亚洲青青草视频在线播放| 手机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麻豆| 色丁香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老鸭窝色综合久久| 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毛片|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 中文字幕影片免费在线观看| 天堂女人av一区二区| 亚洲色图三级在线观看| 天堂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高清观看|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91|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777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 偷拍激情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网站下载| 无码伊人66久久大杳蕉网站谷歌 | 少妇一级aa一区二区三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