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愛
子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cervica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是與宮頸浸潤癌密切相關的一組宮頸病變,多見于育齡期婦女,發(fā)病原因與高危型人乳頭病毒持續(xù)感染有關,與多個性伴侶、吸煙、性生活過早(年齡<16 歲)、性傳播疾病、經濟情況低下、口服避孕藥和免疫抑制等因素有關。部分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可自然消退,但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可引起宮頸浸潤癌,需要手術治療。早期診斷及治療SIL 對預防及降低宮頸癌發(fā)生具有較大意義[1]。目前臨床較為常見的治療SIL 的方法包括宮頸LEEP 刀電切術及宮頸冷刀錐切術,宮頸冷刀錐切術屬于傳統(tǒng)治療手段,術中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且術后恢復時間較長,LEEP 刀是近幾年逐漸被臨床應用的新型治療手段,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少、術中創(chuàng)傷較小、恢復快的優(yōu)點,但臨床其治療效果存在較大爭議[2]。本文現(xiàn)針對本院80 例宮頸SIL 患者展開研究,旨在分析宮頸LEEP 刀電切術和宮頸冷刀錐切術的手術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8 年3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80 例宮頸SIL 患者,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各40 例。對照組年齡22~49 歲,平均年齡(34.54±4.84)歲;LSIL 持續(xù)2 年,不能排除HSIL者10 例;HSIL 者30 例。研究組年齡23~49 歲,平均年齡(33.86±5.06)歲;LSIL 持續(xù)2 年,不能排除HSIL者8 例;HSIL 者32 例。兩組患者年齡、病變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IRB-2020-289)。納入標準:經病理活檢診斷為HSIL[3]或LSIL 持續(xù)2年,不能排除HSIL 者,手術指征明確,肝腎功能正常;臨床資料完整;陰道鏡滿意,宮頸1 或2 型轉化區(qū),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宮頸病變及宮頸手術史;盆腔存在異?;蚝喜㈥幍姥渍?;意識障礙或既往有精神病史者;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宮頸冷刀錐切術治療,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給予腰硬聯(lián)合麻醉后常規(guī)消毒患者會陰部,通過留置尿管排空膀胱后再次消毒,置陰道窺器暴露宮頸,用浸有5%醋酸的棉球浸濕宮頸表面后在整個宮頸及穹窿涂抹復方碘溶液,觀察宮頸病變范圍后局部注射3 U 垂體后葉素+生理鹽水20 ml 混合液。宮頸鉗鉗夾宮頸,在距離病變范圍3~5 mm 處做一深3 mm左右的淺環(huán)形切口,以宮頸管為軸線沿宮頸內口向宮頸深部切入,角度保持為30~50°,深15~25 mm,切除出一個完整的錐形后進行縫合,并在宮頸管內及陰道填塞浸有碘伏溶液的紗布,24 h 后取出。
1.2.2 研究組 采用宮頸LEEP 刀電切術治療,患者取膀胱結石位,無需導尿直接進行常規(guī)消毒,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步驟同對照組。宮頸鉗鉗夾宮頸,根據(jù)病變范圍選擇合適的電切環(huán)型號,切除范圍為病變部位外3~5 mm,深15~25 mm,電凝功率為40~50 W,以距離病變范圍外緣5 mm 處為起點,分四個方向插入宮頸,以順時針切除宮頸組織,病變范圍較大者分次進行,若出現(xiàn)創(chuàng)面出血現(xiàn)象應用球形電凝器止血或“U”型縫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指標,主要包括手術時間、出血量、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②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效果,主要分為治愈、復發(fā)及殘留,治愈:術后6 個月內未出現(xiàn)病變;復發(fā):術后6 個月以上出現(xiàn)病變者;殘留:術后6 個月內出現(xiàn)病變者。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愈率、復發(fā)率及殘留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 [n(%)]
目前臨床常見治療宮頸SIL 的方式包括宮頸冷刀錐切術及宮頸LEEP 刀電切術。LEEP 刀采用高頻電刀進行手術,在手術過程中使組織吸收電波產生高熱,通過細胞內水分生成蒸汽波達到切割止血的作用,因此在完整切除病變部位的同時對周圍組織造成的損傷較小,且能夠完整切除病變組織,操作較為簡單,對手術環(huán)境及手術條件并無較高要求,可在基層醫(yī)院推廣[4-6]。并且治療過程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有效縮短手術時間,對機體造成的影響較小,術中出血量較少,因此患者在治療結束后短期內可康復,縮短住院時間[7]。同時宮頸LEEP 刀電切術切除范圍較宮頸錐切術更為廣泛,因此能夠切除較深部位的病灶,針對病變范圍較大的患者可分多次分層切除,提高治愈率。能夠彌補臨床其他檢查方式不能準確定位組織及宮頸管內暴露不足等問題,有效保障手術效果。本文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研究組手術時間、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愈率、復發(fā)率及殘留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宮頸SIL 患者,相對于宮頸冷刀錐切術,宮頸LEEP 刀電切術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術后較好的恢復宮頸解剖結構,且可以通過分層切除達到切除較深部位的病灶,對遠期妊娠結局影響較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可使宮頸快速康復,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