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敏
(泉州師范學院外語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英語新聞長期以來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英美報刊課程一直是英語專業(yè)的必修課,“英美報刊課程的長遠目標在于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和創(chuàng)新意識、能直接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國際通用型人才”。進入二十一世紀后,英語新聞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重要性也引起業(yè)內人士的關注。在“第七屆全國高校英語報刊教學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英語報刊課對培養(yǎng)新時代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價值;報刊教材是能力型教材,運用得法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現(xiàn)代英語,拓寬知識視野,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綜合歸納能力和觀念創(chuàng)新能力”。
在信息技術如此發(fā)達的網(wǎng)絡時代,以網(wǎng)絡英語新聞為主要教學資源,將傳統(tǒng)課堂和網(wǎng)絡平臺相結合,對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是一個很好的嘗試。把英語新聞充分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是為社會主義新時代培養(yǎng)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2020年春節(jié)新冠狀病毒突如其來的侵襲打亂了許多人的生活節(jié)奏,高校教師們對網(wǎng)絡課程的認知也被迫從了解和調研階段直接進入設計和授課環(huán)節(jié)。相比傳統(tǒng)的線下課程,網(wǎng)絡課程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課堂師生互動性的要求大大提高。如何抓住學生的關注力,成了在線上授課教師的一大挑戰(zhàn)。針對疫情期間信息瞬息萬變以及高校學生思維活躍,對時事有著濃厚興趣和敏感性的特點,課題組設計了“以英語新聞為主體的大學英語網(wǎng)絡課程”,將授課重點從講解詞匯、句法和篇章轉為培養(yǎng)學生搜尋、接受和處理外語信息的能力,旨在幫助修讀這門課程的泉州師范學院2018級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拓展視野、開闊思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增強自信并提升他們的跨文化交流技巧。
“以英語新聞為主體的大學英語網(wǎng)絡課程”應對新時期教育的革命性變化,以學習者的需求和社會科技文化的發(fā)展為導向,依托慕課、網(wǎng)絡校園、MOOC、釘釘、QQ等信息網(wǎng)絡技術平臺,充分利用優(yōu)質的網(wǎng)絡教育資源,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型的大學英語教育教學模式,在實踐中構建出結構合理的網(wǎng)絡課程并逐步形成綜合全面的課程考核體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網(wǎng)絡輔助教學可能常態(tài)化的背景下,“以英語新聞為主體的大學英語網(wǎng)絡課程設計”這一課題研究對于完善信息時代的大學英語課程群具有重要意義。
圍繞《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大綱》(2016)的要求,結合泉州師范學院大學英語課程大綱,2020年春大學英語教學部設計了以大學二年級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為授課對象的拓展課程——“以英語新聞為主體的大學英語網(wǎng)絡課程”。《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大綱》對聽力理解的考核要求里明確提出:“(四級考試)要求考生能聽懂語速較慢的短篇英語廣播”,“(六級考試)要求考生能聽懂語速中等、題材熟悉、篇幅較長的英語廣播”。大綱對閱讀理解的考核要求為:“(四級考試)要求考生能讀懂題材熟悉、語言難度較低的英語報刊文章和其他英語材料”,“(六級考試)要求考生能讀懂一般性題材的英語報刊文章和其他英語材料”。此外,在近些年的四六級考試中,選自NPR、CNN、TED、The Times等西方主流媒體的英語新聞報道和文章,已經成為考查CET考生聽力理解和閱讀理解能力材料的重要來源。
在以《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大綱》為指南的基礎上,本課程綜合了網(wǎng)絡課程學習的開放性和自主性,明確了在大學英語網(wǎng)絡教學中引入新聞熱點內容的目標在于: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彌補教材信息滯后的問題、增加網(wǎng)絡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為學生迎接四六級考試打下良好的基礎。按照《現(xiàn)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Foreign Language Course Design: Modern Theory and Practice:2006)的步驟,本課程從選擇內容、組織內容、設計測試和總體評價四個方面進行設計。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盵3]在領會習總書記講話精神的基礎上,新聞內容的選擇方面把握下面三個基本原則:1.觀點的正確性。所選的新聞內容必須客觀真實,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2.主題的多樣性。所選的新聞內容主題必須涵蓋“科技”“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娛樂”和“社會生活”等方面。3.難度的適當性。因這門拓展課的授課對象為已完成一年半大學英語基礎課程的大學二年級學生,其中超過70%的學生已經過四級,因此必須選擇一些詞匯豐富、句式復雜多變、內容有一定難度的提高型文章和常速英語音頻為授課材料。
因為是網(wǎng)絡教學,為了更好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全面提高他們視聽說和讀寫譯的能力,課題組有意識地選擇了一些帶有音頻或視頻的新聞報道文章并設計出相應的習題,讓學生聽、觀看、討論、閱讀和做練習。比如,在第一節(jié)課選擇2020年三月十四日發(fā)布于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ational Public Radio)的新聞報道《圍繞新冠病毒的虛假信息》(Misinformation Around The Coronavirus)作為閱讀和聽力材料。這篇文章由NPR的主持人對華盛頓大學的生物學專家卡爾·博格斯特龍(Carl Bergstrom)教授進行采訪,出現(xiàn)了大量與新冠病毒相關的詞匯,報道緊扣時事熱點,真實客觀,用詞簡練精確,句式豐富。它告訴大家在信息時代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極具指導意義。當前的大學生大多出生于2000年左右,是成長于互聯(lián)網(wǎng)高速發(fā)展時期的新一代。傳統(tǒng)的英語教師在教學中習慣向學生推薦記憶、模仿和接受的學習方式,使他們被動地接受知識,很少讓他們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思考分析,更談不上質疑。因此,當代的大學生容易走極端,要么受錯誤思想的影響,對西方文化不加辨別、全盤吸收,要么封閉于自我的空間,視野狹隘。這兩個極端都不利于他們將來的成長和發(fā)展。在疫情襲來這一危機時刻,各種新媒體和網(wǎng)絡上充斥著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學生特別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因此,高校教師必須對他們進行精神上的疏導和思想上的引導,培養(yǎng)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和思辨能力。在這篇新聞報道中,主持人提出的問題正是大學生們需要面對的問題:“虛假信息的背后是什么?”“為什么虛假信息傳播得快?”“我們要如何甄別虛假信息?”同時,這則新聞報道采訪的嘉賓卡爾·博格斯特龍教授對以上問題給出了客觀、中肯的回答,有助于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
《現(xiàn)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指出,如何根據(jù)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條件等對所選擇的內容加以合理的、科學的、有效的組織是課程設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課程立足網(wǎng)絡教學,根據(jù)所選擇的新聞內容通過以下三種方法進行合理、科學、有效的組織。1. “從上而下的灌輸法”(top-down approach),這種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從基本的和抽象的知識演繹出其他知識。2. “從下而上的誘導法”(bottom-up approach),這種方法的教學過程是教師交給學生一個復雜的任務,引導學生從最簡單向較復雜的目標進行探索。3. 驗證方法(project approach),這種方法是由師生共同組織教學的一種實驗。
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不同的教學內容決定了不同的組織方式。首先,如果新聞報道里文章和音頻里的題材相對生僻、生詞比較多、句式比較復雜、內容有一定難度的話,那么就采用“從上而下的灌輸法”,先從文章的主題,英語的詞匯、句型和語法規(guī)則講解入手進行理性教學。其次,如果新聞報道的主題是學生們比較熟悉的題材,那么就采取“從下而上的誘導法”,通過設計一些選擇題和簡答題,引導學生在聽或閱讀的過程中抓住細節(jié),隨后要求他們對報道的內容進行批判性思考,直至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老師、同學進一步探討。最后,在每堂課的結尾,除了布置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對本堂課學到的詞匯、句法和語法進行鞏固練習之外,還會利用驗證方法,預告下節(jié)課的主題,讓學生們去各種新聞網(wǎng)站瀏覽信息,以便下節(jié)課就特定主題進行課堂英語討論。比如,在講到網(wǎng)絡教學平臺建設方面,教師先介紹國內MOOC、翻轉課堂、微課等圍繞“互聯(lián)網(wǎng)+”的新型教學方式,然后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了解一下美國、英國、日本等其他國家有沒有搭建相應的平臺進行網(wǎng)絡教學,以及在這次疫情期間,我國教育科技的發(fā)展又面臨什么樣的挑戰(zhàn)和機遇。通過驗證方法,成功地激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鍛煉了他們尋找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組織內容的排列方法上主要遵照“主題單元排列”(the modular format)和“循環(huán)排列”(the cyclical format)法。
首先,以新聞為主體的大學英語網(wǎng)絡課程涵蓋了醫(yī)療、教育、文化、經濟、商務、科技和藝術等主題,因此利用“主題單元排列”將豐富的新聞報道題材和內容與語言技能、功能和交際任務相結合尤為重要。
例如:
主題 技能 任務
醫(yī)療 詞匯、閱讀背誦詞匯(theme word study)
教育 聽、說 記筆記、討論、發(fā)言、演講、辯論
文化 寫作 寫命題作文“The World After Coronavirus”
其次,采用“循環(huán)排列”法,將出現(xiàn)過的內容在后續(xù)課程中有計劃、有組織地循序重現(xiàn),將語言功能、技能和交際任務“連環(huán)扣”,符合學生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認知規(guī)律。比如:先讓學生掌握“醫(yī)療”主題單元中出現(xiàn)的詞匯,然后要求他們利用這些詞匯口頭描述這次疫情對教育產生的影響,再讓他們通過寫作描述一下本次疫情對個人、社會和世界的沖擊,從而完成對詞匯的主題學習(thematic study of a word)。
由于網(wǎng)絡教學的局限性,缺乏面對面的監(jiān)督,因此相比傳統(tǒng)的面對面教學,本課程加大了形成性評估的比例,使其在該課程的學期成績中占比達到60%。通過采用多種測試題型,包括寫作、選擇題、問答題、判斷題、排序題,用多種評分方法,如百分制、等級制、搶答加分制、課堂活躍度指數(shù)等,并且不定時進行討論、問答、課堂測驗和課程考試,以獲取比較客觀的形成性評價。
在2020年春季學期末,對選修該課程的2018 級 168 名學生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83%的學生認為“‘以英語新聞為主體的網(wǎng)絡課程’有效改變了我們看問題的視角和思路,拓展了思維”“‘以英語新聞為主體的網(wǎng)絡課程’非常實用,它幫助我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為我們推開了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門”“它幫助我們看到了中國在世界科技領域的飛躍,提升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它提供了新的視角來看待同一事件,使我們對不同文化的思維方式有了新的認識,并意識到中國文化視角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對學生而言,“以英語新聞為主體的網(wǎng)絡課程”有效地提高了他們聽說讀寫譯等五方面的技能,符合大學英語四六級、TOEFL、IELTS等水平測試的要求;也使他們搜尋和獲取信息的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得到鍛煉,提升了他們運用英語的自信心并增強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對高校英語教師而言,這一課程有利于他們不斷擴大與充實自己的教學素材和案例,不斷更新語言和文化方面的信息資源。同時,它對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專業(yè)能力、學科視野、知識儲備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促使教師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教師提出的要求為標桿,努力做到“有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清楚”。
本文研究了在一整個學期(16周/64學時)完全進行線上授課的背景下,面對非英語專業(yè)本科二年級學生,以英語新聞為主體的網(wǎng)絡拓展課程的可行性。實踐證明,英語新聞是一種非常實用的英語教育資源,它兼顧個人與社會的需求,有助學生立足現(xiàn)在、展望未來,并且適合循環(huán)學習。同時,它的即時性、專業(yè)性和趣味性完全契合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能夠有效促進象牙塔內大學師生與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融合。此外,“以英語新聞為主體的網(wǎng)絡課程”既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課堂創(chuàng)新能力。本研究希望能夠為推動以英語新聞為主體的教學網(wǎng)絡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領域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和常態(tài)化發(fā)展盡一份綿薄之力。