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濤,鄒旭美,楊華瑩,陸焱,劉鴻生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無錫人民醫(yī)院醫(yī)學檢驗科,江蘇 無錫214023)
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p neumonia,MP)是社區(qū)獲得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見原因,可引起上、下呼吸道感染,并在全球范圍內引發(fā)流行性感染。國外有報道[1]稱,MP可導致特定時期4%~8%社區(qū)獲得性細菌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bacterial pneumonias,CABP)的發(fā)生,在疾病流行期間可導致一般人群中高達20%~40%的CABP,甚至在封閉人群中上升至70%。肺炎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 pneumonia,MPP)因年齡而異,學齡兒童和青少年是最常見的受感染年齡組,且占>5歲兒童肺炎病例的40%[2]。由于缺乏典型的臨床特征、胸部X線表現(xiàn)和快速、特異的實驗室技術,及該病原體在實驗室培養(yǎng)方面的困難,因此,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能憑經(jīng)驗診斷,更因其表現(xiàn)形式常與其他原因的支氣管炎、肺炎相似而易導致誤診。常見的檢測方法包括顆粒凝集試驗、免疫熒光法及核酸擴增技術等,但血清學方法應用最廣,即酶免疫分析法檢測抗肺炎支原體的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IgG和IgA抗體[3]。IgM抗體陽性,發(fā)生于免疫早期防御階段,對MPP患兒的病情輕重及預后情況判斷起重要的作用[4],而血常規(guī)作為臨床上最常用的檢測項目,可詳細反映外周血成分變化。同樣,外周血細胞參數(shù)的異常對MPP的病程發(fā)展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伴隨肺炎支原體IgM抗體的產(chǎn)生,血液中具體哪些細胞參數(shù)發(fā)生變化及發(fā)生何種變化,還缺乏全面的實際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血細胞參數(shù)在IgM抗體陽性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20年9月1日—30日于無錫市兒童醫(yī)院就診的52例肺炎支原體IgM抗體陽性患兒作為病例組,其中男21例,女31例;年齡1~12歲,平均(3.7±3.6)歲。另選取同期年齡、性別相匹配的59名健康體檢兒童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3例,女36例;年齡1~12歲,平均(4.1±3.3)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經(jīng)無錫市兒童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兩組兒童監(jiān)護人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病例組依據(jù)《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中西醫(yī)結合診治專家共識》(2017)[5],符合以下條件:有咳嗽伴或不伴發(fā)熱等呼吸道表現(xiàn),有呼吸音減低,局部出現(xiàn)干濕啰音、喘鳴音等;臨床表現(xiàn)輕且與影像學的顯著表現(xiàn)不一致;影像學提示肺部有大葉性浸潤改變、小葉性點片狀浸潤或間質性改變等,胸部CT常見的征象為伴有支氣管充氣征的大片實變影、結節(jié)狀或小斑片狀氣腔實變影、磨玻璃樣陰影;單次MP-IgM抗體滴度≥1∶160。對照組均經(jīng)臨床檢查排除MPP,無肺部基礎疾?。ǚ谓Y核、氣管軟化癥等),無其他系統(tǒng)性疾病。排除標準:免疫缺陷患兒;有肺部基礎疾病患兒;合并其他病原感染患兒。
1.3 方法采集兩組空腹外周靜脈血樣本2~3 mL,乙二胺四乙酸二鉀抗凝混合,15 min內采用Sysmex XN-90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檢測外周血白細胞(WBC)、嗜酸粒細胞(EO)、淋巴細胞(LY)、中性粒細胞(NE)、紅細胞分布寬度(RDW)、血紅蛋白(Hb)、血小板(PLT)、血小板壓積(PCT)、血小板分布寬度(FL)、C反應蛋白(CRP)等血細胞參數(shù)指標并記錄結果。
1.4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外周血細胞參數(shù)指標及其在診斷兒童支原體肺炎中的價值。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統(tǒng)計軟件、Excel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外周血細胞參數(shù)指標診斷效能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線)進行分析,以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作為衡量依據(jù),取約登指數(shù)最大值對應的數(shù)值作為臨界值(Cut-off值),并計算靈敏度和特異度。
2.1 兩組外周血細胞參數(shù)指標比較病例組WBC、NE、NE#、LY#、RDW、CRP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LY、EO、EO#、PLT、PCT、Hb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PDW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血細胞參數(shù)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cell paramet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血細胞參數(shù)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cell paramet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WBC,白細胞;NE#,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NE,中性粒細胞比例;LY#,淋巴細胞計數(shù);LY,淋巴細胞比例;EO,嗜酸粒細胞比例;EO#,嗜酸粒細胞計數(shù);PLT,血小板計數(shù);PDW,血小板分布寬度;PCT,血小板壓積;Hb,血紅蛋白;RDW,紅細胞分布寬度;CRP,C反應蛋白
?
2.2 血細胞參數(shù)指標在診斷兒童支原體肺炎中的價值WBC、NE、NE#、CRP、RDW、EO、EO#、LY、Hb、PCT、PLT在診斷兒童MPP中的AUC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EO、RDW、PCT的AUC分別為0.806、0.797、0.78,具有最佳的診斷效能。在Cut-off取值下,EO、PCT的診斷靈敏度(0.731)最高,WBC的診斷特異度(0.966)最高,見表2、圖1。
圖1 血細胞參數(shù)指標診斷兒童支原體肺炎的ROC曲線Figure 1 The ROC curve of blood cell parameters in the diagnosi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 in children
表2 血細胞參數(shù)指標在診斷兒童支原體肺炎中的價值Table 2 Value of blood cell parameters in the diagnosis of MPP in children
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導致機體發(fā)生一系列免疫應答,首先是B淋巴細胞通過免疫球蛋白介導的體液免疫。有研究[6]顯示,豬感染MPP 28 d后,肺泡灌洗液和肺實質中B細胞數(shù)量增加25倍。MP感染后,正常兒童的IgM水平明顯升高,通常發(fā)生在感染后7~14 d,在第3~4周達到高峰,并持續(xù)數(shù)月[7]。IgM水平升高被認為是6個月以上兒童近期感染的診斷指標,這些兒童不會經(jīng)歷反復支原體感染,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再感染可能導致IgM反應減弱,在成人中最典型[1]。MP誘導體液免疫、抗體應答是肺炎支原體感染應答的基礎,因此,IgM水平升高是肺炎支原體感染的特征性表現(xiàn)。其次,T淋巴細胞通過細胞因子參與的細胞免疫及MP直接侵犯肺部和支氣管組織,并激發(fā)機體產(chǎn)生過度炎性反應,而WBC及中性粒細胞水平升高與其密切相關。除中性粒細胞直接粘附和吞噬肺炎支原體外,聚合酶鏈反應分析表明,在BALB/C大鼠發(fā)生原發(fā)性MP肺炎感染后,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β(IL-1β)及肺組織中IL-6的mRNA表達水平明顯增加[8-9]。據(jù)報道[10],MP可誘導IL-1β的產(chǎn)生,廣泛參與多種類型的損傷,包括組織破壞和水腫形成。
本研究結果表明,病例組CR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炎癥因子與支原體肺炎密切相關。有調查[11]顯示,在全血計數(shù)、電解質、肝功能和腎功能正常的支原體肺炎輕度感染疾病患者中,患者的實驗室評估通常是非診斷性的,CRP可能輕度升高;在病情較重的患者,尤其是原發(fā)性非典型肺炎患者中,炎癥標志物(CRP和血沉)可明顯升高。同時,PLT、PCT水平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說明MP初期感染可能伴隨著凝血狀態(tài)的改變。PLT對于止血、血栓形成、肺免疫防御和炎癥反應至關重要[9]。有資料[12]顯示,嚴重的支原體肺炎感染會伴隨血栓形成,急性期血管損傷部位形成PLT-Fn復合物,導致PLT消耗量的增加。此外,炎癥標志物CRP可能通過促進血管重塑、內皮功能障礙和原位血栓形成而導致近端肺動脈的持續(xù)阻塞,使孤立性動脈血栓形成原位血栓,這可能是癥狀輕微的原因之一[13]。
本研究結果顯示,病例組血紅蛋白含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推測除受感染導致機體營養(yǎng)素流失外,MP可通過改變紅細胞膜的抗原性,并誘導針對紅細胞膜I抗原的自身抗體,即紅細胞的冷凝集素,從而誘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14]。同時,RDW的顯著增加也提示造血異常,有發(fā)生貧血的可能。關于EO#及其比例EO的問題,雖然EO具有最佳的診斷效能,但需與EO#及臨床相結合。一般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降低無較大臨床意義,主要是感染導致的一種癥狀,例如感冒、發(fā)燒、咳嗽、肺炎等應激狀態(tài),且治療時使用腎皮質激素也會導致EO#降低。但與此相反的是,MP感染可導致血清中總IgE水平升高,而速發(fā)型和遲發(fā)性過敏反應可作為一種即時反應和延遲相反應或雙相反應誘發(fā)哮喘,從而誘發(fā)IgE介導的氣道炎癥和氣道高反應性[15]。但無直接證據(jù)表明MPP是引發(fā)哮喘的直接原因。
綜上所述,支原體肺炎患兒血細胞參數(shù)表現(xiàn)為EO、RDW、PCT指標的顯著異常,WBC有最大診斷特異度,但因EO結果無較大臨床意義或需進一步證實,因此,除EO外均可作為輔助診斷支原體肺炎的潛在指標,但具體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