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華明
內(nèi)容提要 典籍名言是政治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不可忽視的修辭功能、語篇功能和交際功能?!读?xí)近平談治國理政》中使用的典籍名言在新時代被賦予新的價值和意義,彰顯了高度的文化自信,但也成為翻譯難點之一。本文以《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中法譯本為平行語料庫,分析書中典籍名言的法譯實例,發(fā)現(xiàn)譯者從政治文獻的文本特征出發(fā),以句法/語法策略為主,語義和語用策略為輔,較好地完成了翻譯任務(wù)。
習(xí)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為目標(biāo),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sh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這為我國新形勢下的外宣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政治文獻包括領(lǐng)導(dǎo)人講話、政府文件與工作報告等。這些文獻的外譯是外宣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官方宣傳執(zhí)政思想與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一、二卷)收錄了習(xí)近平在2012年11月15日到2017年9月29日期間的重要講話、談話、演講、批示、答問等,兩卷共計178篇。其譯者團隊匯集了國務(wù)院新聞辦公室、中國外文局、中央黨史與文獻研究院的專業(yè)資深翻譯,“代表了當(dāng)下中國外宣翻譯的最高水準(zhǔn),因而具有很高研究價值”②林榕,林大津.《政治文獻英譯:文化翻譯觀——以〈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本為例》.東南學(xué)術(shù),2016(6):237.。《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引用了大量中國典籍名言,凸顯了高度的文化自信,這些典籍名言的翻譯“既是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的傳承,又是中國經(jīng)典文化的對外傳播”,“是塑造中國形象、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③龍曉翔.《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大翻譯”——中國文化經(jīng)典譯介與傳播的若干問題思考》.外國語,2019,42(2):88.,因此也成為翻譯研究熱點之一。本文以《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中法雙語譯本為平行語料庫,探討政治文獻中的典籍名言的翻譯特點、原則和策略。
《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的翻譯屬于典型的政治文獻外譯,是一種目的非常明顯的社會行為,即“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發(fā)展理念、發(fā)展道路、內(nèi)外政策的認(rèn)識和了解”④習(xí)近平.《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出版說明.。對于此類政治文獻的外譯,許多學(xué)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趙祥云指出,政治文獻的語言和文本涉及國家政治路線、意識形態(tài)等內(nèi)容,不容曲解,因此,政治文獻的翻譯必須忠實于原文,譯者既要再現(xiàn)原文的政治話語和語言風(fēng)格,又要讓譯文能夠被目的語讀者所接受。⑤趙祥云.《新形勢下的中央文獻翻譯策略研究——以<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為例》.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學(xué)報,2017(3):89—93.黃友義提出了外宣翻譯的“三貼近”原則,即“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xí)慣”⑥。林榕和林大津從文化翻譯觀的角度分析了政治文獻的外譯策略,強調(diào)譯者必須借鑒各種有效的翻譯策略,避免翻譯教條主義。⑦林榕,林大津.前揭書,第235—240頁。楊明星與齊靜靜提出了“政治等效+審美再現(xiàn)”的外交修辭翻譯的復(fù)合標(biāo)準(zhǔn),認(rèn)為譯文既要忠實傳達政治語篇的政治內(nèi)涵,實現(xiàn)政治等效,又要展現(xiàn)中國典籍名言的美學(xué)特征。⑧楊明星,齊靜靜.《 外交修辭的復(fù)合性翻譯標(biāo)準(zhǔn):“政治等效+審美再現(xiàn)”——以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外交演講古詩文為例》.中國外語,2018(6):89—96,109.邱大平認(rèn)為,在“文化和政治層面”,譯者必須側(cè)重“以我為準(zhǔn)”的翻譯取向,在“語言層面”,譯者應(yīng)堅持目的語取向,提高譯文的通透性與域外接受度。⑨邱大平.《論政治話語外宣翻譯取向的二元統(tǒng)一》.中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8(6):205—212.金奕彤分析指出,政治文獻的譯者也應(yīng)當(dāng)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語言和文化差異中尋找動態(tài)平衡。⑩金奕彤.《從“創(chuàng)意”到“創(chuàng)譯”:譯者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應(yīng)用》.上海翻譯,2019(1):58.潘衛(wèi)民和郭瑩提出譯者在政治語篇的翻譯實踐中,要做到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潘為民,郭瑩.《政治語篇翻譯的文化自信——以<毛澤東選集>英譯為例》.外語教學(xué),2018(6):80—84.
典籍名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jié)晶,也是政治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典籍名言的引用能夠增加文本內(nèi)容的深度,增加語言的說服力和感召力,有效構(gòu)建語篇銜接體系和文本話語風(fēng)格。《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一、二卷)中引用的典籍名言將近200條,雖然從字符數(shù)量來看,這些引文所占的比重不大,卻具有重要的修辭功能、語篇功能和交際功能。它們源自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經(jīng)典著作,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比喻意義,蘊含著具有共同價值的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念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但也給翻譯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譯者常面臨既要譯詩又要體現(xiàn)相關(guān)政策內(nèi)涵的困境”?金奕彤,前揭書,第58頁。。政治文獻中的典籍名言翻譯不同于傳統(tǒng)的文學(xué)翻譯,譯者必須以忠實傳遞政治信息,保留政治語篇的嚴(yán)肅性為第一目標(biāo)。在此基礎(chǔ)之上,再向目的語讀者介紹中國文化。譯者首先進行語內(nèi)翻譯,將這些典籍名言譯為白話文,深刻理解這些語句的語言特征和文化意義,充分認(rèn)知它們在現(xiàn)代語境中的新內(nèi)涵,然后進行語際翻譯,靈活運用目的語進行表述。
《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的法譯本(Xi Jinping: La gouvernance de la Chine)分別于2014年(第一卷)和2018年(第二卷)發(fā)行。筆者以《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的中法譯本為平行語料庫,對其中的典籍名言翻譯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譯者從政治語篇的特征出發(fā),采用了靈活多樣的翻譯策略和手段,較好地完成了翻譯任務(wù)。本文將以芬蘭學(xué)者安德魯·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劃分的翻譯策略的三個層次為基礎(chǔ),具體剖析《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典籍名言翻譯策略和手段。
切斯特曼從翻譯策略的語用意義出發(fā),將其劃分為三個層次,即句法/語法策略、語義策略和語用策略。每個層次的策略又可細(xì)分為不同的翻譯手段,句法/語法策略包括直譯、單位轉(zhuǎn)換、改變句子結(jié)構(gòu)、改變銜接等,語義策略包括使用同義詞或反義詞、使用上/下義詞、具體化/抽象化、語義明晰化等,語用策略則包括文化過濾、改變清晰度、改變譯者可見度等。?陳吉榮.《論切斯特曼認(rèn)知模因翻譯策略的貢獻與局限》.上海翻譯,2011(3):19—20.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翻譯手段并非彼此孤立,在很多情況下,它們的搭配使用能夠優(yōu)勢互補,既能夠傳達作者的意圖和用典的文化信息,又為目的語讀者的理解提供了便利,有助于構(gòu)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陳國興,菅愛麗.《政治語篇中的科技隱喻及其英譯策略研究——基于〈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平行語料庫》.外語電化教學(xué),2019(10):59.
1.句法/語法策略
句法/語法策略主要存在于語言層面,具體翻譯手段既有直譯,也有根據(jù)漢法兩種語言之間的語法和句法差異而采用更加靈活的處理方式,例如改變句子結(jié)構(gòu)、改變銜接方式等,這些手段能較好地保存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和表達風(fēng)格,讓譯文和原文在語言表達上取得最大程度的一致。?王寅.《體認(rèn)語言學(xué)視野下的漢語成語英譯——基于〈紅樓夢〉三個英譯本的對比研究》.中國翻譯,2019(4):157.
(1)直譯
例1:廣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艱苦奮斗?!皩殑︿h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保?xí)近平 2014:52)
譯 文:Il est nécessaire que les jeunes soient animés d’une forte volonté pour un travail acharné.? Le tranchant de l’épée vient d’une pierre à affǔter, et le parfum des fleurs de prunier, du froid mordant.? (Xi Jinping 2018a : 58—59)
《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中使用的典籍名言與其所處的語篇有較為透明的邏輯關(guān)系,在上下文的語境信息的輔助下,直譯基本不會影響目的語讀者的理解,還能在最大程度上還原中國文化,促進跨文化交流,豐富目的語文化的表達。在本例中,“寶劍鋒”(le tranchant de l’épée)和“梅花香”(le parfum des fleurs de prunier)隱喻了奮斗之后的結(jié)果,“磨礪”(une pierre à affǔter)和“苦寒”(le froid mordant)代表了不斷的努力和需克服的困難。譯文以直譯的方式,保留了原文中的隱喻、文化意象及其詩意美感,同時也保存了原詩對仗工整的語序和形式美。上下文語境中對努力奮斗的多角度闡釋也能夠幫助目的語讀者了解該詩的意義。因此,在文化語義透明度較高的情況下,直譯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翻譯手段。
(2)改變句子結(jié)構(gòu)
例2: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亞太經(jīng)濟在世界經(jīng)濟復(fù)蘇中發(fā)揮引領(lǐng)作用。(習(xí)近平 2014:344)
譯文:C’est seulement en faisant cela que les économies de la région pourront, comme le décrit un poème chinois, ? trouver le chemin vers un nouveau village caché derrière des saules épais et des fleurs éblouissantes, malgré les embǔches causées par les monts et les cours d’eau ?, et jouer un r?le moteur dans la reprise économique mondiale.(Xi Jinping 2018a : 411)
漢語古詩的句型結(jié)構(gòu)樸素而嚴(yán)謹(jǐn),散而不亂,呈現(xiàn)出典型的流水句特征,因此譯者在翻譯詩歌時,必要時可改變原文的句型結(jié)構(gòu),按照目的語的表達習(xí)慣進行調(diào)整。在本例中,譯者把“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改造成后置的介詞“malgré”引導(dǎo)的介詞短語“malgré les embǔches causées par les monts et les cours d’eau”(即便有山與水造成的陷阱),用直譯的方式保留了“山重水復(fù)”和“柳暗花明”的意象的同時,又用“l(fā)es embǔches”(圈套;陷阱)和“trouver le chemin”(找到道路)明示出“疑無路”和“又一村”的引申義。此外,譯者添加了標(biāo)識語“comme le décrit un poème chinois”(如一首中國古詩所述)作為用典的顯性標(biāo)記,提高譯文被理解的概率。
例3:中國有句古話,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yuǎn)。(習(xí)近平 2014:323)
譯文:Un proverbe chinois affirme que les montagnes et les océans n’éloignent pas les amis possédant les mêmes idéaux.(Xi Jinping 2018a : 387)
在譯文“l(fā)es montagnes et les océans n’éloignent pas les amis possédant les mêmes idéaux”(山海無法隔開擁有共同理想的朋友)中,譯者改變了原文的句型結(jié)構(gòu),將“l(fā)es montagnes et les océans”(山海)作為主語,原文的主語“志合者”在譯文中成了賓語“l(fā)es amis possédant les mêmes idéaux”(擁有共同理想的朋友)。這樣的句型轉(zhuǎn)換符合法語的句法特征和表達習(xí)慣,避免了中式法語的出現(xiàn),保證了法語譯文的通順流暢。
(3)改變銜接
例4:“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yīng)須斬萬竿?!比绻怀龕簞?wù)盡,一有風(fēng)吹草動就會死灰復(fù)燃、卷土重來,不僅惡化政治生態(tài),更會嚴(yán)重?fù)p害黨心民心。(習(xí)近平 2017:162)
譯文:? Pour les jeunes pins, j’espère qu’ils grandissent aussi haut qu’ils le peuvent, alors que pour les mauvais bambous, aussi nombreux soient-ils, je les éradique sans merci.? Si les éléments corrompus ne sont pas éliminés à la racine, un appel d’air les réanimera, ce qui non seulement détériorera le paysage politique, mais portera également de graves préjudices à la volonté du Parti et aux aspirations du peuple.(Xi Jinping 2018b : 197)
法語是典型的形合語言,注重使用各類代詞、連詞等語法手段來實現(xiàn)詞語或分句的銜接,表達相應(yīng)的邏輯關(guān)系;漢語是意合語言,詞句之間即便不使用語言形式手段,也可以通過語言自身蘊含的意義實現(xiàn)銜接。因此,在漢法翻譯過程中,譯者通常會使用大量的語法或詞匯銜接手段來確保譯文的邏輯合理性。在本例的語義層面,譯者通過直譯保留了“新松”(les jeunes pins)和“惡竹”(les mauvais bambous)這兩個意象;在句法層面,譯者使用了“alors que”引導(dǎo)的對立狀語從句,保留了原文的對仗結(jié)構(gòu),凸顯了“新松”與“惡竹”之間的對立關(guān)系。與此同時,譯文“j’espère qu’ils grandissent aussi haut qu’ils le peuvent”(我希望它們長得越高越好)弱化了原文的夸張色彩,但后半句“je les éradique sans merci”(我會毫不留情地將其根除)保留了原文的感情色彩,呼應(yīng)了黨中央的反腐決心。
(4)其他策略
例5:“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習(xí)近平 2014:258,331,337)
譯文:? Une fleur ne fait pas le printemps.Quand cent fleurs s’épanouissent, le printemps envahit tout le jardin.? (Xi Jinping 2018a : 312)
本例中的詩句多次出現(xiàn)在習(xí)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的演講中,表達了中國求同存異、包容普惠的開放精神。譯者并未拘泥于和原文的逐字對應(yīng),而是套用了法文諺語“Une hirondelle ne fait pas le printemps”(獨燕不成春)的句式,把“燕”替換成“花”,構(gòu)成了“Une fleur ne fait pas le printemps”(一花獨放不是春),一方面,“花”的意象通過直譯得以保留,另一方面,套用的法文諺語結(jié)構(gòu)符合法語讀者的文化認(rèn)知語境,增加了譯文的可接受性。
2.語義策略
語義策略主要涉及認(rèn)知層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蘊含了眾多具有民族特征的意象和表達方式,選自古代典籍的詩歌名句更是如此,僅僅在句法或語法層面進行轉(zhuǎn)換無法保證讓目的語讀者理解語言形式的內(nèi)涵。在這種情況下,采用以語義明晰化、改變比喻、利用上/下義詞等手段,或者與句法/語法策略相結(jié)合的方式,讓原文的意義直接呈現(xiàn)在目的語讀者面前。
(1)語義明晰化
例6:更為嚴(yán)重的是,我們一些同志對這些問題見怪不怪,甚至覺得理所當(dāng)然,“久入鮑肆而不聞其臭”。這就更加危險了。(習(xí)近平 2014:370—371)
譯文:Plus grave encore est le fait que certains camarades se soient accoutumés à ces problèmes et les trouvent normaux.C’est encore plus dangereux.Comme le veut le dicton : ? On subit naturellement l’influence de son milieu.? (Xi Jinping 2018a : 444)
“久入鮑肆而不聞其臭”的原句為“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如若直譯,譯文會較為冗長,缺乏背景知識的讀者不太容易理解其含義,因此譯者明確解釋了這句古訓(xùn)的內(nèi)涵“on subit naturellement l’influence de son milieu”(人會很自然地受到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語義清晰,表達明了。
(2)利用上/下義詞
例7:我們必須把防風(fēng)險擺在突出位置,“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力爭不出現(xiàn)重大風(fēng)險或在出現(xiàn)重大風(fēng)險時扛得住、過得去。(習(xí)近平 2017:81)
譯文:? Prévoir le mal avant qu’il ne surgisse ; prévenir le désordre avant qu’il n’éclate.? Nous devons donner la priorité à la prévention des risques et travailler pour nous prémunir ou nous assurer contre les risques majeurs.(Xi Jinping 2018b : 95)
“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意為“在禍患未萌發(fā)時就提前預(yù)防,在災(zāi)禍沒有到來時未雨綢繆”。譯文保留了原文對仗結(jié)構(gòu)的同時,用mal(禍害)和désordre(騷亂)這兩個下義詞替換上義詞risque(風(fēng)險),避免了同一個單詞在較短的語篇內(nèi)多次重復(fù),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xí)慣。
例8:漢代王符說:“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本褪钦f,大鵬沖天飛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輕盈;駿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腳的力量。(習(xí)近平 2014:98)
譯文:Wang Fu de la dynastie des Han a dit : ? Le vol d’un oiseau ne dépend pas d’une seule plume ;le galop d’un cheval, d’une seule patte.? (Xi Jinping 2018a : 117)
“大鵬”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象,不太容易用簡潔的譯文傳遞出其文化內(nèi)涵,然而不了解該詞的文化內(nèi)涵,并不妨礙目的語讀者理解相關(guān)信息,因此譯者用上義詞“oiseau”(鳥)將其替代,降低了譯文的陌生感,更容易被目的語讀者接受。此外,在本例中,譯者將原文中的解釋性話語譯出,傳達了用典意圖和信息,將典故原文略去,避免了重復(fù)翻譯,減少了冗余信息。
(3)具體化/抽象化
例9:正所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習(xí)近平 2014:173)
譯 文:Un vieil adage dit : ? L’or ne brille qu’après d’innombrables lavages et tamisages.? (Xi Jinping 2018a : 209—210)
從認(rèn)知視角來看,漢語傾向于“以實代虛”來表達抽象的思想或概念,法語則經(jīng)常使用“以虛代實”的抽象名詞或形容詞,譯者在必要時需要進行虛實轉(zhuǎn)化,以期更符合目的語的表述習(xí)慣。在本例中,譯者把原文中具體的數(shù)詞“千”和“萬”虛化為了法語形容詞“innombrables”(無數(shù)次的),讓譯文顯得簡潔明了。
(4)改變比喻
例10: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習(xí)近平 2014:168)
譯文:Dans la Chine ancienne, nos ancêtres croyaient aux valeurs fondamentales de ? la civilité,la justice, l’honnêteté et le sens de la honte ? ; ? ce sont les quatre socles de notre morale dont dépend la survie de notre pays ?.(Xi Jinping 2018a : 203)
譯者需要考慮目的語受眾的文化語境,如果能夠找到對等或近似的表達方式,在不影響政治立場的前提下,可采用改變比喻的方法,用更加符合目的語讀者認(rèn)知習(xí)慣的意象來實現(xiàn)更清晰、更直接的理解,同時避免語用失誤。“禮義廉恥”這四項封建社會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在中國當(dāng)代文化語境下體現(xiàn)了核心價值觀?李晶.《典籍名言英譯的“再語境化”——以〈習(xí)近平用典〉為例》.上海翻譯,2017(4):64.,具有了新的意義?!八木S”指的是系在網(wǎng)四角的繩索,譯者更換了比喻,將第一個“四維”具化為“valeurs fondamentales”(重要價值觀),第二個“四維”被譯為“socles”(底座;基礎(chǔ)),譯者用這個新的建筑隱喻將道德具象化為一棟建筑,體現(xiàn)了譯者對目的語語境的敏感性。
3.語用策略
在語用策略中,譯者作為翻譯活動的核心所發(fā)揮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更加明顯,典籍名言在特定的語篇語境中要求譯者進行更為靈活的操作,這一點在文化負(fù)載詞匯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在翻譯這種典型的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于源語國家和目的語國家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社會歷史背景等,譯者往往要通過簡化或增加信息,改變語義的清晰度,凸顯譯者的身份等,對文化負(fù)載信息進行恰當(dāng)處理。
(1)改變信息
例11:如果諱疾忌醫(yī),就可能小病拖成大病,由病在表皮發(fā)展到病入膏肓,最終無藥可治,正所謂“禁微則易,救末者難”。(習(xí)近平 2014:377)
譯文:Si l’on cache son mal par crainte du traitement, il est possible que la maladie s’aggrave et devienne finalement incurable.Cette notion se retrouve dans le proverbe : ? Il est plus facile d’éradiquer une pousse qu’un grand arbre.? (Xi Jinping 2018a : 451)
“禁微則易,救末者難”意為“不良之事在萌芽階段容易抑制,到釀成大禍時再來挽救就很難了”。譯文“il est plus facile d’éradiquer une pousse qu’un grand arbre”(萌芽比大樹更易根除)構(gòu)建了一個新的植物隱喻,把“不良之事”具體化為植物,同時進行信息整合,略去了“救末者難”,重點強調(diào)“禁微則易”,在不改變原文核心內(nèi)涵的同時,降低了目的語讀者的理解難度。
例12:“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我們需要借鑒國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絕不能放棄中國政治制度的根本。(習(xí)近平 2017:286)
譯文:? La mandarine est un délice quand elle pousse sur sa terre d’origine, au sud du fleuve Huaihe ;elle prend un go?t acide et amer quand elle pousse au nord du même fleuve.? Nous pouvons bien sǔr emprunter certains fruits de la civilisation politique d’autres pays, mais ne devons absolument pas abandonner l’essence de notre système politique.(Xi Jinping 2018b : 358)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比喻環(huán)境如若發(fā)生改變,事物性質(zhì)也可能發(fā)生變化。對于淮河這個重要的中國地理分界線,譯者在譯文中增加了“sa terre d’origine”(種植地)這個背景信息,有助于目的語讀者理解“l(fā)e fleuve Huaihe”(淮河)這個專有名詞。此外,譯者將第二個“橘”替換為較為抽象的“délice”(美味),用比較具體的“prend un goǔt acide et amer”(有酸味和苦味)替換了原文“枳”,這些新增的信息既延續(xù)了原文內(nèi)部的對比性,也為目的語讀者的理解提供了便利。
(2)改變譯者可見度
例13:以韋編三絕、懸梁刺股的毅力,以鑿壁借光、囊螢映雪的勁頭,努力擴大知識半徑, 既讀有字之書,也讀無字之書,砥礪道德品質(zhì),掌握真才實學(xué),練就過硬本領(lǐng)。(習(xí)近平 2014:59)
譯文:J’espère qu’ils suivront les exemples de Confucius, de Sun Jing et Su Qin, de Kuang Heng,de Che Yin et Sun Kang en matière de persévérance et de diligence dont ceux-ci ont fait preuve dans leurs études.Avec cette ténacité et ce zèle, les étudiants doivent chercher à étendre leurs rayons de connaissance, étudier ce qui est en dedans et en dehors des livres, grandir moralement, devenir des hommes de grand talent et acquérir un véritable savoir-faire.(Xi Jinping, 2018a : 67—68)
《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法譯本中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副文本,即文后注釋。注釋是譯者的重要工具,它能夠提供必要的語言、文化、歷史等背景信息,消除目的語讀者的理解障礙,同時也增加了譯者的可見度。在本例中,習(xí)總書記連用了四個成語,受文本的時間和空間所限,譯者無法對這些成語進行詳細(xì)解釋,否則譯文勢必冗長又難懂。因此,譯者采用迂回方式,點出成語中的歷史人物“孔子、孫敬、蘇秦、匡衡、車胤、孫康”,然后在文本后添加注釋,介紹每個歷史人物的背景信息。
(3)改變清晰度
例14:“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習(xí)近平 2017:482)
譯文: ? Rien n’est impossible si on met en commun les forces et la sagesse de tous.? (Xi Jinping 2018b : 604)
原文意為“聚集眾人的力量和智慧去做事,就沒有不成功的”。譯者沒有把“勝”和“成”譯成法語中語義非常明確的“gagner”(勝利)或“réussir”(成功),而是將其譯為“rien n’est impossible”(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語義的清晰度,但內(nèi)涵意義并未改變,而且更加符合演講語境,避免目的語讀者從“gagner”或“réussir”產(chǎn)生與戰(zhàn)爭隱喻有關(guān)的負(fù)面聯(lián)想。
4.翻譯評析
《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法譯本的譯者在翻譯典籍名言時,對于目的語讀者能夠從自身生活經(jīng)驗或常識中獲得理解的內(nèi)容,傾向于采用句法/語法策略,并在詞法、句法結(jié)構(gòu)的選擇方面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征,增加了各種銜接詞,對過長的段落進行了適當(dāng)切分,確保了語篇的連貫性和可讀性。對于文化色彩濃厚、對背景知識要求較高的內(nèi)容,譯者傾向于采用語義策略和語用策略,在正確理解和詮釋原文信息的基礎(chǔ)上,采用方便目的語讀者理解的表達方式,體現(xiàn)了高度的政治敏銳性、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性。
在處理具體文本時,譯者也經(jīng)常搭配使用句法/語法策略與語義策略、語用策略,例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譯文“Le pêcher et le prunier ne disent rien, mais ils attirent d’innombrables personnes avec leurs fruits”(桃樹和李樹不言不語,但它們卻因果實吸引無數(shù)人),前半句直譯,保留了原文的新奇意象,引起目的語讀者的好奇心,后半句則將語義明晰化,闡釋出具體內(nèi)涵。當(dāng)然,十全十美的譯文是不存在的,該法譯本中也存在個別值得商榷的譯文,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法語譯文為“Comme le Ciel est en constant mouvement, l’homme de bien doit constamment s’efforcer de se perfectionner”?!癈iel”有“天意;天國;上帝”等具有宗教色彩的義項,而“天行健”的“天”理解為 “自然”更為恰當(dāng),因此筆者認(rèn)為將其譯為“l(fā)a nature”或“l(fā)e monde naturel”或許更妥帖。
通過本文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法譯本中的典籍名言譯文準(zhǔn)確傳遞了政治思想與價值取向,確保了政治文本的權(quán)威性,同時也采用自然的文體風(fēng)格和符合法語表達習(xí)慣的修辭特征,保證了譯文的可理解性,在“政治等效”的基礎(chǔ)上實現(xiàn)了“審美再現(xiàn)”。此外,考慮到政治文本自身的政治敏感性、文本符合性以及語境的特殊性、復(fù)雜性?楊明星,齊靜靜.《外交修辭的符合性標(biāo)準(zhǔn):“政治等效+審美再現(xiàn)”—以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外交演講古詩文為例》.中國外語,2018(6):95.,譯者必須具備國際視野和新聞意識,從時代背景出發(fā),深刻理解中國政治話語和國際話語體系,賦予典籍名言新的語境特征,在政治與文化之間實現(xiàn)動態(tài)平衡。這要求譯者具備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功底以及優(yōu)秀的跨文化能力,能夠識別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的重疊與差異,重疊之處源自人類思維認(rèn)知的共性,差異則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性,譯者需要在這兩者的基礎(chǔ)之上,恰當(dāng)處理“原文、譯文、目的語讀者”之間的三元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