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倩婷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福建 福州 350117)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面肯定了勞動教育在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實踐育人方面的價值,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全人培養(yǎng)的全過程。作為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輔相成,共同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達成“完整的人”培養(yǎng)目標。為此,借助協(xié)同理論,對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進行多元化建構,以推進勞動教育有效開展顯得尤為必要。
(一)多樣性。在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類型和內容日趨多樣化,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意義中生產性和技術性的勞動訓練[1]。作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教育實踐活動,勞動教育的內涵廣泛,包含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以及服務性勞動。日常生活勞動本質上是生活教育,主要圍繞學生的日常生活展開,家庭中的烹飪、衛(wèi)生打掃等,都可以成為勞動教育的內容,通過教育性的生活勞動,學生將樹立起正確的勞動觀和良好的勞動習慣;生產勞動實際上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勞動,是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過程,在生產勞動中,學生經(jīng)歷了簡單勞動向復雜勞動的過渡過程,實現(xiàn)了勞動技術能力的發(fā)展;服務性勞動是一種指向他人的勞動教育活動,社區(qū)服務、公益活動等都是服務性勞動的具體表現(xiàn)形態(tài),學??梢酝ㄟ^有序化開展服務性勞動,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二)開放性。勞動教育課程的開放性,主要體現(xiàn)在實踐場域的開放性上。勞動教育涉及家庭、學校、社會各個場域,能否有效實施取決于多方的協(xié)同效應。因此,對于勞動教育,我們需要摒棄固有偏見,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拓寬勞動教育課程的實踐場域,從傳統(tǒng)中的學校延伸到更廣闊的家庭、社會場域之中,“要讓學生走出教室動手體驗,感受過程,看到成果”[2]。只有實現(xiàn)家庭、學校、社會的相互配合,才能最大程度發(fā)揮出三者的教育合力,推動勞動教育更好落實。
(三)實踐性。作為理論認識與勞動實踐的統(tǒng)一體,勞動教育課程不單單只是傳統(tǒng)勞動理論的學習,更是勞動實踐的載體。正如《意見》所強調的:“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在系統(tǒng)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讓學生動手實踐”[3]。因此,實踐性是勞動教育課程的本質體現(xiàn),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以理論知識為工具,落實勞動實踐,在勞動實踐中不斷提升勞動技能,從而實現(xiàn)具體勞動能力的發(fā)展。
協(xié)同理論是德國學者里爾曼·哈肯于20 世紀70年代提出的,其核心思想包含協(xié)同原理、支配原理和自組織原理,在于實現(xiàn)系統(tǒng)組合的最優(yōu)化。
從協(xié)同理論視角出發(fā),可以明晰:勞動教育的課程建構是個復雜而系統(tǒng)的工作,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在對課程進行頂層設計之時,需要考慮其中的參與主體、實踐場地、課程內容等多種變量的協(xié)同作用,對勞動教育課程進行多元化構建。勞動教育類型多樣性決定了勞動教育課程內容可以圍繞多元化主題活動開展,不管是與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生活勞動主題活動,還是以公益活動為主題的服務性勞動活動,都可以是勞動教育課程的運行載體;實踐性和開放性決定了學校、家庭、社會都是勞動教育課程的實踐場地,三個場域蘊含著豐富的課程實踐資源待發(fā)掘,與此同時,教師、學生、家長都是課程開發(fā)的主力軍,勞動教育課程的順利開發(fā)并非僅教師一己之責,而是多元主體合力作用的結果。
(一)多元主體參與勞動教育課程開發(fā)
1.學生是課程開發(fā)的主動者。作為一個群體概念,學生對自然、社會的接觸遠超于我們的想象,只要稍加引導,他們就會在自身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中挖掘出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實踐資源,成為課程開發(fā)的主力軍。因此,我們要將學生納入勞動教育課程開發(fā)的主體之中,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從而助力勞動教育課程的開發(fā)工作順利進行。與此同時,教育者也要意識到,作為鮮活的獨立個體,學生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否認單純抽離生活的教育,主張將人類的勞動回歸于日常生活,強調勞動教育的生活屬性[4]。因此,作為全面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教育必須“以生為本”,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經(jīng)歷為教育起點,遵循學生的生活邏輯,充分挖掘學生身上的課程資源。
2.教師是課程開發(fā)的主要承擔者。作為勞動教育工作的直接承擔者,教師無疑擔負著課程開發(fā)的重要職責。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作為被動的課程執(zhí)行者,按部就班地進行教科書知識的復制成為其主要工作內容。而勞動教育作為一門社會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它要求教師從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中解放出來,化被動為主動,成為積極的課程研究者、開發(fā)者。因此,在實踐中,教師要勇于承擔起勞動教育課程的開發(fā)工作,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為出發(fā)點,充分挖掘生活中觸手可及的實踐課程資源。學校可以建立相應的培養(yǎng)機制,成立“教師指導小組”,鼓勵學校骨干教師開設相應的專題講座,就自身在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fā)上進行經(jīng)驗的分享,從而促使教師在合作交流中不斷借鑒、反思,實現(xiàn)自身能力的提升。
3.家長是課程開發(fā)的有力合作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其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重大影響。但當下“絕大多數(shù)家長把學生的知識性學習當作唯一的目標,所有家務勞動都不讓學生做,甚至在勞動價值觀方面給學生以錯誤引導”。[5]而勞動教育的最大特點就在于讓孩子在親歷親為中體悟到勞動的樂趣,在親身實踐中習得勞動本領。對于家長而言,可以多渠道挖掘身邊的勞動教育實踐資源,給孩子提供勞動的機會,鼓勵孩子參與家庭各項事務的協(xié)助工作,如烹飪、整理、打掃等。在勞動過程中,要給予孩子適時的引導和鼓勵,使他們在點點滴滴的勞動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形成正確的勞動觀,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二)多元場域挖掘勞動教育課程資源
1.開發(fā)學校課程資源。與其他場域資源相比,學校課程資源具有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一是安全性,勞動教育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要求學生走出傳統(tǒng)的封閉課堂,在廣闊的天地中展開各式各樣的實踐活動,在這過程中蘊含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而學校無論是教育人員的專業(yè)性上,還是活動空間的安全性上,都是其他場域所不具有的;二是教育性,“勞動教育不是簡單的體力鍛煉,更是一種正確勞動價值觀的積極引導”[1],是身與心的教育,而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其擁有的各類課程資源都是經(jīng)過層層篩選的。
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其可資開發(fā)利用的資源也是豐富多彩的。首先,作為勞動教育實踐的重要載體,課程實施是勞動教育活動得以開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挖掘校內的多樣課程資源,為勞動教育實踐保駕護航顯得尤為必要。在所有課程中,最為直接的就是學校開設的勞動教育課程以及與其緊密相關的家政、烹飪等通用技術類課程,通過勞動知識和生活技能的傳授,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勞動過程之中,從而實現(xiàn)勞動知識到勞動能力的轉化。此外,滲透于其他科目中的內容也是不容忽視的勞動教育資源。例如,在思政課中,通過“德”與“勞”關系的建立,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崇德尚勞的情感。各門學科的側重點雖有所不同,但各有所長,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學校課程體系,豐富了勞動教育資源的內涵。
其次,學校的各類物質資源,具體涉及校園建筑、綠化、實驗室等,都是可加以開發(fā)的勞動教育資源。例如,學??梢詫⑿鹊木G化和衛(wèi)生進行劃片,以班級為單位進行任務分配,敦促學生進行定期的打掃整理,并開展相應的評比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勞動機會,也可設置些許勤工儉學崗位,組織學生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從而推動勞動教育課程的深入系統(tǒng)開展。
最后,學校的校風校紀、特色文化等這些隱性存在都可以融入勞動教育的因素,從而成為可加以利用的勞動教育資源。學??稍诠矇ι险迟N諸如“只有人的勞動才是神圣的”此類的名人標語,營造出良好的勞動文化氛圍,于無形之中引導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另外,每個學校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如雷鋒日的服務活動等,這些實踐活動資源都可加以開發(fā)利用,成為開展勞動教育的有效載體。
2.開發(fā)家庭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凹彝ナ呛⒆拥牡谝粚W校,父母的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對孩子正確勞動觀念的形成和勞動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先導性意義”[6]。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校間的教育一致性,因此,在關注到學校場域教育資源的同時,不能忽視家庭這個蘊含豐富資源的陣地,使勞動教育在學校和家庭兩場域得以落實,形成教育合力。
為了深化家校合作,更深層次挖掘家庭中的勞動教育資源,學校可以從溝通家長入手,開辦“家長學校”、進行家訪、發(fā)放宣傳材料等,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協(xié)助家長挖掘家庭中的勞動教育資源。例如,學校可以指導家長進行具體家務事的安排,洗衣、煮飯、疊被、衛(wèi)生打掃等,這些看似簡單的勞動實踐,背后需要的是孩子的細心與耐心。根據(jù)具體情況的不同,可以開發(fā)的家庭勞動資源也具有不同的形式,2020 年疫情之下的家庭生活就是最好的例子。由于長時間的居家隔離,廚房成為勞動教育的最佳實踐地,許多家長與孩子化身廚神,從食材的處理到烹飪,再到成果展現(xiàn),這一道道程序就是系統(tǒng)的勞動過程,也是孩子勞動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
3.開發(fā)社會勞動教育課程資源。社會即學校,凡是生活的資源都應是教育的資源。與學校、家庭教育資源相比,社會教育資源更加豐富多彩,因此,在勞動教育資源開發(fā)工作中,必須深化校社合作,把社會場域納入考慮范圍之中,挖掘更多的社會勞動教育資源,把勞動教育延伸到社會這個更廣闊的“大學?!敝校S富勞動教育資源的內涵。
首先,學校應該主動打開校門,加強與社會的聯(lián)系,贏得各社會力量的支持,從而為勞動教育提供更多的實踐資源。例如,學校可以與企事業(yè)單位合作,簽訂相關協(xié)議,聯(lián)合開辟校外實踐基地,從而創(chuàng)設真實的勞動體驗。在德國,中小學勞動實踐主要有三種形式:社會實踐、企業(yè)實習和手工工廠實習[7]。這些豐富的社會實習經(jīng)歷給予學生了解社會各行各業(yè)的機會,不僅為未來的職業(yè)選擇奠定基礎,也有利于正確勞動觀念的樹立。另外,學??梢蚤_展“勞動模范進校園”的活動,充分挖掘企業(yè)中的人力資源,邀請勞動模范向學生講述屬于他們的勞動故事,從而鼓勵更多學生成為勞動精神的傳承者。
當然,作為信息傳播的工具,大眾傳媒也是推動勞動教育開展的重要催化劑,善于挖掘社會中的多種傳媒資源,將進一步推動勞動教育工作更好落實??梢酝ㄟ^電視、廣播、報刊等傳統(tǒng)媒體中報道的勞動楷模、勞動事跡,向學生宣傳奉獻精神、勞模精神,讓學生在這些模范當中習得勞動的意義,并將“勞動”二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多元主題活動構建勞動教育課程內容
由于資源開發(fā)場域、課程開發(fā)主體的不同,各校所開展的勞動教育形式各具特色。通過將不同主體、不同場域下的資源進行整合,開展有目的的“主題”活動,將勞動教育滲透其中,將促進勞動教育的更好落實。勞動教育立足于生活,又面向生活,生活的各個方面,衣食住行,都可以成為勞動教育的主題。如“食農教育”能夠得以順利進行得益于多方協(xié)同的作用,首先學校的教師需要擔當起教學任務,對課程內容和實踐安排進行合理設計;與此同時,為了活動的安全得以保障,學校還需取得家庭、政府、農民等多方面的支持。因此,整個活動的進程也是家、校、社的多元協(xié)同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