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在人口老齡化不斷發(fā)展的當今社會,老年群體患病人數(shù)不斷增多,使得該群體就診率也在不斷提升,進而對醫(yī)務人員的診治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上消化道出血常見于消化內科,由于老年群體機體功能逐漸衰退,且伴隨多種基礎疾病,給疾病的治療增加難度[1]。胃鏡是診治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工具,其能探查患者的病灶情況,進而查明病因,為疾病的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但胃鏡檢查屬于侵入性操作,部分患者害怕其引起的不適,故而放棄此種診治方式,延誤疾病治療時機,同時,胃鏡檢查具有一定的禁忌證,老年患者使用率低[2]。隨著診斷技術的不斷提升,無痛胃鏡在臨床得以推廣及使用,急診胃鏡開始在老年患者中使用,其不僅能緩解患者不適,且診斷率高,可達90%,且患者可及時行內鏡治療,能快速止血,提高搶救成功率,減少死亡率[3]。本次研究將100 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主體,分析應用急診胃鏡診治的效果,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2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200 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年齡分為觀察組(老年患者)和對照組(非老年患者),每組100 例。納入標準:①患者通過影像學檢查,符合上消化道出血診斷標準;②伴有嘔血、黑便、心悸及多汗等癥狀;③配合胃鏡檢查,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繼發(fā)性上消化道出血;②合并消化道惡性腫瘤;③配合度不高,不愿參與本次研究;④存在精神障礙及意識障礙。觀察組中,男72 例,女28 例;年齡68~88 歲,平均年齡(72.47±8.51)歲;出血位置:食管10 例,胃45 例,十二指腸40 例,其他5 例;平均出血到入院治療時間(12.58±2.01)h。對照組中,男70 例,女30 例;年齡40~77 歲,平均年齡(53.17±7.95)歲;出血位置:食管11例,胃46例,十二指40例,其他3例;平均出血到入院治療時間(12.45±2.05)h。兩組患者(除年齡外)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過倫理健康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急診胃鏡診治,對患者進行血常規(guī)、乙肝表面抗原、凝血時間、生化指標及心電圖檢查,指導患者臥床休息,采取對癥治療措施,貧血患者及時補充血容量,低血壓患者及時進行升壓治療,及時給予止血芳酸等止血藥物,防止出血過多引發(fā)休克。如內科保守治療無效,可采取手術方式治療。實施胃鏡檢查時,盡快確定出血位置,術前將患者胃部清洗干凈,采用Olympus GIFX0260 胃鏡檢查,檢查前,先排除胃鏡禁忌證者,然后通過胃鏡檢查找出患者出血原因,確定出血位置。在鏡下噴灑8%去甲腎上腺素生理鹽水溶液,共計40 ml,凝血酶2000 U,對于活動性出血病灶,給予1/10000 腎上腺素生理鹽水溶液,內鏡下多點分次注射,直至出血點不再出血。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情況,治療效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包括消化道潰瘍、消化道腫瘤、黏膜病變及食管靜脈曲張。②治療效果判定標準:患者活動性出血止住,且其休克情況得以糾正為痊愈;患者活動性出血減少,休克情況得以糾正為好轉;患者出血情況難以控制,病情惡化為無效??傆行?(痊愈+好轉)/總例數(shù)×100%。③并發(fā)癥包括發(fā)熱、疼痛及再出血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情況對比 觀察組消化道潰瘍及消化道腫瘤占比顯著高于對照組,黏膜病變及食管靜脈曲張占比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情況對比 [n(%)]
2.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00%,與對照組的99.00%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00%,與對照組的10.00%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n(%)]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發(fā)生在屈氏韌帶以上的位置,主要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等組織,多數(shù)患者可見明顯的嘔血及黑便情況,常出現(xiàn)血容量減少的情況,導致周圍循環(huán)衰竭,該種疾病為消化內科常見急腹癥,其病死率在8%~14%,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4]。臨床證實,患者出血量如在400 ml 以內,多無明顯癥狀;出血量在500~1000 ml,可引發(fā)貧血、頭暈、昏厥、乏力、口渴及血壓偏低等;出血量達到1500~2500 ml,患者會進入休克狀態(tài),出現(xiàn)煩躁、神志不清、口唇發(fā)紺、呼吸困難等,如不及時加以處理,患者隨時面臨生命危險[5]。急診內鏡在消化內科使用有十幾年的歷史,其能快速判斷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使得疾病的診出率得以提高,而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死率高,在13%~18%,中青年群體在7%左右[6],年齡越小,疾病病死率越高,因此,老年患者的治療需要更加謹慎。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相比較普通胃鏡,急診胃鏡遵循無痛原則,舒適度在不斷提升,一般老年人為胃鏡診治的禁忌群體[7-9],但急診內鏡不僅能快速診斷疾病,還能在檢查的同時及時進行內鏡治療,針對不同的出血部位,采取不同的止血方式,以防出現(xiàn)盲目治療的情況,使得治療效果得以提高,從而降低病死率[10,11]。患者即使內鏡治療失敗,但明確病灶可為下一步治療指明方向[1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00%,與對照組的99.00%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內鏡在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及非老年患者中的效果差異不大,適用于老年患者。且觀察組消化道潰瘍及消化道腫瘤占比顯著高于對照組,黏膜病變及食管靜脈曲張占比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娎夏晟舷莱鲅颊叩囊蛩剌^多,需要掌握其發(fā)病特點,及時對疾病加以判斷。研究可知,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00%,與對照組的10.00%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急診胃鏡在不同年齡段的患者中可放心使用,其對患者損傷小,效果顯著,優(yōu)勢明顯,老年患者可接受。
綜上所述,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用急診胃鏡診治效果顯著,與非老年患者比較差異不大,不僅能全面了解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還能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fā)癥,值得臨床加大力度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