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虎
洛陽新區(qū)人民醫(yī)院影像科 河南洛陽 471000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其可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較大的危害[1]。因此早期診斷并治療是改善膀胱癌患者預后的重要方法[2]。目前膀胱癌的診斷主要利用膀胱鏡檢及活檢等方法,然而膀胱鏡檢的診斷的準確性較差,活檢受限于取材的范圍及視野,難以準確、全面的評估病變[3,4]。隨著影像學檢查的興起,常規(guī)CT 檢查被臨床用于膀胱癌的診斷,然而膀胱癌與腺性膀胱炎的影像學表現(xiàn)極為相似,常規(guī)CT在膀胱癌及腺性膀胱炎的鑒別診斷中效果較差[5]。因此本實驗探究利用增強CT 用于膀胱癌的診斷。
選取2015 年10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膀胱癌患者70 例為研究對象,均行CT 掃描及病理檢查,以病理檢查結(jié)果分為膀胱癌組(39 例)和腺性膀胱炎組(21 例)。膀胱癌組平均年齡(57.38±12.88)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22.19±2.84)kg/m2。腺性膀胱炎組平均年齡(59.06±13.40)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22.52±2.91)kg/m2。兩組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比較無差異(P>0.05)。納入標準:(1)均接受CT 檢查及膀胱鏡檢;(2)CT 檢查前未接受導尿;(3)多造影劑無過敏反應(yīng);(4)入組患者遵循知情同意原則。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2)既往接受泌尿系手術(shù)治療;(3)神志異常,不能配合完成研究。
利用Siemens Definition As 64 排CT 進行檢查,檢查時患者屏氣,設(shè)置電壓為125 kV,管電流100 mAs,螺距1.0 mm,層厚1.5 mm,層間隔0.75 mm,視距50 cm×50 cm。經(jīng)肘靜脈團注80~100 mL 碘海醇增強掃描,流速2.5~3.0 mL/s,注入對比劑后25 s、65 s、5 min 進行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掃描。由兩名放射科醫(yī)師閱片,觀察病灶的位置、形態(tài)、大小、鈣化、囊變壞死、壁外浸潤、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情況;記錄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CT 值。計算增強掃描CT 值,動脈期病灶CT 值-正常膀胱壁CT 值。
數(shù)據(jù)分析用SPSS 22.0。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 檢驗。利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 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CT 值診斷膀胱癌的價值。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膀胱癌及腺性膀胱炎CT 值()
表2 膀胱癌及腺性膀胱炎CT 值()
見表3
表3 CT 鑒別診斷膀胱癌與腺性膀胱炎的價值
圖1 CT 鑒別診斷膀胱癌與腺性膀胱炎的ROC
腺性膀胱炎易進展為膀胱癌,可視為一種癌前病變,腺性膀胱炎臨床常伴有血尿,是以常規(guī)的影像學檢查如CT、超聲等可顯示出彌漫性膀胱壁增厚,與膀胱腫瘤影像學表現(xiàn)相似[6,7]。然而腺性膀胱炎與膀胱癌的治療手段差異較大,是以應(yīng)明確病變性質(zhì)[8]。常規(guī)的CT 檢查主要依靠病灶的形態(tài)、位置、邊緣等信息對疾病進行診斷[9]。本實驗結(jié)果顯示膀胱癌與腺性膀胱炎在位置、鈣化、囊變壞死、壁外浸潤、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方面未見明顯差異,提示依靠常規(guī)的CT 檢查無法鑒別膀胱癌及腺性膀胱炎。
本實驗結(jié)果顯示,膀胱癌各期CT 值均高于腺性膀胱炎,其原因可能與腺性膀胱炎黏膜固有層存在腺體、囊及Brunn’s 巢,部分伴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其尚未表現(xiàn)為腫瘤樣快速增殖,是以CT 值較低,而膀胱癌的血供豐富,是以膀胱癌的CT值高[10]。筆者利用ROC 曲線分析增強掃描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及各期相對強化CT 值用于膀胱癌診斷的效能,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動脈期、靜脈期及延遲期相對強化CT 值診斷膀胱癌的AUC 高于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CT 值,表明各期相對強化CT 值的診斷效能較高。其中尤以動脈期相對強化CT 診斷的效能最高,可能與增強掃描動脈期的強化程度主要取決于血管化程度,而膀胱癌的形成及發(fā)展過程中在膀胱壁上形成更多的新生血管,是以動脈其相對強化CT 值的特異性及敏感度較高。
綜上所述,增強CT 掃描對于膀胱癌及腺性膀胱炎的鑒別具有較好的效能,其中動脈期相對強化CT值診斷膀胱的價值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